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課程改革: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一、主要目標
二、主要任務
第 28 行: 第 28 行:
 
===二、主要任務===
 
===二、主要任務===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重建學校管理與[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育评价/2944791 教育評價]制度。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重建學校管理與[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育评价/2944791 教育評價]制度。
 +
 +
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主宰命運。既然觀念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麼教育觀念的轉變就足以改變一位教師的命運,影響這位教師所教學生的一生。記得在1998年的一次省級高中教學研討會上,我向與會的數十位一線教師介紹了自己的「一節課只講授22.5分鐘以內」的觀點,一位老教師在會上提出這樣的質疑:「請問本書林老師,我每節課45分鐘拚命地講,都無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書,不知你是怎樣用這麼少的時間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位老師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說的是如何教學生『學』完它。」雖然這裡的『教』與『學』僅一字之差,卻能從中折射出兩位老師不同的教育觀念。
 +
 +
我認為,中國教師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師,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來『教』的,而不是教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學會自學教材的。有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在上課時,發現有位學生沒有聽講卻在看書,老師就問這位學生「你為什麼上課不聽老師講呢?」該學生答道:「我聽不懂,想看看書。」老師非常氣憤地指責道:「你聽都聽不懂還想看懂?」然後向講臺方向走了幾步回過頭來補了一句:「簡直不可思議。」是的,在這位老師的心中,書只有通過老師教學生才會懂,學生自己如果能夠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
 +
所謂轉變方式,即轉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轉變,其目的也是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這次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國借鑑了美國自19世紀末就開始的,現正被其大、中、小學大力提倡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專案為中心的學習」的成功經驗,引入了「研究性學習」這一新課程。其意義就在於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賦予學生以自主學習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主決策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大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對人類、對社會的責任感。
 +
不僅如此,本次課程改革還希望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乃至生存環境,把中國中小學生從「課堂上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堂外埋頭于書本,專心做大量與實際生活嚴重脫離的練習」中擺脫出來;從過於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走出來,還給他們應有的自由時空,讓他們快樂健康地度過青少年時期,讓他們睜開眼睛看自然界、看社會、看生活。
 +
 +
所謂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學校管理制度與教育評價制度。這裡所說的教育評價制度,包括政府對教育部門、社會對學校、教育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家長對老師、老師對學生、乃至社會對人才的評價等。不過,我認為制度也是一種文化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繼承與發展,提「重建」有點過於激進,有可能被執行者錯誤地理解造成嚴重的後果。比較恰當的提法應當是「改革制度」。

2021年10月9日 (六) 17:49的修訂版本

本文參考:百度百科條目,只講到 2000 年那一次。

  1. 核心理念: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
  2. 含義: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3. 主要任務: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

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

這裡的「一切」,指的是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方略的制訂,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學生」,顯然是指學校里的每一位學生;這裡的「發展」,指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及一切課外活動,都要把目標鎖定在能夠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之上,有利於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後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資訊收集與處理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因此,有人乾脆把這句話說成:一切爲了一切學生的一切。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一切爲了學生的一切」這個口號雖然比較動聽,但如果把它理解為「教師可以替代學生的一切」、「學生的一切行為都要在教師的指示下進行」等,那將是中國學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謂重點中學的校長,總是帶著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紹:「我的學校是全封閉管理……。」當我聽到這類話的時候,心裡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難道要把一個自然人轉變化社會人的教育,卻能夠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封鎖在「全封閉」的校園裡嗎?

澳大利亞未來學家伊利亞德說過:「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來,那麼你的明天將生活在過去。」因此,我國的教育方針不能企求培養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養成「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人」、「雷鋒式的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應當首先完成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任務目標

一、主要目標

專家一致認為,我國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一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二是要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五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六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八是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應實現六大轉變:一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有句話說得好:有經驗的校長抓課堂,缺乏經驗的校長抓門房。我認為,要落實這六大目標,對於基層學校來說,關鍵是要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落實于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之中;對於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主要是在每一節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確定的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確定這一培養目標,正是基礎教育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也是基礎教育承擔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歷史重任的具體落實。爲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https://baike.baidu.com/item/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6項具體目標。

二、主要任務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重建學校管理與教育評價制度。

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主宰命運。既然觀念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麼教育觀念的轉變就足以改變一位教師的命運,影響這位教師所教學生的一生。記得在1998年的一次省級高中教學研討會上,我向與會的數十位一線教師介紹了自己的「一節課只講授22.5分鐘以內」的觀點,一位老教師在會上提出這樣的質疑:「請問本書林老師,我每節課45分鐘拚命地講,都無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書,不知你是怎樣用這麼少的時間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位老師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說的是如何教學生『學』完它。」雖然這裡的『教』與『學』僅一字之差,卻能從中折射出兩位老師不同的教育觀念。

我認為,中國教師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師,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來『教』的,而不是教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學會自學教材的。有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在上課時,發現有位學生沒有聽講卻在看書,老師就問這位學生「你為什麼上課不聽老師講呢?」該學生答道:「我聽不懂,想看看書。」老師非常氣憤地指責道:「你聽都聽不懂還想看懂?」然後向講臺方向走了幾步回過頭來補了一句:「簡直不可思議。」是的,在這位老師的心中,書只有通過老師教學生才會懂,學生自己如果能夠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所謂轉變方式,即轉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轉變,其目的也是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這次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國借鑑了美國自19世紀末就開始的,現正被其大、中、小學大力提倡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專案為中心的學習」的成功經驗,引入了「研究性學習」這一新課程。其意義就在於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賦予學生以自主學習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主決策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大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對人類、對社會的責任感。 不僅如此,本次課程改革還希望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環境乃至生存環境,把中國中小學生從「課堂上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堂外埋頭于書本,專心做大量與實際生活嚴重脫離的練習」中擺脫出來;從過於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走出來,還給他們應有的自由時空,讓他們快樂健康地度過青少年時期,讓他們睜開眼睛看自然界、看社會、看生活。

所謂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學校管理制度與教育評價制度。這裡所說的教育評價制度,包括政府對教育部門、社會對學校、教育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家長對老師、老師對學生、乃至社會對人才的評價等。不過,我認為制度也是一種文化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繼承與發展,提「重建」有點過於激進,有可能被執行者錯誤地理解造成嚴重的後果。比較恰當的提法應當是「改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