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機構申請補助 的原始碼
←
機構申請補助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振鐸會務]] =新北市學校型態生活實踐實驗機構107學年度辦理實驗教育計畫書= ==壹、依據==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要點,辦理實驗教育的教學活動。 ==貳、目的== ==參、計畫內容== ===一、機構基本資料=== 本機構計畫有三目標,三理念,課程三區塊,簡述如下: *三目標: *#改善公共教育的瑕疵。 *#免除國中生升學壓力。 *#改進教育經費的運用。 *三理念: *#生活實踐 *#公共性教育 *#全域境教 *課程三區塊: *#工具能力 *#領域學習 *#專題與選修 ===二、辦學目標、理念、特色說明=== 本計畫預期目標有三: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一、計畫預期目標</span>=== ====(一)改善公共教育的瑕疵==== =====甲、公共教育的本質性瑕疵=====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短文}} {{:ICT與e-Learning/四大解放}} =====乙、國內中學公共教育的瑕疵===== 承上段目前的教育正進行三場典範轉移: #「學習典範」取代「教學典範」。 #「網絡學習」取代「學校教育」。 #「合作學習」取代「個人唸書做作業」。 本學程將嚐試為每位同學建構個人的學習網絡,自班級、家庭延伸至整個社會及世界,改善目前中學公共教育目前的若干瑕疵: #分科太細,且各科眾單元塞得太滿,大多數同學根本不可能學完。教那麼多科目、那麼多單元,其實會大幅拉下大多數學生「學會」課程內容的達成率。為了趕課,多數學生並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會學會生活中更常用到的那百分之二十的能力。只要大幅縮減上課內容,學生學會上課內容的達成率就會大幅提高。 #學科要教的知識技能,本應嵌入各種生活應用中,但為適應過多的單元可以趕課趕完,教材設計完全跳過生活應用,純以學科自身的學理脈絡加以發展鋪排,結果離生活實踐越來越遠。 #因為學習進行走的是學理脈絡,結果師生關係窄化成「上課與聽課的關係」,同學之間的關係窄化成「成績與升學競爭的闗係」,殊不知建立信任與友愛的關係,其實是維持同學持續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 #由於除了少數具學術性向的同學之外,「學科學理脈絡」與個別同學的興趣熱情無關,於是學校課程進行就犧牲掉具學術性向以外的所有同學,完全忽視他們不同的興趣與熱情,而忘記了同學的興趣與熱情是驅動有效學習的至寶。 #由於「學科學理脈絡」可以與個別家庭無關,所以多數學校將家長的參與視為「干擾」,設法加以排除。但學校與家庭觀念是否投合影響同學學習成敗至鉅。 ====(二)免除國中生升學壓力==== 由於學生的加入與更換,算是實驗計畫的異動,須再經審核,所以本實驗計畫在法令放寬之前,將每年申請團體自學實驗教育計畫一次,連續申請六年。 雖然每次申請一年,但本課程實驗計畫的課程設計,是考慮涵蓋國中三年與後中三年,總共六年,所以參與本課程實驗計畫的學生如果沒有中途退出實驗計畫,並沒有國中升高中參加特招考試或入學區比序升學的問題。 本計畫本年度申請為六年之第六年,參加學生以高中三年級的同學為主,共13位;也收少數高中二年級的同學,共4位;及一位高中一年級的同學。 ====(三)改進教育經費的運用==== 本課程實驗計畫設定每位學生每年的單位成本為每年每生十四萬元,約與公立學校的學生單位成本相當。但為增加學生家庭分布的社經範圍,每位學生家庭分擔費用則訂為十三萬,不足數額由募款補足。在財務配置上,本課程實驗計畫還有以下幾點,可以供公立學校教育經費運用參考: #減少學校層的支出(校長及各處室),轉移為學生軟體及行動學習支出。 #大量減少紙張使用,使紙張及其各項衍生費用(如印表機、碳粉等),幾近於零。少數使用紙張的場合,則使用回收已使用一面、另一面空白之舊紙為主,亦不衍生費用。且無形中示範愛惜物力、節儉環保之身教。 #大量使用公開格式、自由軟體、開放課程、自由教材,沒有教科書或影片、圖照的授權支出;並且辦學團隊一切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以及全體學生的產出,一槪放上網路以 CC 授權分享。此舉將能降低學校費用。 #學程之電腦全部採購光華商場的二手電腦,如有固障再拆拼使用,既環保又節省硬體開支。 #鼓勵家長參與課務,擔任若干課程的教師,降低這部分課程的學程人事支出,並同時促進親、師、生合作。 #由同學負責部分課務: #*由同學擔任部分選修課老師,此部分擔任教師的同學不予支薪。 #*安排同學進行主題備課(實際上台授課),一方面落實「發表是學習的利器」這一教學理論,一方面也降低部分課程的人事支出。