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書籍出版/柯智懷 的原始碼
←
書籍出版/柯智懷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柯智懷3.jpg 大頭貼) ===簡介=== 大家好,我是柯智懷。我是一個鐵道迷與維基百科編者,對政治議題、天文、氣象和量子力學也很感興趣。 我在空閒時間經常瀏覽維基百科和報章雜誌,能夠吸收在網路上及報章雜誌中的各種知識。 在我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在書庫中遊走,翻閱那些和我喜歡的議題相關的資料,覺得學校圖書館裡對於鐵道和政治的書籍不多感到很可惜。 在小學四年級時我第一次接觸了維基百科,成為一位匿名編者,直到五年級和六年級時因為忘了前一年到底使用什麼帳號,才各辦了一次新帳號。在六年級創建帳號了我最後一支新帳號之後,我一直使用到現在,也就是已經使用了4年的時間。 對於這件事情我自己也認為滿蠻神奇的。(因為記性並沒有很好) 總之有了維基百科以後,我就常常用維基百科和其他搜尋引擎查找那些在書與報章雜誌中找不到的資料,從書上得得到的一些不明白的觀念也得到解答,雖然我的記性依舊沒有很好,但是我的資訊收集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作為一個鐵道迷=== 事實上本篇的主題,本來應該是出自於我們學程一年級上學期的主題討論課程-「我國的領土範圍」-那是探討我國領土範圍的界定與地位的主題討論課程。我對此非常感興趣,不過在下筆撰寫的時候,我卻不知道該怎麼自然地把我的想法放進去,我想我要學的還有更多,於是我放棄了已經寫了三個多月的原文章,放棄越過瓶頸,轉而尋找其他的主題。 作為一個喜歡鐵道、業餘研究鐵道的「鐵道迷」,我決定將本篇的主題改為我在成長過程當中的鐵道生活。這樣或許反而會寫得快一些,以趕上本書的出版速度。 (柯智懷4.jpg 傍晚的新板橋車站大樓) ===成為鐵道迷的契機=== 在我十歲的時候,曾經是一位汽車迷和機械迷,在研究汽車的同時,因為相關的技術像是從外燃機(蒸汽)到內燃機(汽柴油)會需要參考一些鐵路列車和動力機關車的資料,不知不覺也開始學到一些關於鐵道的事物。 在那之後,我有一段時間沒有去關注汽車界,而是成為了一位鐵道迷。在我剛成為鐵道迷的時候,主要是跟著爸媽一起旅行時將所見的車站、列車拍下來,也因此我拍到了現在已經拆除的桃園舊站、還沒有改建成新站的松山車站、還沒有和區間車降到幾乎同等地位時,曾經行駛於台北和宜蘭之間的復興號特快車、甚至是停放在鐵道車庫裡的,目前已經不再上線的舊型鐵路工程車。 不過這些已經有四年以上歷史的珍貴相片已經隨著我舊的筆記型電腦的螢幕破損而無法瀏覽,現在我仍然保存著那台筆記型電腦,希望有一天能將這些相片從記憶體中取出來。 直到最近的一段時間,我才發現這些照片中有一部分其實已經被Google雲端硬碟,還有Facebook備份了起來。 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柯智懷1.jpg 已經服役超過50的舊型柴油機車R50型,仍在富岡站作調度貨車使用。) ===在學程之後=== 進入學程之後對我的鐵道迷生涯的最大改變,是因為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最大的優勢是它能夠隨時隨地的搜尋和查找資料,而且能夠透過同步功能將拍攝的照片直接備份到雲端硬碟上,也因此我查詢資料的速度變得更快,也開始對於較廣的領域像是鐵路的列車形式設計、車站的建築和動線安排,還有鐵路的路線規劃等等,攝影技巧也有很大的進步,我的照相機從單純的圖片筆記本,變成了描繪列車行駛的魄力、鐵路沿線的風景和候車大廳熙攘人群的工具。 進入學程以後我也有更多的時間去自己做鐵道旅行,不僅是增進對鐵道的認識,也可以欣賞風景、觀察車站和列車的運行模式,和以往相比自由許多。 同時我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其他的鐵道迷社區,從他們身上學習東西,認識了業餘設計製作鐵道路線圖和導引指標的人,除了瞭解鐵道的運行模式和結構以外,也瞭解是怎麼樣的指標和路線圖設計才令人明瞭、覺得美觀,發現台鐵的車站,特別是轉乘站一般有著指標不一致、不顯眼、位置不良等問題;台北捷運近期轉乘站的指標位置混亂,字體大小盡可能大還能貼就貼,牆壁、地板、天花板,甚至是天井,雖然確實起到讓人們記住指標路線的作用,可是卻也令人常常看著眼花撩亂。 