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帝國與料理 的原始碼
←
帝國與料理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第一章 穀物料裡 (BC20000~BC300年)== #透過篩選和培育適當的草類,人類逐漸馴化出第一批作物,並衍伸出數種提高食物保存、口感和營養價值的手法(研磨、曬乾等) #世界上曾有數百種主食,但最終只剩下十多種以根莖、穀類為主的飲食文化。 ===東、西主食起源=== *歐亞非(橫向傳播,集中於北緯四十度與赤道之間) *#中亞兩河流域:大麥與小麥麵包、啤酒(釀造與發酵,範圍遍佈南歐、地中海沿岸、印度) *#中國黃河流域:稻米(中原地區、印度) *#臺灣、菲律賓:芋頭泥、亞洲山藥、香蕉(熱帶植物,南島民族的主食) *#北非:稻米、小米、高梁穀粒、山藥泥(遍布北非同緯度地區) *美洲(直向傳播) *#中美:玉米餃(直向傳播,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 *#南美:木薯(直向傳播,南美中部至中美) ===西元一千年前全球料理分布情勢=== *穀物的重要性 *#穀物是唯一能支撐城市、國家、軍隊的農產品('''支撐文明發展''') *#在穀物料理下,權貴、平民的飲食開始有巨大的分化('''社會階級''') *#由穀物發展出的儀式性餐點被廣泛應用於祭祀中,起到'''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黃河流域(現今中國北方)==== #主食:黍(小圓穀類,比粟大)、粟(俗稱小米) #採收後得先將穀物曬乾,用重杵搗至外殼裂開,再將粟米倒入籃子,置於室外,讓風吹走較輕的殼,留下可食的種子。 #在等待粟米收成的空檔,農民也會種植小麥充飢(麥類約於BC2500年前從中亞傳進中國)。因纖維較硬,口感較韌,小麥較不受當地民族青睞。 =====民間料理===== *將加入水和穀物的三腳鍋放在小火上,緩慢蒸熟粟米(節省燃料) *配菜:鹽、糖漬的醃菜(竹筍、結球甘藍等,醃製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 =====貴族、祭祀與禮儀===== #和只吃穀物和青菜的平民不同,貴族的飲食含有大量肉品(尤其是祭祀),因此在古代貴族又稱作「食肉者」 #除了肉品,貴族的飲食也包含許多香料(花椒、肉桂、醋、糖漿) #青銅器、文獻(《周禮》等)上的記載 #器皿一字排開,並以三種、五種、六種(吉利數字一組) #蒸栗為陰,燉肉為陽 #五種米酒(殘渣浮在表面、殘渣沉在底下、白色濁酒、甜味酌酒、紅色的酒) #獻祭:牛、羊、豬、狗(當時的肉畜) #朝廷內有專門處理祭祀品的「食官」,熟精用鹽醃肉、萃取麥芽糖漿、釀製酒醋、宰殺及料理牛羊的技術 #祭拜完先祖後,貴族和其高階部屬會把祭品吃掉 *以下是幾道祭祀上的菜餚 *#用酒醃過的生牛肉丁 *#米和各種肉品混製的肉丸 *#火烤狗肝(富含油脂) #各種炸物 ==寫作隨記== *在建構一個架空的飲食文化時,首先得設定好該架空世界的地理(該大陸是橫向還是縱向?)、經緯度和對應的氣溫、各種穀物發源及傳播的地區、穀物的處理方式,再來思考該地區人民的生活模式、信仰、祭祀方式(世界觀、特殊象徵、幸運數字,祭祀用的器皿、食物等)
返回到
帝國與料理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