惟同學的主題備課,仍須大量的專職教師人力個別指導與參與預演。同學授課時,指導教師也必須在場。 #安排與學程外機構的合作學習,而不是所有課程均由辦學團隊設計,也降低部分課程的專職人事支出。 #透過上述三點,節省了學程的專職人力,可以將這部分人力轉用於學生個別指導。 #透過網路建置線上分享圖書館,降低實體書籍的閒置率。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二、課程理念</span>=== 「生活實踐」、「公共性教育」、「全域境教」是本實驗教育的主要課程理念,三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化學變化,既不是絕然分離,也不是互相交融。他們互有滲透又必須維持各自獨立。 ====(一)生活實踐==== 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生主要的方向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父母師長心目中的好學生就是考試考得好的學生,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像「飼料雞」,缺少處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我們無法認同這種教育。所以,本實驗教育強調自主學習和實做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想以「土雞典範」取代「飼料雞典範」。基本上學生可以做的就交給學生做,例如學校的網路管理,而洗衣、烹飪是基本功,是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在自主學習上,並不只是去讀大人準備好的書本(這是飼料)就夠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透過網路,整理、分辨龐大的訊息,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而解決自己周遭知識上的、生活上的問題。當然,在生活實踐上,學校的大人們,也必須和學生一起來實做、一起自主學習,不能當「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學生實踐,自己卻不必實踐。 ====(二)公共性教育==== 「公共」外顯看到的是「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公共性教育」的內在是讓人體驗到「我,其實包含著小我與大我」。 台灣教育中的公共性教育其實是整個掉在地上的。當前教育系統傳達給學生的觀念是:我的天賦和努力是專用來贏過其他人的,而不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只要我是精英,國家和社會就欠我「光環」,不給我光環就是不重視精英教育,不公平! 其實我們人能有些許成就些許產出,一小部分是得自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一大部分是得自於整體大我的成全。所以這些成就這些產出,固然有些應該歸於我們享用,但仍應將其分享給大我中的其他人。即便我們有些天賦,也是我們較他人幸運,並不意味著我們便因此高別人一等。人的天賦能力主要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但是這種道理要怎麼教呢?首先本實驗教育不但全面使用自由軟體、自由教材,享受別人大方的分享,也要求師生的產出以 CC 授權出去,再分享給天下人。 其次學程的課程單元會結合眾多的公共議題,例如國一時同學們討論過:正義、計畫性汰舊、我國應否廢除死刑、我國應否興建核四、土地徵收制度探討、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之利弊、誰是恐怖份子等公案,全班一起去看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等影片,同學的主題備課有「為什麼貧窮」,全班進行的大單元教學「我國的領土範圍」、「服貿協議與學生運動」(自願去的同學有實際去學生運動靜坐廣場參訪)、「司馬庫斯」共同經營等等。這些課程都能增益同學討論公共議題的知識與能力。 日常生活中,學程是依自治章則進行治理,同學也選出初審法官裁處他們的糾紛。 「公共性」不是大人外銷給小孩實踐的大道理,小孩實踐就好,大人都不必實踐。外銷派式的教育從來不會成功,因為言教永不如身教。辦學團隊本身就要恪守章則治理的原則,處處尊重程序正義。 公共性教育是一條漫長的學習歷程,若干同學要學習從比較自我中心走向具有「公心」,若干同學要從沒有包容異己的習慣走向同理不同類型的人、進而肯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正義,若干同學要從「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走向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和負責,可能歷時極長,也不一定會在學程的六年內就成功。