所以有一群人在使用從Word到Illustration甚至到AutoCAD各式各樣的軟體設計自己覺得好看的指標和路線圖,其中有些人只是在社團裡發布這些設計、有些人開了粉絲團專門放這些設計,有人將其發布出來的目的是吸引注目—這樣可以集結人們支持他的設計,形成類似連署的作用。但有些人認為並不需要他人的支持,他們將設計透過意見信箱直接送往台北捷運或台灣鐵路管理局。 不過無論有沒有吸引其他人的支持,有沒有履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點我非常清楚,在歷經行動學習、主題備課和園遊會以後,我清楚知道成本效益分配的重要性,所以說如果鐵道機構要真正履行這些指標和路線圖的設計,就要進行重新印製、撤換的動作,而這些可都是會消耗成本的。 抱怨—就算是很有建設性的抱怨也一樣—並不是總是能造成影響,嗯? (柯智懷2.jpg 停靠龜山車站的區間電聯車,跟隨軌道彎度而傾斜。) ===探險溯源=== 一直以來,我都還在現在的鐵道中去做屬於自己的探索,了解現代鐵道運作的細節等等,但是我對鐵道的歷史資料還是了解不多。 進入學程後的課程以親身參與自學為主軸,讓我有了自己探索鐵道舊線跡的願望。 像是親身參訪清朝時期第一條鐵道的殘跡、尋找只在書裡看到過的那些過去的鐵道遺址、看看陳舊的鐵路車輛、從來沒有在台鐵登錄車籍的那些神秘的檢修用車; 看到如同日治時代的台灣一樣、蒸汽火車復駛飛馳的難得畫面… 人生中第一次,我的冒險之心浮現出來了。 我開始尋找和探訪身邊的鐵路遺跡、想像鐵道的光輝時期,蒸汽和柴油機車頭拖著長長的貨物和客運列車, 以運行時特有的速度感與車頭巨大身軀特別的魄力, 霸氣地穿越截斷車水馬龍的馬路、如楚河漢界般、 將市區分成兩半的大平交道,此時此刻每一部在平交道前停下的車輛,無論是多麼名貴的車,都臣服於鐵路壓倒性的巨大運量所帶來的百年特權之下。 當然這也就是說鐵道兩旁的住民必須得習慣被運量之王所帶來的「獅吼」所「震懾」的日子、鐵道將市區分成兩半也使得面對前站的市區比起後站的市區要繁榮的多。 於是通過市區地面上的鐵道平交道,逐漸的變成了高架橋和地下隧道,許多被投訴噪音過大的路段也都設置了隔音牆。 還有一部分失去客運量和貨運量的路線被無情地廢棄和拆除,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所以現在原本地上的鐵道路線跡逐漸消失,變成今天的樣子—這就是我每一次面對鐵道遺跡時腦中的想像過程—身處歷史的軌跡通過的地方,比起面對書中的描述要更能身歷其境也更能了解事實。 這也對我往後在學習歷史和地理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的幫助,在腦中想像身處歷史事件中的自己,似乎更能夠讓我了解到底推動歷史事件發生的是什麼樣的力量。 (柯智懷5.jpg 台鐵支線林口線從桃園站出發的第二站寶山車站現在已完全廢棄。) ===資料收集能力的進步=== 在我的鐵道迷人生之中,許多時候在整理資料和查詢資料,這樣的過程讓我不斷增長了資訊整理和收集的能力,我發現自己的資訊收集速度、收集尋找重點資料、快速在資料中找出所需片段的能力有很快速的進步;大小不斷增加的資料庫也讓我有了整理資料的需求,在學程公案討論的辯論等活動之中用處良多。 也因此和對於歷史事件的興趣一起,我被選為了公案討論演示小組的成員之一。 (柯智懷6.jpg 今天府中站機車停車場後方的牆壁,是舊板橋車站牆面的遺跡。) ===總結=== 一直以來的鐵道迷生涯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發展程式設計的興趣,之後開設工作室,接單撰寫程式, 成為維基百科的新條目巡查員,發展資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是來自於編輯因為鐵道而接觸的維基百科。 我今天對歷史的興趣, 是來自於探索鐵道時所了解的歷史背景。 現在會這麼喜歡地理, 是來自於對於各國的鐵道知識和鐵道順應地形而建設的方法。 對於機械機構、自動化控制甚至於是氣象學的興趣也是來自於鐵道。 但是,這麼多的興趣和能力得以發展到現在的程度, 則要拜兩年半前進入的這個六年制學程所賜。 所以說,感謝我的鐵道迷生涯,和(同等重要的?)六年制學程。 也感謝我自己…?大概吧。 我曾經迷惘的未來已經定下了方向。 [[分類:書籍出版]]
返回到
書籍出版/柯智懷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