回上一頁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親師指南》p120~126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親師指南》p277~287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親師指南》p92~93

柒、將「自主學習典範」橋接進入體制學校

一、公共教育負擔得起「自主學習典範」嗎

至少臺灣負擔得起。臺灣因為有《教育經費編列管理辦法》,GDP增加,政府收入就會跟著增加,而教育經費依此法固定佔政府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三,所以會年年增加。再加上少子化,學生單位成本上升的速度就更快了。目前公立國中小的學生單位成本,已經超過了民間自主學習機構的學生單位成本。

(一)自主學習典範的每生每年單位成本

對自主學習典範的每生每年單位成本,我先列一個簡要清單:

  1. 導師:10.3萬/生.年
  2.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3. 選修/組課:6萬/生.年
  4.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臺灣教育人員的待遇大約分成二個系統:適用《教師待遇條例》的教育人員和適用《勞動基準法》的教育人員。兩者給予待遇的觀念,從根本上就不一樣。而臺灣民間走自主學習路線的教育機構,大多是適用後者。

自主學習典範最主要的支出是僱請勞基法 base 的導師,要佔到整體支出的 57% 。導師的月薪是每個月 4.5 萬元,外加勞保、健保、勞退和一個月年終獎金,一個班的必修課由四位老師分攤,其中一位專任老師兼辦行政,必修課可以少上,但考慮到要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學生,理想的師生比大約是 1:7 。

經過八年的試驗,用目前體制學校的教室,來當自主學習的基地完全沒有問題,一間教室每年的折舊算 4 萬元,攤到每位學生,每生每年大約負擔 0.14 萬元。

選修和組課的制度是這樣的:每一門組課的每一節課,辦學團隊補助同學 400 元鐘點費,這筆鐘點費若是同學自己上的課不能領、家長來上的課也不能領、專任老師上的課也不能領。外聘來的老師鐘點費可以比每節 400 元高,但是超過 部分由修課同學額外收費分攤,要找贊助來付老師鐘點費超過 400 元的部分也行。還真有單位可以找來贊助,其實有很多基金會想要推廣他們的理念,有高國中小願意組合於他們理念的組課,他們還是願意出些鐘點費的。

在選修/組課的支出方面,每生每年六萬是低估了,低估在哪裡?高中部的境外行動學習。以過去六年制學群的辦學經驗為例,每位高中生八天的小型境外行動學習, 與30 天的歐洲行動學習,兩筆合計每人大約是 20 萬,用的是政府對技術高中實驗教育學生每學期每生 33560 元的補助,全班開專戶存了六個學期,剛好可以供高中生兩次境外行動學習的費用。

第四筆行政支出,是指這個班級(二十至三十位學生)每學年接近四十八萬的行政支出,攤到每個學生大約是每年 1.58 萬。這個錢現在是這個數兒。以後全國教室裝冷氣,再加上冷氣維修與電費,每生每年的行政支出會不止 1.58 萬。

這樣合計起來「自主學習典範」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生.年,這其中用上了家長、同學的一些免費勞務,沒算錢。

筆者去比對過自主學習典範下的民辦機構,和以自主學習典範為理念的公立實驗學校,發現兩者學生單位成本差距很大。單位成本最高的是公立實驗學校,比民辦的自主學習典範實驗教育機構,和公立的非實驗教育學校都高出很多。後兩者每年的學生單位成本是每生每年 18 萬。

仔細翻查學校的決算,發現差別是這些民辦的實驗教育機構,實施「班本課程」,學校只是班級的聯盟,一切行政事務採取「輕刑簡政」的立場,將不能簡化的行政工作,放到班級裡面「課程化」,交給學生負責,重用學生。學生學了基本的程式撰寫,是能管伺服器的,如此運作下來發現:大多數有用的行政都能在伺服器和網路上解決,不需要設立科層職務養人。所以這些民辦的實驗教育機構,如果願意採用自主學習典範,重用學生,其實不用額外養校長室、教務處、學務處、輔導處、總務處,學生單位成本相比於公立實驗學校自然會低上很多,和非實驗教育的公立學校差不多。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的每生每年單位成本(右圖)

整理教育部所出版《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一0九年版)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至2019年臺灣國中、國小學生每年每生單位成本變化如下:

  1.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2.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3.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4.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5.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目前公立學校自主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反而要靠有錢的家長以「私墊」的型態,每年交 22 萬左右去養「自主學習典範」的實驗教育機構,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上沒有參與自主學習機會。

