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人烏爾王族局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參考資料) |
(→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7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File:Royal game of Ur,at the British Museum.jpg|thumb| | + |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
− | + | [[File:Royal game of Ur,at the British Museum.jpg|thumb|烏爾王族局戲。包含棋盤、棋子、作為擲具的長斫和貝殼。]] | |
烏爾王族局戲,又名二十格戲,是蘇美文明的圖版遊戲。 | 烏爾王族局戲,又名二十格戲,是蘇美文明的圖版遊戲。 | ||
==局戲== | ==局戲== | ||
第 137 行: | 第 137 行: | ||
===規則=== | ===規則=== | ||
[[File:Koningsspel van Ur speelrichting.JPG|thumb|烏爾王族局戲的規則。]] | [[File:Koningsspel van Ur speelrichting.JPG|thumb|烏爾王族局戲的規則。]] | ||
− | + | 烏爾王族局戲的詳細規則並不明,推測的結果大致與古埃及的塞尼特相似。一套烏爾王族局戲包含一個二十格的方格棋盤,格子上會有數種標示事件或象徵的記號,事件的發生狀況會因為棋子有所不同不同;每方會有七枚棋子:暴風鳥、渡烏、雞、鷹、家燕、鴿和麻雀,有些只有 暴風鳥、渡烏、雞、鷹和家燕五種旗子,以顏色區分敵我;擲具則為數根長斫。 | |
− | + | 長斫的各面會刻上判詞,每回合玩家都必須同時擲出所有的長斫,比對所有長斫上的判詞構成步數組合。 | |
+ | |||
+ | 棋盤的初始佈置為雙方將一枚棋子置於其中一邊縱行,每回合擲一次長斫,同時放置一枚新棋,然後移動一枚己棋,以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前進。 | ||
當棋子抵達對向縱行的起始格時,將那一個棋子移除棋盤。最先把所有己棋都移除棋盤的,就勝利了。 | 當棋子抵達對向縱行的起始格時,將那一個棋子移除棋盤。最先把所有己棋都移除棋盤的,就勝利了。 | ||
第 156 行: | 第 158 行: | ||
[[File:Orientmitja2300aC.png|thumb|西元前2300年阿卡德城邦的疆域。]] | [[File:Orientmitja2300aC.png|thumb|西元前2300年阿卡德城邦的疆域。]] | ||
[[File:Map of Ur III.svg|thumb|烏爾第三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 [[File:Map of Ur III.svg|thumb|烏爾第三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 ||
− | 烏爾(Ur) | + | 烏爾(Ur)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出海口,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城邦政權,其地標為位於城市中央的廟塔。 |
− | + | 《聖經》中宣稱烏爾是耶穌祖先,閃族諸教的始祖亞伯拉罕的出生地,基督教並由亞述帝國傳至各地(但亞述帝國本身的政策是泛靈論)。 | |
− | + | 大約在三千到四千年前,古代的各個政權中多數是以城邦制構成,各個城邦享有自主權,但在所有城邦之上還有一個邦聯政府協調各個城邦。 | |
− | + | 不過邦聯政府本身是由有首都身分的城邦擔任,因此城邦之間會為了奪取邦聯政府控制權互相爭戰。 | |
大約在前28世紀時,烏爾以城邦身分在美索不達米亞立國,前27世紀時烏爾消滅位於該國西方、具有首都身分的城邦「烏魯克」,建立烏爾第一王朝,烏爾的國王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 | 大約在前28世紀時,烏爾以城邦身分在美索不達米亞立國,前27世紀時烏爾消滅位於該國西方、具有首都身分的城邦「烏魯克」,建立烏爾第一王朝,烏爾的國王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 | ||
