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典範防線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總統大選

  • 討厭民進黨仍為全民最大黨,像昨天「沒收公投綁大選」。蔡英文每次撿到槍(如習發言或反送中),民調都會跳高 10% 以上,然後在一個月之後又因為執政包袱又掉回去。
  • 柯文哲正為出來選總統做各種準備,會吸掉與綠營重疊的選票
  • 國民黨如果提名韓國瑜,淺藍中產階級的選票會流向柯文哲
  • 國民黨如果提名郭台銘,韓粉中與柯粉重疊的選票會流向柯文哲
  • 但柯因為北市政績的關係仍不會當選

教育金字塔

這個情形我們看到了,但另一派教育社運者也看到了

  • 段心儀倡議暫停 108 課綱,以反制去中國化。
  • 李家同也倡議暫停 108 課綱,以維持學校可以教很多教很難,即「學過」的典範。
  • 國教對策聯盟也正在進攻賀陳弘,以期推翻大學多元取材。
  • 持續的造勢會一波一波推動,到總統大選到達勢頭的高點。

建構「教育新典範防線」

  • 由丁丁、天健、曉華、國清先出頭號召
  • 主力做兩件事:
    1. 把新典範說清楚,並轉換成易於傳播的形式
    2. 找年輕人來一起防守
  • 問年輕人最想守護的點
  • 建立立法院跨黨派人脈

韓流

一、反建制意識崛起

歐洲議會選舉,有些外國媒體以反建制意識(anti-establishment)得勢來形容,亦即指民眾對於當今的主流政黨(亦即中偏左、中偏右,centre-left /centre-right)、政治制度、學術理論、企業財團、甚至是主流媒體的不信任態度越來越強大。

反建制意識的擴張,早在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川普勝選總統時即已看出端倪,只是主流媒體多以民粹主義來形容,使得許多人誤以為反建制思想只是出於意氣之爭的極端思想,卻忽略了民眾為何對現有制度不滿的根本原因。

例如造成多國經濟動盪的2008年金融海嘯,為何眾多政治人物或是學界專家沒有人事先預警?一群資深經濟學家稱之為「集體想像的錯誤」(failure of collective imagination )(參見英國衛報的“This is how we let the credit crunch happen, Ma’am”),那這樣所謂的「菁英」(elites)又有什麼立場來指導人民應該留歐還是脫歐?而金融海嘯是因為銀行的貪婪所造成的,為什麼許多國家(例如英美)的作法是優先將稅收拿去拯救破產的銀行,而不是追究失職銀行家的法律責任,或是優先補助失業的百姓轉業或創業?而之後的巴拿馬文件案又爆出政治人物及企業財團利用海外帳戶來避稅的醜聞,這更加深民眾對於當今政商人物道德誠信的疑慮。

而企業復甦後又盛行以零工時合同(zero-hours contract)的方式來聘任員工,特別是在英國,以致員工沒有固定工時,端視企業需要才上工,所以也沒有基本薪資和福利,為什麼主流政黨沒有具體作為?而許多政府將稅收拿去保釋破產銀行後,形成財政赤字,為什麼是優先砍掉社會福利來撙節政府開支,而不是徵收富人稅、或是加強查緝企業財團的逃漏稅?這在在都加深民眾認為主流政黨考慮的不是一般民眾的權益,而是財團的利益。

諷刺的是,未加入歐盟的挪威,其經濟沒有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未加入歐盟的冰島雖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卻是復甦最快的國家之一(冰島讓破產的銀行倒閉,並起訴舞弊的銀行家),反觀歐盟國家的經濟復甦,卻是困難重重而曠日費時,這也讓人質疑歐盟這個龐然大物的彈性和靈活度。

另外,面對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議題,許多主流政黨又遲遲沒有對策,這更加深許多民眾的不滿,也對歐盟這個二戰後產物、其解決當今時代問題的能力有所懷疑,所以疑歐派(euro-skepticism)(歐盟也是既有制度的一種)和注重環保議題的綠黨也在這次歐洲議會選舉順勢崛起,擴大了反建制意識在歐盟的力量,雖然尚未達到壓倒性勝利,卻也讓親歐的主流政黨首次在歐洲議會裡未達絕對多數。

右派執政迭有實績,例如波蘭的經濟表現在OECD組織中名列前茅,美國自川普就職後不僅經濟成長率頗有起色,創造就業也極亮眼、失業率甚至降到一九六九年以來的新低,製造業也逐漸回流,而且川普也並不是反對國際協調,而是在不同領域有不同作法,例如貿易方面偏好與各國個別談新貿易協定。在軍事方面則要求各國作出公平付出,例如要求北約各國的每年度國防預算不能低於各國GDP的二%就是一例。

二、民進黨施政帶來部分人民的強大恨意

反年改、反同婚的保守勢力大集結,去年一一二四已經狠狠的教訓民進黨。這兩股力量,明年大選應該還是左右大局。

投票的行為心理學分析,重要性恐怕高過執政績效的比較,尤其在傳統媒體失勢的網路時代。找出比反年改、反同婚更大、更深的集體意識。

「維持現狀」化解了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掣肘,但有沒有成功接收中間選民?接下來的親美或親中的路線選擇,能否有效以庶民語言取代意識形態的宣傳?

