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育部潘部長討論4: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兩個背景:教育經費持續增長與人口縮減潮
第 45 行: 第 45 行:
 
#對數位領域的大移民,公民權的再定義(數位領域的人權與公民權無法照搬實體世界)
 
#對數位領域的大移民,公民權的再定義(數位領域的人權與公民權無法照搬實體世界)
 
#物流、資訊流、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功能,引發對城鄉的再定義
 
#物流、資訊流、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功能,引發對城鄉的再定義
 +
 +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彈性學習網絡.png' width=370 height=202 /></div>
 +
===一、第一節點,大學增加學習彈性===
 +
*名稱:政大VUCA實驗學院,以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四個英文詞開頭字母縮寫而成。
 +
*終極價值:建構共生、共振、共創、共好的未來世界。
 +
*教育目標:
 +
*#建構一個有靈魂的微型大學
 +
*#營造一個詩意棲居的學習場域
 +
*#設計<span style='color:red'>彈性制度支持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span>
 +
*#喚醒學習者的主體性與主動學習的精神
 +
*#陪伴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自我實現
 +
*教育目標:
 +
*#建構一個有靈魂的微型大學
 +
*#營造一個詩意棲居的學習場域
 +
*#設計<span style='color:red'>彈性制度支持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span>
 +
*#喚醒學習者的主體性與主動學習的精神
 +
*#陪伴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自我實現
 +
*基本特徵(tags):跨域、科技、藝術、永續、自主學習、實驗教育
 +
*學院定位:
 +
*#隱形大學(invisible university):  http://iu.nccu.edu.tw/about.html
 +
*#校中校/微型實驗大學:對「實驗學院」,需要鬆綁哪些法令?
 +
*#微型未來世界:在「VUCA實驗學院」,師生得共創「未來社會實驗室」或「未來生態實驗室」…,並在其中生活,並作為研究成果得以發表
 +
*#跨域共振場:VUCA實驗學院希望促進跨院合作、跨處室合作(教務、學務、總務…等)與跨領域學習,整合提供「正式課程(科目/學程等)× 非正式課程(社團活動/社群共振等)× 潛在課程(生活學習/文化浸染/境教等)」。
 +
*#怪咖俱樂部:它包容奇思異想、有為有守、特立獨行、專注投入、勤奮工作、耍廢幻想、勇敢嘗試、不安於室、渴望求知、蓄勢待發、綻放天賦…等等不同型態的另類學生。
 +
*#青年之家:它是一個家,可工作、學習、休息、生活與住宿;它不以年齡定義「青年」,以心態定義,由自己定義。
 +
*學院組織型態:
 +
*#基本圖像:網絡組織(設法減少階層組織)
 +
*#領導型態:扁平化、去中心化、團隊領導、輪流領導
 +
*#內部功能組成(對應後述空間規劃):
 +
*##策展:讓學生看見改變,讓「隱形大學」偶而現形,提供可靜態展、動態展、畢業展與成果發表的地方。(對應「社資中心」一樓展演廳、博物館等)
 +
*##工作:讓學生可操作、練習、創作、實驗或共同創業的地方。(對應「社資中心」二樓工坊、創作坊、實驗室、共同工作空間等)
 +
*##連結:讓師生可對話、討論、腦力激盪的地方,並讓本實驗學院向下連結高中教育與實驗教育,形成跨教育階段的縱向聯繫與合作交流。 (對應「社資中心」三樓創意教室、腦力激盪室、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等)
 +
*##節奏:讓學生能個別化調整學習、工作、生活與休息的節奏。擴展延伸「Stanford 2025」的精神來看,學習節奏應該有不同的層次,包含一日的節奏、一週的節奏、一年的節奏、一生的節奏等。(對應「社資中心」四樓青年旅館及前棟學生宿舍等)
 +
*#與校內其他各學院的關係:
 +
*##共生:VUCA學院可讓其他各學院當中想轉系的學生不必轉出,成為這些學生的副修機會。VUCA學院可提供類似「探索者計畫」的課程模組,協助其他各學院未定向的學生,透過自我探索、自主學習、跨域群學與多元學習經驗,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根據張雪梅(2008)彙整分析「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及其他相關資料發現:在台灣的大學生當中,大一生超過44%想轉系或轉學重考改變主修,但是到了大三能夠完成這個願望的不到9%。
 +
*##共創:VUCA學院可作為連結其他各學院的創新教學伙伴的交流合作平臺,並可與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密切合作。