第 170 行: | 第 172 行: | ||
基於戰略原因,阿卡德協助烏爾重建,並建立被稱作烏爾第二王朝的魁儡政權,以幫助阿卡德消滅其東部的埃蘭城邦。 | 基於戰略原因,阿卡德協助烏爾重建,並建立被稱作烏爾第二王朝的魁儡政權,以幫助阿卡德消滅其東部的埃蘭城邦。 | ||
− | + | 第二王朝期間,古提王朝取代了存在150年的阿卡德,但古提王朝治理之時並未考慮各區域的資源分配平衡,於是在前2113年時烏爾納木率領反抗軍攻陷古提王朝,建立烏爾第三王朝,烏爾再次主宰全美索不達米亞,更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木法典》,但它的制定者並非烏爾納木,而是他的兒子。 | |
− | + | 不過烏爾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不到一百年就被亞述及巴比倫兩個新興城邦侵略。而巴比倫在前2096年左右與亞述結盟,完全消滅烏爾第三王朝,但是亞述國王在侵略行動完成後毀棄了與巴比倫合作的契約,消滅了巴比倫城邦、埃蘭城邦和古埃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型帝國:亞述帝國。 | |
===城邦=== | ===城邦=== | ||
[[File:Flag of the Vatican City.svg|thumb|梵蒂岡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城邦國。]] | [[File:Flag of the Vatican City.svg|thumb|梵蒂岡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城邦國。]] | ||
第 184 行: | 第 186 行: | ||
第二王朝時期,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興起。 | 第二王朝時期,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興起。 | ||
− | + | 到了第三王朝時期,黃河文明開始發展政權,進入夏朝;土耳其南部的西臺王朝興起;第三王朝末期,希克索斯王朝佔據了下埃及;商朝興起;印度河文明消亡。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 | *Hittite:台灣翻譯成西臺,中國翻譯成赫梯。 |
+ | *Royal game of Ur:烏爾王族局戲 |
2015年11月24日 (二) 00:27的最新修訂版本
烏爾王族局戲,又名二十格戲,是蘇美文明的圖版遊戲。
目錄
局戲
局戲是一種擲賽遊戲,也就是用骰子、陀螺、長斫(讀音ㄓㄨㄛˊ)、貝殼等擲具隨機決定棋子沿棋盤路徑的前進步數或後退步數。
局戲的起源
古時候,生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對那些無法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人而言,自然也不會有玩遊戲的慾望。
不過,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文明發展以後,那些不愁吃穿的人們,以及尚未意識到這世界險惡面的人們開始有了玩遊戲的念頭。
在眾遊戲之中,單純的追逐遊戲和力量比試等遊戲是最早出現的一類,這些遊戲出自於人類的狩獵本能。
問題在於,這樣的動態遊戲並不適合形象端莊的王族及貴族,這導致了規範性棋類遊戲的誕生,它們使用棋子在棋盤上移動來模擬追逐、戰鬥等場面,而不需要親自參與其中。
後來人們透過使用骰子等擲具產生亂數決定動作,為規範性棋類遊戲增加許多挑戰性,局戲便正式宣告誕生。
西方的局戲
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局戲發掘於埃及。它是一種稱作「塞尼特」(Senet),使用方形棋盤來遊玩的局戲。該局戲棋組約製造於前31世紀,其詳細遊玩規則不明。
塞尼特所包含的意義並不只是遊戲而已,它還用來比喻靈魂旅行到冥界及返回陽界的過程,它常見於古埃及神話、歷史文獻,也是埃及古墓常見的陪葬品。因為塞尼特所代表的神聖涵義,它不能當作閒暇時的消遣,一般人民只有涉及生死、舉行祭祀的時候才能夠遊玩(不過皇族可以自由遊玩);神話當中,底比斯三神的月神孔斯與智慧之神托特玩此局戲,並以光為賭注,孔斯輸了比賽,因此除了滿月時無法展現它所有的光芒。
古埃及也有一種一般人民能夠遊玩的局戲:「盤蛇圖」(Mehen),整個棋盤就像是一條捲曲的蛇,移動棋子途中若抵達某些特定格子有特別規定。