「選舉綜藝化」這場戲,各候選人要怎麼玩?

三、治理失能與救世主投射

先是台灣民主政治的轉型之路遭遇無比的阻力與嚴重扭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層面的改革全面陷入僵局。

  1. 人們窮盡所能卻脫困無望,唯一存活之道是讓自己無感於痛苦,讓自己進入嘉年華式的狂喜狀態,有如從憂鬱進入狂躁,原有的苦惱彷彿大衛魔術瞬間消失,這是一種極端的躁狂心理防衛機制,目的無他,保命而已。
  2. 一群受困無助的人們分享著共同的悲慘遭遇,彼此的歧異與衝突消失殆盡,群體得到一個毫無異議而且被擴大與強化的共識,沉寂許久的全能自大、毀滅、破壞等等原始本能開始復活,得以在無視外在現實的情況下集體投射到救世主身上。
  3. 救世主乘載所有群體成員的原始自戀本能於一身,以空降的姿態降臨城市,所到之處,望風披靡,帶給坐困愁城的人們久違的歡樂。
  4. 城市的人民唾棄勇敢挑戰逆境的市長,因為她逼迫人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5. 無感於現實的痛苦確實成功撫慰人心,它催眠般滿足了渴望安定幸福的心理需求,它幻覺式地自給自足在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中,它非但符合原始人性的享樂原則,甚至超越了享樂原則,無知也無畏與現實的距離愈來愈遠。
  6. 發展出一種錯覺,讓自己不必面對現實困境的無助感與絕望感,然而錯覺卻逐漸凌駕於現實之上,並且終究取代現實,近乎一種妄想狀態,內在世界於是質變為一種極端倒錯狀態,這是佛洛伊德稱之為精明不過的解決方式。錯覺其實就是一種造假,一種謊言,而且以假亂真,它必須癱瘓思考能力,因為思考危及錯覺,是個不折不扣的敵人,思考讓虎視眈眈的現實重新站上舞台。
  7. 當遭遇現實挑戰時,會選擇重新思考現實面,還是築起更高聳的錯覺高牆,以防堵現實浮現?
  8. 當人們不思考,激情主宰一切,而激情是原始的、衝動的、是高度渲染性的,它讓人們處於亢奮的狂喜狀態,似乎一切等待救世主的出現。群體猶如一場夢,群體的領導者總是被期待帶來振奮人心的夢想。
  9. 韓國導演李滄東二○一八年的作品《燃燒烈愛》中,學默劇的女主角海美對著男主角鍾秀講了一句饒富哲理的話:「不要想這裡有橘子,只需忘掉這裡沒有橘子,最重要的是你要渴望吃橘子。」同樣的道理,韓國瑜要高雄市民不要想像他會做什麼,而是要忘掉他不會做什麼,重要的是你要渴望他會做什麼。韓國瑜一點也不需要了解、也無心了解高雄真正需要什麼或是不需要什麼,因為他並不是來「解決」高雄困境的,而是來讓大家「忘掉」高雄困境的,因此,他恣意提出許許多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施政方針,但就是無關於解決現實困境。
  10. 納粹式的激昂演說,百般低俗、近乎粗鄙的口號,加上超級無敵宏觀卻一點也不實際的願景,韓國瑜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維持、甚至攀升大家對他的高度期待,而不是如何落實他的政策,因為他的政策沒有實質意義,不管落實或是不落實都是麻煩事,他很清楚遠離現實愈遠愈高才能避開他一點也沒料的內在空虛,如此才能維繫他無所不能的自戀需求,因為,現實永遠是自戀者的敵人。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Kernberg指出,病態自戀者嚮往領導者位置,多數是視它為獲得同儕與外界讚美與自戀滿足的泉源,而非因為機構賦予他的某種任務。他也警告,所有的領導者人格病態中,危害組織機構最嚴重的大概就是自戀型人格。

PS.一國兩制實驗區

任何縣市,經過該縣市大多數公民同意,就可以將目前的「台式民主生活」,改成「歐威爾式生活」,我想,一定會有城市很想試試。

任何人,至今還懷念著高壓統治、一黨專政的日子,那麼,就讓這些人過陣子一國兩制當中的「歐威爾式集權專制生活」;至於一國兩制的另外一種制度,不用說,當然就是「台式民主生活」。

參考資料

  1. 歐洲議會選舉與反建制意識崛起
  2. 從超國家官僚集團看民粹
  3. 民進黨如何「解恨」?
  4. 救世主比利─替高雄把脈
  5. 六一訪問「死忠韓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