這一點在一○八課綱實施之後其實可以改變,一○八課綱在國中小有大量的校定課程節數,在高中的校定課程則要求要 1.2~1.5 倍率開課。如果校方願意拿校定課程的節數,讓有意願的老師去規畫「微型的自主學習課程」,那麼普通學校,不用申請實驗教育,學生也能接受到「自主學習典範」下的教育品質。

二、在108課綱中導入自主學習典範

(一)108課綱的真正進展

教育部於2014年11月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後各領綱陸續發布,並於2019年8月(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一○八課綱。

部析一○八課綱的內容,其真正進展如下:

-----課綱由破碎到完整-----
  1. 首次完成我國課綱的垂直整合:從小一到高三
  2. 首次完成我國課綱「形式」上的水平整合:將過去普通高中、綜合高中、技術高中三份各自獨立的課程框架 ,統整到一個課程框架之下。
    -----開門辦教育-----
  3.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 43 條「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4. 老師每年至少須開放觀課一次以上
  5. 課審制度法制化(已實施),並開放民間提案(待實施)
    -----當代適應-----
  6. 國小新住民語新設領域
  7. 國中科技新設領域:含生活科技(設計與製造),資訊科技(運算思維)
    -----適性學習/務實致用-----
  8. 國中小五分之一的領域學習節數,可由學校規劃跨領域課程。
  9. 高中校定選修從 1.2 倍起跳,但高中老師超鐘點,無法承擔更多選修課
  10. 自然領域有「探究與實作」課程,不是只有講解知識。
  11. 社會領域有「探究與實作」課程,不是只有講解知識。
  12. 大學入學進行考招連動,參考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做為入學取才依據。

(二)課綱的進展不等於現場的進展

目前 108 課綱在現場實施上碰到兩大方面的問題,除了課綱本身的問題之外,還有就是教學第一線仍然堅持「關門辦教育」。

1.課綱本身的問題:

仍是一份過量的課綱

由於各領域的節數,就是現場老師們的「飯碗」,各領域慘烈爭奪時數之下,只能在自己領域儘量灌入內容,這樣才能守住保有時數的正當性。最後各領域內容加總起來的課綱,對多數同學來說,仍是一份過量的課綱。現場因應過量的課網排課,排課仍會過滿,「教過」的典範還是壓倒「教會」的典範。直接結果是:大量的學生淪為陪讀。


總綱前三章和後三章精神與肉體分離

總綱的前三章(背景、理念、目標)標榜自發、互動、共好,完全是按著自主學習典範的理想來,可以說在意識型態和價值觀上,和自主學習典範並無二致。但是後面三章(階段、架構、實施)則採用舊典範的技術選項與人際關係。

一個典範分成三個構面:價值觀、技術選項、人際關係,三個構面必須表裡一致,邏輯自洽。但是課綱牽涉那麼巨大,怎麼可能一次就把典範翻過去?所以只能新舊妥協。於是,總綱中與執行相關的後三章,就仍以畫一各年級教學內容,使用教科用書教學為主要的技術選項;想要將過量的內容都教完,也只能維持「老師依教科書教」「學生聽命於老師學習」「家長不要來打岔」的人際關係。

自發、互動、共好,不可能靠重編新一版教科書來達成,還需要很多新元素:學生有更多參與自己學習治理的權力(學什麼跟怎麼學);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更多的陪伴、嚮導與教練;讓學生有更多的當代適應,更多行動學習;讓學生能有更多蒐集資料、架構資料、上台發表的訓練。

2.教育現場仍然堅持「關門辦教育」:

現場仍然堅持「學校是我們教師的學校」,「學校是我們行政的學校」,學校是城堡,外人別來瞎摻和。時代在快速變遷,學習需求快速暴脹,所以我們學校在「科層」上的上級就應該給我們更多經費。殊不知教育經費雖在增加,但只要典範不變,永遠也追不上學習需求的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是每年增加