 +
*##共享:VUCA學院能提供資源支持各院系開設相關課程,或幫助各院系解決課程實踐上的某種困難。
 +
*#與校外形成學習網絡:
 +
*##社區:透過USR計畫連結社區,鼓勵學生參與在地關懷、地方創生與社會行動。
 +
*##社大:透過與社大伙伴學校合作,增加學生終身學習機會。
 +
*##中小學:透過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向下連結高中教育與實驗教育。
 +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透過與自主學習平臺、獨立教育工作者、青年教育社團法人等民間伙伴合作聯盟,共同開課或建構更有效率的「終身學習歷程」系統。
 +
*##國際移地學習網絡: 透過國際上553所與政大締約的大學,並加強資源匯聚,支持學生跨國移地學習與壯遊年(gap year)。
 +
*學生來源:
 +
**近程:招收校內學生:與各院產生合作關係,師生皆兼具雙重身份(原學系x實驗學院),且盡量有國際生,以促進國際觀及多元文化理解。校內招生,收納進來的學生尤其包容:
 +
**#自主學習者:從108課綱畢業,擁有素養導向學習經驗,追求終身學習。
 +
**#未定向的探索者:William Damon(2013)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當中所描述的三類青年(對外在世界漠不關心的疏離者、只有想法沒有行動的空想者、興趣短暫而浮動的半吊子)。如何轉化成為擁有意義感與目的感的青年?
 +
**#已定向的困學者:志向清楚,但「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想轉系/轉學),如何「一支紅杏出牆來」(跨域學習)?。
 +
**#跨域統合者:多元智能大師Howard Gardner(2022)在《統合心智》一書中所描述的跨域統合者。
 +
**#忘我工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19)在《心流》一書中所描述的高度專注、高度投入、忘記自我、忘記時間、高峰經驗的工作者。
 +
**遠程:可考慮彙整全校統籌生額或由教育部專案外加生額,招收新鮮人(尤其實驗教育畢業生),善用「特殊選才」及「申請入學」等管道之特色。
 +
*課程特色:
 +
**課程結構:從「結構」走向「建構」,增加重組的彈性與節奏,緊密連結社會脈動與環境趨勢。
 +
**近程實驗:
 +
**#由實驗學院錄取50-100位即將升入大二(大一下)的學生,發展 5-10 個「試行學程」,得由微學分、整學分及單元式模組化課程組成。
 +
**#為避免部分學生組課能力或時間不足,也避免部分學生抱怨學校未盡課程供給與課程設計之責任,故亦將由本實驗學院之核心工作小組主動設計,也將向全校教師徵求課程,其課程設計應同時考量:(1)本實驗學院學生的特性與需求,(2)開課教師本身的興趣與熱情,(3)本實驗學院的精神、理念、目標與特色。
 +
**遠程實驗:
 +
**#依試行結果,如能獲得教育部外加學生名額與教師員額,將可透過「特殊選才」等管道,由實驗學院直接逐年增加招收高中生。
 +
**#課程則將持續演化,經過解構與重構,強化網狀結構與自主性。
 +
**課程審核:建立更具彈性、開放、有效率的學程審核中心或委員會,平衡考量學生的需求以及本學院的精神、理念、目標與特色,進行審核決議與追蹤研究。
 +
*學生畢業專長註記
 +
*#學士學位名稱或專長註記:(待研議)
 +
*#副學士制度:終身保留回政大修完學士的權利 。(需配合修法突破)
 +
*#原則上希望本學院成為一個開放環型的隱形大學,可以打破傳統的大學學制,讓學習者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充電學習,可以獲取多個學士學位,也可以不要學位。(模仿「史丹佛2025」,但需配合修法突破)
 +
*空間規劃
 +
**社資中心:空間設計概觀
 +
**:一樓(前棟+後棟):入口/接待/展演廳/博物館
 +
**:二樓(後棟):工坊/藝坊/實驗室
 +
**:三樓(後棟):創意教室/腦力激盪空間/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
**:四樓(後棟):24hrs. 青年旅館
 +
**:前棟二至四樓:學生宿舍
 +
**延伸共振場域:
 +
**#連結本校其他創意學習空間,例如:山居學習中心、創意實驗室、博雅書房、玩物工坊、…等。
 +
**#連結各院系活化空間:補助重新設計、轉化功能或活化閒置空間。
 +
*工作小組:
 +
*#李維倫––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照顧哲學)
 +
*#陳宜秀––數位內容碩士學程副教授(設計思考)
 +
*#李淑菁––幼教所副教授兼所長(通識教育)
 +
*#呂潔如––運動產業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兼主任(身心學)
 +
*#徐士勛––經濟系教授(校務研究)
 +
*#王信實––經濟系副教授(USR社會實踐)
 +
*#陳文玲––廣告系教授(創意教學)
 +
*#詹志禹––教育系教授兼政大副校長(實驗教育)
 +
*決策小組:詹志禹副校長、林啓屏教務長、蔡炎龍學務長、蔡育新總務長、哲學系李維倫教授、廣告系陳文玲教授

