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的本質、風險與機會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十二年國教的本質

  • 是臺灣社會的轉型過程之一:
    1. 修正臺灣國土上各區域生活機能的落差。
    2. 修正社經的逆向分配。
    3. 修正教育系統放棄太多學習落後的學生。
    4. 修正越來越嚴重的「教育隔離」現象。
  • 必須「意識型態」、「教育制度」、「資源分配」三者同步配合,不可能一隻腳可以單獨前進。
    1. 「學習權平等」的價值觀取代「成績好的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權,成績差的學生有較低的學習權」。
    2. 「我的成就一部分是我的天份與努力,一部分得自社會與人群的成就;我的產出一部分應歸給我自己,一部分應回饋給人群。」
    3. 「國民教育權」更加取代「國家教育權」。國家是為了人民福祉而存在的,而不是人民是政黨和資本家賺錢的工具。
    4. 各學校師資、設備、課程、同儕走向均優。
    5. 學費補助能改善所得的逆向分配。
    6. 國土的邊陲地區能因之改善生活機能。
  • 是約十年一次的臺灣教育動能注入。
  • 是因應高撫養比的社會基礎調整。
  • 對若干全球性趨勢的適應,例如:「合作能力」「自主學習」重要性提升。
  • 讓臺灣小孩擅長綜合情報,組織問題解決方案。

十二年國教諸風險

  • 教育財政可能拖垮一切。
  • 「均優派」和「選秀派」不會少於十年的角力與衍生的政策撕裂。
  • 文官失能,或說是政府失能。
  • 大學多元取材的機會被開放陸生破壞。
  • 技職教育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我們有機會做好的事

  • 五年50億,十年100億去改善國土邊陲地區的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排除土建經費。
  • 讓更多人支持學習權平等,進而支持一個平衡發展的社會,租稅公平的社會,環境永續的社會,福留子孫的社會。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全民所有、全民所治、全民所享的國家。
  • 更好的學費補助方案,有更好矯正教育資源所得逆分配的效果。
  • 改善課程與教學:
    1. 建立國家課程發展週期。
    2. 將「生活實踐」與「自主學習」的靈魂融入新課綱。
    3. 課綱實施要點授予教學單位課程「組合權」,用以支撐特色課程。
    4. 打開實驗教育空間。
    5. 使補救教學有效。
    6. 重建3、3+2、3+4的技職課程體系,融入學程與群課程的課程觀念,把實習拉到職場第一線。
    7. 公平適當地做好「補救教學」與「會考」,待加強、基礎、精熟之描述性標準。
    8. 以微型IDC為基底,組成絡網式教育雲。
    9. 再以絡網式教育雲為基礎,在其上建構「中小學開放課程計畫」及「雲端校務系統」。
  • 幫助學生適性學習:
    1. 以平台補強國中的生涯輔導。
    2. 改進國中升高中職選校選課程的輔導。
    3. 細緻設計高中職轉銜輔導。
  • 改善入學制度;
    1. 透過少子化的壓力誘導大學更接受「多元選材」,以銜接後中的「適性學習」。
    2. 做好特色課程的免試入學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