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部分班級/例會/2020.05.16”的源代码
←
部分班級/例會/2020.05.16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你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刚才请求的操作只对以下1个用户组开放:
用户
。
您可以查看并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分類:部分班級實驗教育]] ==時間地點與會者== ===時間:<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2pt;'>2020.05.16(五)9:30 </span>=== ===地點:<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2pt;'>新埔國中信義樓五樓517教室=== ===主持人:<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2pt;'>丁志仁</span>=== ===紀錄:<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2pt;'>黃鈴諭</span>=== ===與會者:<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2pt;'>丁志仁、戴慧茹、黃鈴諭、楊逸帆(線上)、楊念祖(線上)</span>=== ==報告事項== ===一、2020均優學習論壇=== #預計日期:2020.6.12,13,14 #地點:空房子 #主題:21世紀20年代的教育進展––「21世紀20年代的教育進展」 #形式:10%實體混搭90%線上,實體教室採梅花座安排。取消:住宿、訂餐、交通車、晚會、OST #::以四間教室同步進行議程,引言人、與談人、一至二位報名者現場參加議程,其餘人員線上參加議程。 #::各教室同時進行 jit.si meet 會議與 youtybe 直播。 ==討論事項== ===提案一、部分班級議程提案:=== #預計日期:2020.6.14上午 #分鐘數:120分 #議程名稱: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短代名:部分班級實驗教育 #提案單位: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推動小組 #議程負責人:戴慧茹 #均優引言討論(文字與邀請與談人) #議程簡介: #*大學:(逸帆)目前無法辦理實驗教育,若允許大學可辦部分班級是會有意義的。請逸帆研議適合大學辦理部分班級的條例提供修法參考。 #*平價:(念祖、灝芝)民辦實驗教育偏貴,部分班級可以改善。 #*體制老師辦學:(嘉玲、慧茹)提供前5%體制老師翻轉教學,108課綱領綱限制仍大。 #*教育橋接:(丁丁或找人)提供體制內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 #*特殊需求班級:(嫺霓) #*註:原民法21條(原民辦理部分班級實驗教育法源)<br/><br/> #高教部分建議: #*高教部分需要做訴求對照表: #*#現況/未來 #*#修法部位:目前可處理、未來處理 #*邀請人員:李天健很不好邀,如果現在不能確定,可能就邀不到了。 #*#只有一個人:10分鐘 #*#二個人:20分鐘 #*#三個人:30分鐘 #*整理第一階段訴求點: #*#哪些受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條例母法規範 #*#哪些受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條例施行法規範 #*#哪些受大學法規範 ===提案二、「特殊學習需求學生在申請實驗教育中的權益與可運用資源」=== #議程名稱:「特殊學習需求學生在申請實驗教育中的權益與可運用資源」 #短代名:特需生的實驗教育 #提案單位: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議程負責人:陳嫺霓 #建議時段:6/14(日)下午 90分鐘 引言及與談人每位發言15-18分鐘 #引言人:陳嫺霓(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研究助理) #與談人: ##曲智鑛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無界塾副塾長 ##黃晶晶 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理事長 ##賴英宏 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資深情緒行為障礙輔導教師 ##吳淑敏 桃園市實驗教育自主學習3.0計畫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林芳如 ===提案三、未來三次開會時間、主持人=== #6/27,9:30 ==工作進度== #把120分鐘議程分成二段 #planA: #*大學(20)+教育橋接(20)+休息(5) #*平價(20)+特殊需求(20)+體制教師(15) #*綜合座談(20) #planB: #*大學(30)+休息(5) #*平價(15)+特殊需求(15)+休息(5) #*體制教師(15)+教育橋接(20) #*綜合座談(20) #線上20~30人 ==諸引言稿== <p style='font-size:18pt;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標楷體;'>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教育橋接</p> 部分班級實驗教育(以下簡稱「適性學習實驗班」),雖然其主體隸屬於申請的體制學校,但在以下三方面是與體制學校外的相關資源合作辦學的: #學習支持者 #學習場域 #財力物力 依據《國民教育法》第 8 條與《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 43 條「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此一規定在「適性學習實驗班」與依據課綱施教的其他班級比較,則前者更須體現「開門辦教育」與「讓同學在網絡中學習取代同學在校區內的精神。 '''學習支持者''' 雖然在法律用語中仍依循傳統「教學典範」使用「教師」一詞,然而在「適性學習實驗班」中經常會採用「自主學習典範」,使用「學習支持者」或「資深學習者」可能更為恰當。 依本推動小組所提修法草案第十六條建議:「申請部分班級實驗教育團隊得跨校組成,並與辦學團隊成員或教師所在學校辦理區域合作,辦學團隊中持有合格教師證成員須達二分之一以上。」意即,可以有半數的辦學團隊成員可以由體制學校以外的人員擔任。這還未計入選修課教師及同學自行組課所延請的單門課教師。所以,其他學校老師、非體制學校老師參與到適性學習班的學習支持活動空間很大。 除了老師可能是家長、學生、工程師、藝術家、水電工人、臨牀心理師…以外,班上的老師也可能因為有興趣選課,所以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同學,甚至成為學生的學生(學生組課開課時)。所以前面才稱老師其實只是「資深學習者」而學生可稱為「資淺學習者」,兩者是同學,相互學習。