2022年11月21日 (一) 10:34的修訂版本

2022.11.21

兩個背景:教育經費持續增長與人口縮減潮

一、教育經費

現況:右圖是 2006~2023 年台灣「教育經費」,教育經費數量及增長斜率約為政府歲入的 ⅕ 。約每六年增加一千億。由於這個背景,所以教育部得以推動下列新的工作,而不會排擠既有經費:

  1. 12年國教
  2. 降低每班學生人數
  3. 增加每班教師員額
  4. 節節升高的退撫支出(已踩剎車)
  5. 充裕水電
  6. 網路與資訊建設(這一輪尚閒置)
  7. 學前教育
  8. 為國中小學生教室裝冷氣

二、新生兒縮減潮對各階段教育的影響:

  • 幅度是由 20 萬掉到 15 萬,掉¼,剩 75%。
  • 對高中以下的影響:
    1. 新生兒縮減潮(以下簡稱縮減潮),目前開始進入小學,六年內會有大量的小學連一個學生都不剩。
    2. 縮減潮 6 年後會進入國中,國中規模雖比國小大,仍慘。
    3. 縮減潮 9 年後會進入高中,使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率到達 79% 。
  • 對高中畢業生進入公立大學就學機會率的影響:
    1. 從 2033 年開始有顯著影響:40%。
    2. 然後每年快速跳高:43%,47%,48.6%…
    3. 到 2039 年挺進到 56% ,甚至到 59%,要看這一兩年的出生率。
    4. 私立大學會反彈,公立大學若不縮減,一定面臨轉型。
    5. 移民與招外生的政策也會改變。

三、對策建議:

  1. 建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以基金別預算因應:
    • 學前教育公共化
    • 國中小生源縮減
    • 高中再社區化
  2.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修改教育基本需求計算基準
  3. 了解全部國小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4. 預為監控全部國中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5. 最大程度保留各種教育用地,以為後續運用
  6. 實施高中再社區化,與區內國中、國小編織成網絡
  7. 高國中小,就網絡、減科層。
  8. 發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四、2030 近未來

十年一代的無線通信應用變遷如下:

傳輸質量與運用提升倍率年份
1G2kbps,類比訊號,行動電話系統突破「定點」的限制--1980
2G64kbps,數位訊號,語音傳輸、簡訊時代30倍1990
3G384kbps,瀏覽網站與串流音樂6倍2000
4G100Mbps(10,240kbps),應用程式(App)盛行,帶動智慧型手機普及27倍2010
5G10Gbps(1,048,576kbps),物聯網,零時差互動100倍2021
6G1Tbps,極致低延遲:支援智慧工廠、自駕車、機器人、混合實境等新應用;
全球覆蓋:衛星和衛星間直接通訊,不同衛星系統間相互切換、漫遊。
100倍2030
  1. 人類與 AI 共同治理的社會
  2. 對數位領域的大移民,公民權的再定義(數位領域的人權與公民權無法照搬實體世界)
  3. 物流、資訊流、醫療、教育等基本生活功能,引發對城鄉的再定義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一、第一節點,大學增加學習彈性

