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1年10月13日 (三) 14:52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改變的背景

過去成功的光環

新加坡不是因為覺得過去的教育有什麼失敗的地方,才想要推動教育改革。相反的,新加坡政府對他們過去的成績,頗引為自豪。

2015年PISA測驗(全球15歲中學生算術、科學與閱讀能力進行國際評比),新加坡包辦了3個冠軍。2016年,國際數學與科學評量TIMSS,新加坡的中學生與小學生,也名列世界第一。

發動:廢除教育分流

2019年2月27日國會議員黃國光(Louis Ng Kok Kwang)在預算會議上發表「讓每個階級都成功:廢除教育分流」(Make Every Class a Good Class: Doing Away with Streaming)的演說:「……分流制度讓幫助教師更專心於教學,他們可以針對不同程度學生訂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然而,數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也產生了負面效應,主要為教育分流的制度設計對於受教者所造成「污名化」、「低度自尊」、「社會隔離」、「就業弱勢」等教育不公平與社會不公平問題。因此他認為現在是時候該「屠殺」分流制度這隻「聖牛」了(Slang this Sacred Cow)。3月5日教育部長王乙康(Ong Ye Kung)回應這篇演說,承認演說中所提及的不公平問題,並宣布將於2024年廢除中學Express、NA、NT三種分流。未來將不再有分流分班制,取而代之的是SBB(Subject-Based Banding)「學科分組政策」,即:不同PSLE成績的學生將混合編成一班,但在一些學科上可以選擇三個能力等級(G1、G2、G3)的課程,到不同的分班上課。學生不再區分應考不同分流考試O Level及A Level,就讀的年限也將統一為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個人臉書上闡述這項政策的用意。他除了如上述肯定教育分流對新加坡帶來的正面效應外,也指出分流「……缺乏彈性、而且使較低分流的學生失去學習動機」,而SBB政策可以「克服這些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按照自己學科的程度來訂定學習方式。……未來將以全國考試取代O Level、A Level考試,而每個學生的試卷將配合他們所選擇的分班程度。」。

劉依玲:邁入「終身學習」以適應時代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院長劉依玲(Ee Ling Low),不僅代表新加坡參與美國史丹佛與哈佛等名校的教育創新計劃,也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30年教育倡議的新加坡國家代表。

世界變化迅即,自動化、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行其道,帶來的革新不若早年讓人們有數十年應戰。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5與18年針對同一主題進行調查,訪問企業主認為未來工作最重要的十大技能。2次調查只間隔3年,結果排序竟有巨幅更動,並有2項技能已不在榜上。

《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也指出,現在中產階級所做的工作,無法保證未來能有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這意味著,現代人才已無法安於現狀,必須精益求精才能立足。

過去7年,新加坡在「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階段意識到,知識、技能、態度皆不可偏廢,於是啟動了「素養」教育,明定21世紀素養架構,與台灣今年上路的新課綱提及的素養概念相同。

今年,教育部長王乙康宣布,新加坡教改正式邁入「終身學習」(Learn for Life: Remaking Pathways)階段,而素養將繼續融入這波改革。

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對話

新制上路,不是只有政府與研究員的事,與教師、學生及家長皆密切相關;當然會有很多學生、家長不了解,推動者應該保持同理心,不放棄社會對話。

2018年瓦爾基基金會的調查,63%的新加坡人覺得學生很尊敬老師,在調查的35國中位居第6,並有31%的新加坡家長鼓勵孩子當老師,這讓我們有很好的改革基礎。

成功的關鍵在於老師。

制度簡述

分流

小學畢業後進行離校測驗PSLE考試,以考試成績決定中學進入哪一個分流班級(Express班、NA班、NT班)。

再往後還有O Level、A Level等不同分流考試。不同分流班級上課的教材、考試的方式、甚至就讀的年限都各有不同。

2024年之後:

  1. 社會價值觀:保持務實取向,「功績主義」(Meritocracy),以及學科能力上的優勢。
  2. 保留PSLE小學離校測驗
  3. 將不同成績的學生編成一班。他們讓不同學科能力的學生成為同班同學,希望促進社會融合及解決過往標籤化、污名化的問題;
  4. 設立學科分組,在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上同班同學可以選擇三種不同能力程度的分班來上課,

改變教學與評量:保全每個人的差異與多元

素養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翻轉了許多價值。我們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相信「不是只有成績好的學生,而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學習」。當老師能看見每個人的差異與多元性,方能真正以他們的需要來設計課程。也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想要積極地學習。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在中學階段實施「科目編班全面計劃」(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一門學科有G1、G2、G3程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每一學科不同強弱,設計個別化的學習模組。

在中學與小學,新加坡都降低了傳統期中、期末考的比重,改為報告與分組活動等多元評量方式。空出來的時間,也能讓老師更深化素養導向教學。

停止了中學階段的學校排名,並不再公布國家升學考試獲取高分者的資訊。2021年,小學離校考試(PLSE)也將從運行數十年的「總積分制」(T-Score),改為「積分等級制」,希望淡化學生對每一分的競爭壓力,有更多空間發展特色才能。

大事紀

  1. 1959年的「生存導向」
    1965年獨立,政府堅持教育分流制度。
  2. 1979年的「效率導向」
  3. 1997年的「能力導向」
  4. 2011年的「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Student-centric, Values-driven)
    • 啟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自動化、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行其道,帶來的革新不若早年讓人們有數十年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