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貝茲曲線 的原始碼
←
貝茲曲線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數學]][[分類:HTML]] ==一次貝茲曲線==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0/B%C3%A9zier_1_big.gif'/></div> B(t)=P<sub>0</sub> ==二次貝茲曲線== #二次貝茲曲線畫出的是拋物線,無法畫出橢圓和雙曲線。故無法畫出正圓。 #所有拋物線都「相似」(不是相等),且所有曲率(0~∞)的微線段都有。 #兩端點外只有一個控制點。 #拋物線方程式 ax<sup>2</sup>+bxy+cy<sup>2</sup>+dx+ey+f=0 則 b<sup>2</sup> - 4ac=0 ,即前三項為完全平方式。 ===參考=== #[http://www.kut.com.tw/Upload//ProductProbation/File/數學高三甲上第二章第3節主題4觀念一.pdf 二元二次方程式圖形判別的例題]<br/>---------- 擬合圓 ----------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734745/how-to-create-circle-with-b%c3%a9zier-curves/1734859 How to create circle with Bézier curves?] #[https://oomake.com/question/343212 如何使用Bézier曲線創建圓?] #[https://www.jianshu.com/p/5198d8aa80c1 用三阶贝塞尔曲线拟合圆] ===一、圖形最低點與控制點的關係=== <table class=nicetable><tr> <td>Q or q<br/>(quadratic<br/>Bézier<br/>curve)</td> <td colspan=2>x1 y1 x y<br/><img src='http://jendo.org/wiki1231/images/a/a8/SvgPathQ.png' width='200px' height='*'/><br/><span style='font-size:90%'><path d='M0,0 Q50,50 100,0' style='stroke:black'/><br/><path d='m0,0 q50,50 100,0' style='stroke:black'/></span></td> <td>從目前點的座標畫條<br/>二次貝茲曲線到指定<br/>點的 x,y 座標:其中<br/> x1,y1 為控制點</td> </tr></table> 二次貝茲曲線的參數方程為: B(t)=(1−t)<sup>2</sup>×P<sub>0</sub>+2(1−t)t×P<sub>1</sub>+t<sup>2</sup>×P<sub>2</sub> 圖形為: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a/ControlPointsAndGraphicsOfQuadraticB%C3%A9zierCurve.svg' width='95%' height=* /> 其中: #t 是一個介於 0 到 1 之間的參數 #P<sub>0</sub> 是起點,座標設為 (0,0) #P<sub>1</sub> 是控制點,座標設為 (α,β) #P<sub>2</sub> 是終點,座標設為 (ɭ,0) 我們讓起迄點水平排列,並準備'''由控制點座標(α,β),求出最低點座標(a,b)'''。 為了找到最大和最小的 y 值,我們可以對 y 的方程進行微分,並將其設為 0 以找到可能的極值。 ====(一)先求 y 值的關係==== 它們代入 y 的方程,我們得到: :B<sub>y</sub>(t)=(1−t)<sup>2</sup>×0+2(1−t)t×β+t<sup>2</sup>×0=2β×t(1−t)=2β×(t−t<sup>2</sup>) 對其進行微分: :B<sub>y</sub>′(t)=2β(1-2t) 將斜率設為 0 以解 t: :1−2t=0 :t=0.5 將 t=0.5 代入 B<sub>y</sub>(t) ,我們得到: :B<sub>y</sub>(0.5)=2β(0.5)(0.5)=0.5β 因此,最低點的 y 值是 0.5β 。 ====(二)次求 x 值的關係:==== '''起迄點水平排列時, y 的極值均在 t=0.5 處'''。 由上一段推理得到 b=<span style='font-stretch:condensed;'>½ </span>β,此時 t=0.5 。 B(t)=(1−t)<sup>2</sup>×P<sub>0</sub>+2(1−t)t×P<sub>1</sub>+t<sup>2</sup>×P<sub>2</sub> B<sub>x</sub>(0.5)=2(0.5)(0.5)α+0.25ɭ=<span style='font-stretch:condensed;'>½ </span>α+<span style='font-stretch:condensed;'>¼ </span>ɭ=a ====(三)求端點的切線斜率==== 切線斜率為 B<sub>y</sub>′(t) / B<sub>x</sub>′(t) = 2β(1-2t) / 2α+2(ɭ-2α)t = β(1-2t) / α+(ɭ-2α)t 當 t=0 ,斜率為 β / α ,恰為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sub>1</sub>P<sub>0</sub></span> 的斜率 當 t=1 ,斜率為 -β / ɭ-α,恰為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sub>1</sub>P<sub>2</sub></span> 的斜率 ====(四)總結==== 所以有: #Q=<span style='font-stretch:condensed;'>½ </span>(P+P<sub>1</sub>) ,P,Q,P<sub>1</sub>,三點共線,且 Q 為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P<sub>1</sub></span> 的中點。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sub>1</sub>P<sub>0</sub></span>,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sub>1</sub>P<sub>2</sub></span> 分別切二次貝茲曲線 P<sub>0</sub>QP<sub>2</sub> 於 P<sub>0</sub>, P<sub>2</sub> ==參考文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貝茲曲線 貝茲曲線] *[http://blog.iderzheng.com/continuous-and-smooth-bezier-curve/ 連續平滑的貝塞爾曲線]
返回到
貝茲曲線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