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王朝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展品故事) |
(→展品故事)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15次版本) | |||
第 11 行: | 第 11 行: | ||
==展品故事== | ==展品故事== | ||
− | * | + | *殘片上的圖案以簡單方式呈現,用黑色描出輪廓用赭黃色當背景。這些殘片就像隨機取出的拼圖,所以難推測原本更大的畫面,因為這些圖案並不全是人像,有些殘片的圖樣是動植物。然而,從她們的眼神看得出憂鬱,她們與世隔絕,正往外的盯著我們看。 |
− | *考古學家們從達拉希拉法(Dar al-Khilafa) | + | *考古學家們從達拉希拉法(Dar al-Khilafa)宮殿裡挖出這些殘片的,達拉基拉法宮殿是哈里發在撒馬拉的主要居所。從名子看來,就可以知道這座城市絕對是享樂至上,以阿拉伯語來說,就是「快活之城」。 |
− | * | + | *看似嬉鬧作樂,但在西元八三六年之所以決定把首都從巴格達遷往撒馬拉,是因為哈里發的武裝禁衛軍與阿巴斯的常備軍起衝突,為了以免開戰所以就把禁衛軍帶往撒馬拉。而撒馬拉城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作為哈里發的宮殿,一方面是禁衛軍的兵營。 |
− | * | + | *而哈里發在撒馬拉也才大約50年,宮殿就超過六千座。宮殿內部用了許多描金鑲銀的繪畫來裝飾宮殿,裡面還有一個超大的水盆,內外貼滿了銀箔,旁邊有一顆金樹,樹上還要有鳥兒叫,但絕對是人工打造不可能是真鳥在上方……他還有巨大的黃金寶座,上面會有兩頭大獅子,通往王座的臺階都畫滿了獅子、老鷹和其他的圖案,宮牆內外側貼滿了馬賽克與鍍金的大理石。這哈里發根本就是個建造狂,其實呢蓋得如此華麗,是為了炫耀出大伊斯蘭帝國富庶。 |
− | * | + | *而每座宮殿一定都會有後宮,在這些宮殿中有著密密麻麻小房間如同迷宮一樣,房間裡裝飾著許多享樂的壁畫。雖然這些房間裡的女性都輸去自由並且在等哈里發前來享受,但卻能享有食衣無憂。 |
==伊斯蘭帝國簡述== | ==伊斯蘭帝國簡述== | ||
第 25 行: | 第 25 行: | ||
{{:宗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簡述}} | {{:宗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簡述}} | ||
===伊斯蘭帝國簡史=== | ===伊斯蘭帝國簡史=== | ||
− | [[File:Map of expansion of Caliphate.svg|400px|thumb| | + | [[File:Map of expansion of Caliphate.svg|400px|thumb|深棕色為穆罕默德時期疆域(622-632)<br/>淺棕色為四大哈里發時期疆域(632-661)<br/>土黃色為倭馬亞王朝時期疆域(661-750)]] |
[[File:Abbasids850.png|400px|thumb|阿巴斯王朝極盛時期疆域(850年)]] | [[File:Abbasids850.png|400px|thumb|阿巴斯王朝極盛時期疆域(850年)]] | ||
[[File:Seljuk Empire locator map.svg|400px|thumb|塞爾柱土耳其帝國疆域]] | [[File:Seljuk Empire locator map.svg|400px|thumb|塞爾柱土耳其帝國疆域]] | ||
[[File:OttomanEmpireIn1683-zh-classical.png|400px|thumb|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疆域]] | [[File:OttomanEmpireIn1683-zh-classical.png|400px|thumb|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疆域]] | ||
*阿拉伯帝國時期 | *阿拉伯帝國時期 | ||
− | *# | + | *#穆罕默德創教及散布伊斯蘭教(610-632) |
*#正統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四大哈里發分掌宗教、政治、軍事、經濟,四大哈里發都是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的。 | *#正統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四大哈里發分掌宗教、政治、軍事、經濟,四大哈里發都是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的。 | ||
*#倭馬亞王朝(661-750):定都大馬士革,共 89 年 14 代哈里發。因不愛民被推翻。 | *#倭馬亞王朝(661-750):定都大馬士革,共 89 年 14 代哈里發。因不愛民被推翻。 | ||
第 51 行: | 第 51 行: | ||
==歷史背景== | ==歷史背景== | ||
===阿巴斯王朝-王朝簡介=== | ===阿巴斯王朝-王朝簡介=== | ||
− | + | *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阿拉伯語:العبّاسيّون)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 | |
+ | *阿巴斯王朝始於西元750年,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蒙古的旭烈兀西征所滅。 | ||
+ | *阿巴斯王室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布·阿巴斯的後裔。(全名:阿布·阿巴斯·阿卜杜拉·薩法赫·本·穆罕默德) | ||