社會變遷速度越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1.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它需要教每一個國民學寫程式,放眼學校裡要得到那麼多的教學人力,可以教全部學生學寫程式,不可能來得及培育。再說這幾年因為學校少子化,學校怕來年要資遣過剩的老師,有缺額也不開缺徵聘正式的老師,,更不可能進用那麼多新的資訊老師。放眼全國的學校內教師不夠,但是整個臺灣的民間人才卻是夠的,而且還有餘。只要接納這些人才,以「教學支援人員」的角色進入學校幫忙,多數學生就不會學寫程式學到「越學越恨」了。
  2. 再說到108 課綱,高中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但現在連達到 1.2 倍開課都很吃力,這代表五個班至少得開六門課。高中老師平均要超過基本授課節數五節以上,才能在數量上滿足。這還不是在質量上滿足,因為「老師想開」的課,不是「學生想學」的課。想要適性提才,讓學生可以修到更多「合性向、有興趣」的選修課,如果只放眼校內老師,便會碰到沒有那麼多不同專長老師的問題,因為:學生興趣的廣度,恆大於老師專長的寬度,而且大很多很多倍。

從蔣偉寧部長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教立法,並籌備十二年國教課程開始,他就推動「拉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這個做法當然有用。但「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但它只能滿足高中前段學術性向強的學生。但更多高中生需要的選修課,是那些個能幫助他們看懂社會、改善生活、釐清性向的選修課。開這些課的人才不在大學,而在社會的百工百業中。

三、突破口在哪裡

從舊典範要轉移到新典範固然步步艱難,但也不是沒有突破口。以下就是突破口所在。

國中小可用的自主學習節數

以領域學習節數的 20% 加「彈性學習課程」來算,下表是學校可以自行運用的校定課程節數:

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國中
6~8節8~11節9.2~12.2節8.8~11.8節


高中的校定選修

校定課程由 1.2 倍率開課開始,逐步要達到 1.5 倍率開課。


如果在國中小和高中這兩個校定課程區域,引進「自主學習典範」的課程設計,慢慢的新典範會滲入學校之中。要能夠這樣子操作,需要以下條件:

  1. 體制內有一批老師願意打頭陣。
  2. 有比較成熟的培力方法,支持這批老師就「帶領自主學習」進行自我培力。
  3. 這批老師熟悉三百多項的補助要點,而且有良好的工具(例如「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快速查詢全部的補助要點,辦理申請相關補助,支持他所提的校內「微型自主學習課程計畫」。
  4. 國教署高層支持。
  5. 部分地方教局處開綠燈。
  6. 有許多社會資源,支持這批老師開門辦教育。
  7. 有支持社群願意默默當這些老師的後盾,隨時在各方面給予這些老師幫助。讓他們有機會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結成網絡。否則孤立的進步,最後終將萎死。

這些條件,有的已經在那裡了,有的大家正在努力,如果這也是您的期待,歡迎來一起出錢出力。

四、回顧並比較兩種典範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和「自主學習典範」兩者在人際關係、追求目標、組織原則、價值觀方面,有著基本的不同。隨著這些本質性的不同,兩者在行為表現上,也展現出以下的差異:

  1.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畫一進行教學、作業與評量,「自主學習典範」讓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2.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對學傳道、授業、解惑,「自主學習典範」由「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3.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要對教學熟練,「自主學習典範」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4.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必須遵照課綱上課,「自主學習典範」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5.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要當學生的英雄,「自主學習典範」老師讓學生當自己的英雄
  6.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師生間有高度的不對稱性,「自主學習典範」以提升學習者的高度為總訣。
  7.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教學是個人經驗的累積,「自主學習典範」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五、歡迎大家捲起袖子一齊來努力

目前振鐸學會正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 ,推動「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這個計畫目的在招募並培力二十位學員熟悉自主學習典範,並能將自主學習典範運用於校內學生學習之課程設計上。

招募的目標學員組成與特質簡述如下:

推行中的計畫工作

為了順利推動自主學帶領者培力計畫,我們正在進行以下工作:

  1. 建立籌備/籌辦團隊
  2. 建置工作與社群網站
  3. 前期準備工作
  4. 拜訪教育局處
  5. 招募學員並進行簡易面談
  6. 建置與使用「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
  7. 剖析「一○八課綱」自主學習空間
  8. 發展與實踐「校內微型自主學習課程計畫」
  9. 引導學員自組織
  10. 陪伴學員組課共學
  11. 陪伴學員實務浸濡
  12. 陪伴學員辦理成果發表
  13. 陪伴學員進行組課典藏
  14. 陪伴學員發展社群

所以,不論您是介紹人來參與計畫,還是自己願意跳下來出力出錢,我們都極為歡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