例如就有同學就嗆老師,他覺得興不興建核四干他屁事,學程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課程?但辦學團隊的共識是,對同學們公共性的培養「只問耕耘,不計收穫」,全力去做就是了,埋下去種籽可能明年就發芽,可能五十年後才發芽。但播下種籽是學程對同學的責任。 ====(三)全域境教====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全域境教基本的涵義就是:學習是無處不可發生的。學習不見得必須在教室,如果教室意指學生學習的地方,那麼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教室,讓學生來學習。所以,本課程實驗計畫讓每個學生透過行動學具,連回自己班上的 PROFILE ,可以機動在任何場域進行學習。 以本班同學國中的經歷為例,同學去過:新北市動畫故事館全天參訪、至國立台灣圖書館借還書、至高雄科工館參訪、至桃園進行趕鴨之旅、中央氣象局、腦波教室;全班到戲院觀賞影片: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薩爾加多的凝視、老鷹想飛,並至高雄「痞子英雄」片場參訪兩天一夜;分組行動學習則由單日分組行動學習、至兩日隔宿分組行動學習、再到五日分組行動學習;體能鍛練則到南寮騎34公里自行車、單車10公里30公里60公里80公里梯次訓練、再到全班單車600公里長程考驗,登天上山、中正山、硬漢嶺、大棟山、青龍嶺、五寮尖、七星山、大屯山、猴山岳、姆指山到司馬庫斯三天兩夜;服務學習則是在「均優學習論壇」中擔任籌備及現場志工。除了這些場域資源本身提供的學習之外,同學也學習到如何進行行動策畫,以及多元表達學習產出。 高一的境外行動學習,同學還必須策畫國境以外的八天行程,自己規畫交通、住宿、學習等細節,並且自炊自食,以綜合運用所學。高三的全班行動學習,則必須策畫全班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為共同行程,由同學、家長、老師選舉出策畫小組,策畫一切行程細節;後廿天為分組行程,分為七條路線,分別到北歐、中歐、東歐、南歐、西歐。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三、課程區塊</span>=== {{:六年制學程/課程區塊}} (四)本學程高中課程師資共分為十類授課師資: #經營者團隊:丁志仁、王秀雲、張天安,三人共同決定學程的教師人事與學年課程重點。 #專任教師:丁志仁、游士賢、施雅敏、葉瑾穎,負責同學的個別指導,並分工上課。 #輔導教師:張天安、林香君。張天安負責學生與家長的分別晤談(每週一次,每次一家庭)、家長座談主持(每學期三次),林香君則陪伴專任教師進行同學的個案研討。 #兼任及長期合作課程教師:孫銘德教授木工、協力造屋、水電,林俊育、陳心瑋教授食農教育,莊家榮教授基礎機器人教育,均以學期為單位。 #區塊合作課程:延請單車文教基金會、國教院、 DFC 、 OSSACC 、李崇建、陳榮裕、周明德、…就單車課、社會服務、資訊、寫作、書籍出版、性教育等區塊課程進行教學。 #同學性向導師:與社大合作,延請各行各業的達人,擔任每位同學所選專題,並在同學進行長時間準備的過程中,提供諮詢與指導。經過多次預演後,讓同學在校外場域,進行公開發表與第三方認證,並置於網路上,接受各界點評。 #同學自身,自國中起即要求同學要參與自己的學習規畫與學習進行,高中階段開放更多時間提供同學自主學習,由同學自行規畫並管控進度。 #建教合作機構負責人:在高一職場實習為必修,依同學性向,安排到不同的建教合作機構實習,並定期返校研討,由學職場負責人、學程、同學自評,共同達成評量。 #NPO負責人:高中階段社會服務為必修,同學至各類社會機構,進行志工式的服務學習。 #家長授課:家長依專長至本班上手作、悅讀、鉤針、烹飪等選修課程。 ===三、課程規劃與設計理念=== ==肆、工作執行項目與預計期程== ===六年制學程課表=== ==伍、預期效益== ==陸、成果檢核== ==柒、經費預算(含附件:補助經費申請表)==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ICT與e-Learning/四大解放
(
檢視原始碼
)
六年制學程/專題及選修簡介
(
檢視原始碼
)
六年制學程/工具能力簡介
(
檢視原始碼
)
六年制學程/第六年課程重點
(
檢視原始碼
)
六年制學程/課程區塊
(
檢視原始碼
)
六年制學程/領域學習簡介
(
檢視原始碼
)
對公共教育的反思/短文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機構申請補助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