  • 名稱:政大VUCA實驗學院,以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四個英文詞開頭字母縮寫而成。
  • 終極價值:建構共生、共振、共創、共好的未來世界。
  • 教育目標:
    1. 建構一個有靈魂的微型大學
    2. 營造一個詩意棲居的學習場域
    3. 設計彈性制度支持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
    4. 喚醒學習者的主體性與主動學習的精神
    5. 陪伴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自我實現
  • 教育目標:
    1. 建構一個有靈魂的微型大學
    2. 營造一個詩意棲居的學習場域
    3. 設計彈性制度支持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
    4. 喚醒學習者的主體性與主動學習的精神
    5. 陪伴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自我實現
  • 基本特徵(tags):跨域、科技、藝術、永續、自主學習、實驗教育
  • 學院定位:
    1. 隱形大學(invisible university): http://iu.nccu.edu.tw/about.html
    2. 校中校/微型實驗大學:對「實驗學院」,需要鬆綁哪些法令?
    3. 微型未來世界:在「VUCA實驗學院」,師生得共創「未來社會實驗室」或「未來生態實驗室」…,並在其中生活,並作為研究成果得以發表
    4. 跨域共振場:VUCA實驗學院希望促進跨院合作、跨處室合作(教務、學務、總務…等)與跨領域學習,整合提供「正式課程(科目/學程等)× 非正式課程(社團活動/社群共振等)× 潛在課程(生活學習/文化浸染/境教等)」。
    5. 怪咖俱樂部:它包容奇思異想、有為有守、特立獨行、專注投入、勤奮工作、耍廢幻想、勇敢嘗試、不安於室、渴望求知、蓄勢待發、綻放天賦…等等不同型態的另類學生。
    6. 青年之家:它是一個家,可工作、學習、休息、生活與住宿;它不以年齡定義「青年」,以心態定義,由自己定義。
  • 學院組織型態:
    1. 基本圖像:網絡組織(設法減少階層組織)
    2. 領導型態:扁平化、去中心化、團隊領導、輪流領導
    3. 內部功能組成(對應後述空間規劃):
      1. 策展:讓學生看見改變,讓「隱形大學」偶而現形,提供可靜態展、動態展、畢業展與成果發表的地方。(對應「社資中心」一樓展演廳、博物館等)
      2. 工作:讓學生可操作、練習、創作、實驗或共同創業的地方。(對應「社資中心」二樓工坊、創作坊、實驗室、共同工作空間等)
      3. 連結:讓師生可對話、討論、腦力激盪的地方,並讓本實驗學院向下連結高中教育與實驗教育,形成跨教育階段的縱向聯繫與合作交流。 (對應「社資中心」三樓創意教室、腦力激盪室、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等)
      4. 節奏:讓學生能個別化調整學習、工作、生活與休息的節奏。擴展延伸「Stanford 2025」的精神來看,學習節奏應該有不同的層次,包含一日的節奏、一週的節奏、一年的節奏、一生的節奏等。(對應「社資中心」四樓青年旅館及前棟學生宿舍等)
    4. 與校內其他各學院的關係:
      1. 共生:VUCA學院可讓其他各學院當中想轉系的學生不必轉出,成為這些學生的副修機會。VUCA學院可提供類似「探索者計畫」的課程模組,協助其他各學院未定向的學生,透過自我探索、自主學習、跨域群學與多元學習經驗,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根據張雪梅(2008)彙整分析「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及其他相關資料發現:在台灣的大學生當中,大一生超過44%想轉系或轉學重考改變主修,但是到了大三能夠完成這個願望的不到9%。
      2. 共創:VUCA學院可作為連結其他各學院的創新教學伙伴的交流合作平臺,並可與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密切合作。
      3. 共享:VUCA學院能提供資源支持各院系開設相關課程,或幫助各院系解決課程實踐上的某種困難。
    5. 與校外形成學習網絡:
      1. 社區:透過USR計畫連結社區,鼓勵學生參與在地關懷、地方創生與社會行動。
      2. 社大:透過與社大伙伴學校合作,增加學生終身學習機會。
      3. 中小學:透過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向下連結高中教育與實驗教育。