只是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有陪伴、嚮導、教練等角色,並在為人處世、學習態度上是資淺學習者的榜樣。在此脈絡下,傳統師尊生卑的不對稱性被降到最低。 '''學習場域''' 「適性學習實驗班」會強調「無界學習」,即:將整個世界當成一個沒有屋頂的大學校。如果「無界學習」符合三要件: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那就升級為「行動學習」。而「行動學習」早就是體制外實驗教育的課程特徵,幾乎所有正派經營的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學校,乃至於共學團,都會安排這一大類的課程。 所以「適性學習實驗班」不但會與山打交道,會與河、海打交道,還會與無數社會上的機構打交道:雷亞手機遊戲公司、氣象局、動物園…。 傳統上,學校是老師和行政人員的學校;教育是教育人員的教育。百工百業的社會人士是沒什麼機會參與到教育這個禁臠的。但「適性學習實驗班」會改變這一點。 基於「無界學習」的精神,「適性學習實驗班」也會到社會上的其他單位去擔任志工與見習者,以落實「務實致用」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所以「適性學習實驗班」與社會是有來有往相互參與的關係,不是單向付出的關係。 '''財力物力''' 「適性學習實驗班」不具備法人的資格,是它的申辦校才具有法人的資格。所以我們建議:申辦校要為「適性學習實驗班」成立一個專案,此專案至少要專帳管理,如果能夠有專戶管理則更好。外界對學校所捐的物資與金錢,可以指定用途於此專案上。專案結束,財產金錢歸於學校,班上任何人不能帶走。 由於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設計,需要比標準班更高的師生比,地方政府撥款更多給「適性學習實驗班」不一定各方都會認同,但「適性學習實驗班」可以向認同其理念的企業或個人募款,來彌補這個師生比上的差額。 <p style='font-size:18pt;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標楷體;'>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體制教師辦學(論述脈絡)/戴慧茹20200515</p> 體制教師辦學(論述脈絡) 一、體制內教師對「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期待與需求 :(一)五年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從8所到80所,實驗教育的動能不容小覷,對其中()所學校都是6班以下的偏遠小校 :(二)教師社群、線上共備、教學翻轉的風氣越發興盛,教師對課堂樣貌的想像已與以往不同。 :(三)實驗教育師培凝聚更多教育工作者對在大型學校裡實現「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渴望,舉例: 鄢鄢、嘉玲的文章各一段。 :(四)我個人從體制內走到實驗教育的追求 :#打破一本本教科書,進行跨領域、統整性的課程設計。 :#課堂的進行不一定是以一樣的內容一起開始,以達到一樣的目標一起結束。 :#不用跟同年級的其他班級綁在一起定期評量 :#可以拉更多夥伴一起來「教與學」,我不用自己一個人硬扛。 :(五)檢視現行教育環境,體制學校轉型的限制、課綱的限制、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學校續任校長遴選不易……等因素,在大型學校實施「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勢在必行。 :(六)辦理「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的更高展望:由5%前導教師啟動教育新紀元。<br/><br/> 二、條文修正<br/><br/> 三、建議辦理方式 <p style='font-size:18pt;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標楷體;'>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體制教師辦學(論述脈絡)/楊逸帆20200515</p> *議題:高教端的「部分學程」實驗教育 *與談人人選: *#李天健:清大拾穗&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自有社團經營地方學&創生,為高教新視界公辦民營實驗高教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 *#蘇育德:交大百川前主任,為高教新視界公辦民營實驗高教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 *#沈潔伃:交大百川學生,台大未來大學計畫推動小組,曾寫文分析既有高教實驗學程之限制與不足 *議題內容: *#既有大學實驗之限制與不足:借鏡部分學程實驗教育先驅清大拾穗/交大百川/成大不分系等經驗 *#學校型態實驗高教之高設立門檻:實驗三法,高教僅開放學校型態,且尚未有核准設立之單位。「部分學程實驗教育」或可使高教階段之實驗教育以相對穩當之機制降低門檻? *案例參考: *#Minerva以Keck Graduate Institute所屬學院成立高等教育之公共性: *##高等教育作為公有財之終生成長、社會參與、知識生產場域,是否可能透過「部分學程實驗教育」進一步實現? *##USR模式(仍以供需模式合作為主?)之不足與進階之可能? *#借鏡清大華德福中心模式,「部分學程實驗教育」是否可能與地方社會、公民或專業團體合作設立,促進大學與其進一步合作,減少大學內學與習、知與行之落差,亦豐富成人教育的可能性? *##終生成長與成人教育之典範轉移/實驗教育化可能:因應實驗教育帶來「飼料雞」到「放山雞」的學習典範轉移,「部分學程實驗教育」是否可能讓大學出現更加自主導向、不受修業年限所制之終生學習空間? *##社會人在大學之附設實驗教育學程提規模不一(如:學分<學程<學位)的自學計畫? *##校內學生、研究者、教師皆可自發,提出創設實驗教育學程之計畫,讓「教學-研究-社會參與」之高教三元素得以更敏捷地推動?教師亦可藉此創設與個人研究相關之實驗學程(且可設年限,在年限內結案),以更有益研究之互動共學模式,補足既有「教授研究後開設相關課程給學生」「教授付錢找學生打工當助理」之不足? *##知識生產之自由、平等、去支配與去壟斷:借鏡實驗三法之個人與團體自學,以及英、澳、日等國之「論文博士」「Ph.D. by publication」制,部分學程實驗教育是否可能提供民間知識份子、在野學者(如:台灣眾多專精地方文史之工作者)合適的研究場域,輔助其知識生產之嚴謹性,亦為學術圈注入活水? *##獨立研究者/民間知識份子/在野學者透過實驗教育之研究所(碩博士班),與主流學者合作,提出學習/研究計畫;大學端提供顧問與檢核,輔助自主深造與獨立研究?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修訂對照表 :[修訂]專科以上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許可與設校及教學品質保證辦法
返回
部分班級/例會/2020.05.16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变种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