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研究案/實施計畫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計畫主旨:

學前教育公共化已是先進國家主流方向,其目的為透過大量公共投資,調控幼兒托育服務之平價(affordable)、優質(accountable)、普及(accessible)程度,進而達成及早投資幼兒教育、支持青年家庭、緩解少子女化等多重目的。

OECD 指出學前三年教育有助於改善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如:智力發展、獨立性、和人際關係等,多數西方國家近年莫不投入更多資源在學前教育,由國家負擔起更多的責任。如今從這些國家有極高之幼兒教育率、女性勞動參與率,以及總生育率來看,投資已見成效,反觀我國不僅皆遠低於西方先進國家,甚至低於日本、韓國。如此,長遠將嚴重不利國力發展。

教育部近十年來已陸續推動許多幼兒教育政策,包括「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劃」、「幼托整合政策」、「優質教保發展計劃」等,足見政府對幼兒教育日趨重視。此外,為因應少子女化危機,行政院於106年開始推動準公共化幼兒園及托育政策,在難以普設公幼的現實與家長迫切的需求之間,提出暫時的解方。然而,政府仍必須思考實踐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的路徑圖。

法國是辦理學前教育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早在1881年即建立2至7歲的免費教育,廣設公立機構—「母親學校」(écoles maternelles),提供2-6歲幼兒之教育,減輕家庭負擔,並使幼兒順利銜接小學,將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構成完等的初等教育體系。目前4-5歲幼兒就學率已達100%,3歲幼兒也高達98%。總統馬克宏更宣布要全面降低義務教育年齡至3歲,以改變教育不平等的現象。

相較法國辦理公共托育的悠久歷史,德國自1990年代基督教民主黨執政時,才開始重視少子女化問題。學者指出許多德國婦女面臨生育小孩和工作二擇一的難題,因為公共托育設施不足而決定不生小孩,是生育率低迷的主要原因。梅克爾政府引進瑞典模式,於2008年推出托育改革法案,除發放鼓勵父親育兒的新親職津貼,更由國家利用公有閒置空間,補助設置托育機構。2016年的生育率達到1973年以來的最高點,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托育政策。

台灣的學制雖與法、德國不盡相同,仍可借鏡法國完整的學前教育體系,以及德國近年政策轉型的作法,了解兩國曾經遭遇的問題與挑戰,做為建構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的重要參考。

研究標的:

  1. 法國之學前教育體系及其維持(其租稅負擔率與等許多特點與台灣較接近)
  2. 德國與日本之學前教育體系及其維持
  3. 亞洲日本以外其他若干國家學前教育公共化之資料蒐集(不作為分析與評估之基礎)
  4. 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內涵
  5. 為什麼台灣須要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
  6. 台灣不同縣市的學前教育需求差異分析
  7. 如何混搭不同學前樣態,以滿足不同的學前教育需求
  8. 探討學前教育公共化之後,如何對園所進行輔導、協助與品質維持
  9. 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需要多少錢,分項各需要多少錢
  10. 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初步財務規畫
  11. 台灣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初步法制準備
  12. 民眾、政府、民意代表對學前教育公共化的看法與態度,凝聚共識的方法

協力辦理單位與研究人員:

  1.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計畫主持人)
  2. 靖娟文教基金會社工處處長:林慧華
  3.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
  4. 彭婉如基金會研究員:王兆慶
  5.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簡瑞連
  6.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惠菁
  7.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
  8.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社發部副主任:王英倩

研究期程:

2019.3.25~2020.5.24

研究期程共計十四個月,但計畫主持人費僅編列十二個月。實際執行訪談、座談、研究會等活動約使用十二個月,另寬裕配置兩個月為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研訂報告初稿至定稿之討論與修訂工作。

實施方式:

預期補助成果:

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