「塞尼特」早在烏爾興起以前就傳入美索不達米亞,轉型為「烏爾王族局戲」,在下一個大段落會深入解釋。
而「盤蛇圖」則在亞述帝國殖民埃及以後才傳播到其他地域,它在歐洲演變成常用於賭博的「鬣狗圖」和「賽鵝圖」,然後發展成席捲世界的「大富翁」(Monopoly),二十世紀末,大富翁以及它在世界各地的衍伸變體成為了流傳最廣的版圖遊戲之一。
近幾年大富翁結合電子亂數產生器、卡片遊戲,變成了玩法更複雜的版圖遊戲,許多版圖遊戲模仿大富翁的遊戲模式,掀起近代桌上遊戲產業的發展風潮。
1960年臺灣版的大富翁棋盤
大富翁曾在六零年代到八零年代間在臺灣造成大流行,對於當時一心想反攻大陸的國民政府而言,大富翁固然是一個宣傳思想的好工具,所以在六零年代左右發售的大富翁,其「命運」及「機會」卡片上通常寫有反共、宣傳三民主義、中華民族主義相關的事件。
事實上,大富翁本身的初始目的就是讓玩家在被銀行及相對富裕的玩家牽制的同時映射出資本主義的弊端,其英文原名「Monopoly」意為「壟斷」,因為最後只有一個勝利者,其餘均將破產收場。在一場大富翁中,要讓一個事業有成的玩家破產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多數情況下,富裕的玩家將會越來越富裕,而貧窮的玩家很難贏得遊戲;在遊戲中,銀行的設立看似是貧窮玩家的最後希望,但是由於更加富裕的玩家能買下更多的房地產、更多次的通過起點、且大富翁中的「稅金」額度是不會因為玩家收入而改變的,所以銀行反而變成富裕玩家的有利後盾。
停車場 | 2200 自由路 |
機會 | 2200 平等路 |
2400 博愛路 |
2000 台南車站 |
2600 健康路 |
2600 五福路 |
1500 自來水廠 |
2800 光明路 |
進監牢 | ||
延平路三段 2200 |
中華路 3000 | |||||||||||
延平路二段 1800 |
中正路 3000 | |||||||||||
命運 | 命運 | |||||||||||
延平路一段 1800 |
介壽路 3200 | |||||||||||
台中車站 2000 |
高雄車站
2000 | |||||||||||
民生路 1600 |
機會
| |||||||||||
民權路 1400 |
新生南路 3500 | |||||||||||
電力公司 1500 |
財產稅
750 | |||||||||||
民族路 1400 |
新生北路 4000 | |||||||||||
坐牢 | 機會 | 台北車站 2000 |
所得稅 2000 |
命運 | 由此去得2000 | |||||||
信義路 1200 |
仁愛路 1000 |
忠孝路 1000 |
建國北路 600 |
建國南路 600 |
東方的局戲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使用沙盤及兵棋推演軍事行動,還發展出了各種規範性棋類活動,例如象棋及各種變體。
雖說然規範性棋類活動很早以前就被發展出來,但是局戲是在唐代才正式出現。
埃及的盤蛇圖遊戲模式經由當時的貿易巨擘阿拉伯帝國傳入了中國,中國仿造盤蛇圖的遊戲模式,製作了「葫蘆問」的遊戲圖版,這種遊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擲賽遊戲,各地圖案與稱呼各有不同,常作為新春親友聚會時的遊戲。
在盤蛇圖傳入以前,葫蘆問是以象棋棋盤進行遊戲,且玩法並不相同。
版圖遊戲化以後,葫蘆問大致上就是以中國國畫風格繪製的盤蛇圖,以長斫決定行走步數,每一個格子有著不同的事件。
在明代,還有一種使用陀螺來產生亂數的版圖遊戲,「陞官圖」。
陞官圖是依據當時的科舉制度而製作,遊戲內容是官職的升遷與貶黜,明清時代的中國相當盛行這種遊戲,希望能刺激遊玩孩童努力向上,後來甚至有水滸傳、紅樓夢等版本的陞官圖。
陞官圖與盤蛇圖不同,雖然棋盤也是用螺旋型安排,但它不是用擲具來直接決定步數,而且遊戲本身不是完全線性進行。擲具的功能是決定判詞,然後玩家經由判詞來判斷移動距離。
玩家各用一枚棋子,從白丁開始,輪流轉動陀螺,根據陀螺停止轉動之後顯示的字,按照棋盤上的判詞移動棋子,通常德的判詞最好,可以獲得越級升遷,才也能獲得升遷,功則原地不動,轉得贓便會被貶黜。
葫蘆問與陞官圖均在明鄭時期傳入臺灣,但在日本殖民時期幾近消失無蹤,目前的玩家已經不多。
烏爾王族局戲
烏爾王族局戲最早的棋版發現於西元前兩千六百年的烏爾王族古墓,烏爾城廟塔的附近,約在北緯30.922659,東經46.126259的地方。
此局戲的棋盤及其附件主要以象牙與青金石製成。象牙製成棋子及棋盤本身,而青金石則作為染料使用。
規則
烏爾王族局戲的詳細規則並不明,推測的結果大致與古埃及的塞尼特相似。一套烏爾王族局戲包含一個二十格的方格棋盤,格子上會有數種標示事件或象徵的記號,事件的發生狀況會因為棋子有所不同不同;每方會有七枚棋子:暴風鳥、渡烏、雞、鷹、家燕、鴿和麻雀,有些只有 暴風鳥、渡烏、雞、鷹和家燕五種旗子,以顏色區分敵我;擲具則為數根長斫。