      4.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透過與自主學習平臺、獨立教育工作者、青年教育社團法人等民間伙伴合作聯盟,共同開課或建構更有效率的「終身學習歷程」系統。
      5. 國際移地學習網絡: 透過國際上553所與政大締約的大學,並加強資源匯聚,支持學生跨國移地學習與壯遊年(gap year)。
  • 學生來源:
    • 近程:招收校內學生:與各院產生合作關係,師生皆兼具雙重身份(原學系x實驗學院),且盡量有國際生,以促進國際觀及多元文化理解。校內招生,收納進來的學生尤其包容:
      1. 自主學習者:從108課綱畢業,擁有素養導向學習經驗,追求終身學習。
      2. 未定向的探索者:William Damon(2013)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當中所描述的三類青年(對外在世界漠不關心的疏離者、只有想法沒有行動的空想者、興趣短暫而浮動的半吊子)。如何轉化成為擁有意義感與目的感的青年?
      3. 已定向的困學者:志向清楚,但「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想轉系/轉學),如何「一支紅杏出牆來」(跨域學習)?。
      4. 跨域統合者:多元智能大師Howard Gardner(2022)在《統合心智》一書中所描述的跨域統合者。
      5. 忘我工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19)在《心流》一書中所描述的高度專注、高度投入、忘記自我、忘記時間、高峰經驗的工作者。
    • 遠程:可考慮彙整全校統籌生額或由教育部專案外加生額,招收新鮮人(尤其實驗教育畢業生),善用「特殊選才」及「申請入學」等管道之特色。
  • 課程特色:
    • 課程結構:從「結構」走向「建構」,增加重組的彈性與節奏,緊密連結社會脈動與環境趨勢。
    • 近程實驗:
      1. 由實驗學院錄取50-100位即將升入大二(大一下)的學生,發展 5-10 個「試行學程」,得由微學分、整學分及單元式模組化課程組成。
      2. 為避免部分學生組課能力或時間不足,也避免部分學生抱怨學校未盡課程供給與課程設計之責任,故亦將由本實驗學院之核心工作小組主動設計,也將向全校教師徵求課程,其課程設計應同時考量:(1)本實驗學院學生的特性與需求,(2)開課教師本身的興趣與熱情,(3)本實驗學院的精神、理念、目標與特色。
    • 遠程實驗:
      1. 依試行結果,如能獲得教育部外加學生名額與教師員額,將可透過「特殊選才」等管道,由實驗學院直接逐年增加招收高中生。
      2. 課程則將持續演化,經過解構與重構,強化網狀結構與自主性。
    • 課程審核:建立更具彈性、開放、有效率的學程審核中心或委員會,平衡考量學生的需求以及本學院的精神、理念、目標與特色,進行審核決議與追蹤研究。
  • 學生畢業專長註記
    1. 學士學位名稱或專長註記:(待研議)
    2. 副學士制度:終身保留回政大修完學士的權利 。(需配合修法突破)
    3. 原則上希望本學院成為一個開放環型的隱形大學,可以打破傳統的大學學制,讓學習者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充電學習,可以獲取多個學士學位,也可以不要學位。(模仿「史丹佛2025」,但需配合修法突破)
  • 空間規劃
    • 社資中心:空間設計概觀
      一樓(前棟+後棟):入口/接待/展演廳/博物館
      二樓(後棟):工坊/藝坊/實驗室
      三樓(後棟):創意教室/腦力激盪空間/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四樓(後棟):24hrs. 青年旅館
      前棟二至四樓:學生宿舍
    • 延伸共振場域:
      1. 連結本校其他創意學習空間,例如:山居學習中心、創意實驗室、博雅書房、玩物工坊、…等。
      2. 連結各院系活化空間:補助重新設計、轉化功能或活化閒置空間。
  • 工作小組:
    1. 李維倫––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照顧哲學)
    2. 陳宜秀––數位內容碩士學程副教授(設計思考)
    3. 李淑菁––幼教所副教授兼所長(通識教育)
    4. 呂潔如––運動產業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兼主任(身心學)
    5. 徐士勛––經濟系教授(校務研究)
    6. 王信實––經濟系副教授(USR社會實踐)
    7. 陳文玲––廣告系教授(創意教學)
    8. 詹志禹––教育系教授兼政大副校長(實驗教育)
  • 決策小組:詹志禹副校長、林啓屏教務長、蔡炎龍學務長、蔡育新總務長、哲學系李維倫教授、廣告系陳文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