長斫的各面會刻上判詞,每回合玩家都必須同時擲出所有的長斫,比對所有長斫上的判詞構成步數組合。
棋盤的初始佈置為雙方將一枚棋子置於其中一邊縱行,每回合擲一次長斫,同時放置一枚新棋,然後移動一枚己棋,以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前進。
當棋子抵達對向縱行的起始格時,將那一個棋子移除棋盤。最先把所有己棋都移除棋盤的,就勝利了。
牛耕式轉行書寫法
牛耕式轉行書寫法是一種廣為古代國家所採用的書寫方向制度。
所謂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就是指如同牛在耕地一樣,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來回重複,或反之, 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
這種書寫法不需要過多的移動手的位置,除了不容易損壞泥板以外,還能節省撰寫時間,對於當時使用蘆葦來書寫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較有利。
不過牛耕式轉行書寫法雖然能節省撰寫時間,但無法節省閱讀時間,因此在統計事物時文字一般靠左撰寫。
烏爾古城
烏爾(Ur)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出海口,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城邦政權,其地標為位於城市中央的廟塔。
《聖經》中宣稱烏爾是耶穌祖先,閃族諸教的始祖亞伯拉罕的出生地,基督教並由亞述帝國傳至各地(但亞述帝國本身的政策是泛靈論)。
大約在三千到四千年前,古代的各個政權中多數是以城邦制構成,各個城邦享有自主權,但在所有城邦之上還有一個邦聯政府協調各個城邦。
不過邦聯政府本身是由有首都身分的城邦擔任,因此城邦之間會為了奪取邦聯政府控制權互相爭戰。
大約在前28世紀時,烏爾以城邦身分在美索不達米亞立國,前27世紀時烏爾消滅位於該國西方、具有首都身分的城邦「烏魯克」,建立烏爾第一王朝,烏爾的國王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
前2340年左右,第一王朝被興起的阿卡德城邦消滅,使美索不達米亞達到有史以來第一次統一。
基於戰略原因,阿卡德協助烏爾重建,並建立被稱作烏爾第二王朝的魁儡政權,以幫助阿卡德消滅其東部的埃蘭城邦。
第二王朝期間,古提王朝取代了存在150年的阿卡德,但古提王朝治理之時並未考慮各區域的資源分配平衡,於是在前2113年時烏爾納木率領反抗軍攻陷古提王朝,建立烏爾第三王朝,烏爾再次主宰全美索不達米亞,更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木法典》,但它的制定者並非烏爾納木,而是他的兒子。
不過烏爾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不到一百年就被亞述及巴比倫兩個新興城邦侵略。而巴比倫在前2096年左右與亞述結盟,完全消滅烏爾第三王朝,但是亞述國王在侵略行動完成後毀棄了與巴比倫合作的契約,消滅了巴比倫城邦、埃蘭城邦和古埃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型帝國:亞述帝國。
城邦
城邦國(City State)是以單一城邦為中心結合其他城邦,並保有其他城邦基本主權、或純粹只有單一城邦所組成的國家,除了美索不達米亞諸國之外,古希臘、現代的梵諦岡、聖馬利諾、新加坡等國家也都是城邦國家。
多城邦國家需要對旗下各大城邦有較有效的約束力,才能保有國家的完整性,但是古代幾乎沒有政權能做到這一點。
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
第一王朝時期,烏爾西方有烏魯克城邦、東方有埃蘭城邦、北方是美索不達米亞一些比較原始的城邦;尼羅河地區有古埃及;米諾斯島上有文明興起。
第二王朝時期,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興起。
到了第三王朝時期,黃河文明開始發展政權,進入夏朝;土耳其南部的西臺王朝興起;第三王朝末期,希克索斯王朝佔據了下埃及;商朝興起;印度河文明消亡。
參考資料
- Hittite:台灣翻譯成西臺,中國翻譯成赫梯。
- Royal game of Ur:烏爾王族局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