+ | *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尤其在哈倫·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 | ||
+ | *古代中國(新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
+ | |||
===阿巴斯王朝-社會結構=== | ===阿巴斯王朝-社會結構=== | ||
− | + | *隨著阿巴斯王朝的建立,帝國已基本完成阿拉伯化或伊斯蘭化,各族人民皆改信伊斯蘭教。 | |
+ | *統治階級成分進一步擴展,除阿拉伯貴族之外,伊拉克、敘利亞、埃及、波斯各地貴族也都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 | ||
+ | *帝國政治也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帝國國都東遷至兩河流域的巴格達,經濟重心隨之東移,帝國也更接受了波斯專制主義。 | ||
+ | |||
===阿巴斯王朝-政治制度=== | ===阿巴斯王朝-政治制度=== | ||
− | + | *阿巴斯王朝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多採用波斯的政治體制。王朝啟用波斯顯貴盤踞要職,並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貴族、學者參政,哈里發集政教大權於一身,具有最高權威。 | |
+ | *哈里發竭力為其統治賦予神聖的性質,聲稱自己為「阿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繼承者和正統派教義的捍衛者。 | ||
+ | *官僚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維齊爾」,即宰相,輔佐哈里發總理萬機,權勢極大。維齊爾之下,有財政、司法、工商、農業、軍事、警務和驛站(情報)諸部大臣,此外尚有處理日常秘書工作的樞密院,和負責整飾吏治的督察院。 | ||
+ | *為防止地方總督權勢過大,阿巴斯王朝將前朝原有的5大行政區,細分為24個行省,設總督管理,總督在其轄區內具有絕對權力。 | ||
+ | *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篤信伊斯蘭教、精通教義和教法、品學兼優的法學家擔任。教法官只審理穆斯林的訴訟。 | ||
+ | *王朝建有經過嚴格訓練的10萬人的哈里發近衛軍,由騎兵、步兵和弓弩隊等組成,另設有海軍艦隊。全國軍隊總司令稱「大埃米爾」。近衛軍初由呼羅珊人組成,後又新組建突厥奴隸近衛軍。在征戰時從各地區徵募的軍隊稱「穆特瓦爾」(Mutawwi'ah,意為「志願者」)。 | ||
+ | *王朝始設嚴密的警察組織,全國警察署長兼任哈里發警衛長,後由突厥近衛軍將領代替。 | ||
+ | |||
===阿巴斯王朝-學術文化=== | ===阿巴斯王朝-學術文化=== | ||
− | + | 阿巴斯王朝對發展學術傳播文化有極大的熱情。由哈里發們開展了「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將各民族的經典翻譯成阿拉伯文,其中頂尖學者的翻譯作品,哈里發以與書籍等重的黃金加以獎賞。這讓伊斯蘭文化在知識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
− | + | 阿巴斯王朝更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吸收後,輾轉傳入西歐。對西歐的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近代化運動產生影響。 | |
− | + | *阿巴斯王朝是伊斯蘭學術文化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全盛時期。 | |
− | + | *哈里發大力倡導和贊助學術文化的發展。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圖書館、天文台、各類學校和醫院,以巴格達「智慧館」為學術中心,開展了[http://www.twwiki.com/wiki/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學者輩出,巨著珠聯,豐富多采,在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 | |
− | 哈里發大力倡導和贊助學術文化的發展。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圖書館、天文台、各類學校和醫院,以巴格達「智慧館」為學術中心,開展了[http://www.twwiki.com/wiki/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學者輩出,巨著珠聯,豐富多采,在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 | + | *伊斯蘭學術文化傳入歐洲,對近代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後通過他們輾轉傳入西歐。 |
− | + | *哈里發奉行正統派(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全面推行伊斯蘭教法,大批歐萊瑪(宗教學者)被吸收參政,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哈里發採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措施,大力傳播和強化伊斯蘭教,吸引各地順民大量歸信了伊斯蘭教,完成了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培養了大批官吏、學者和教職人員。阿拉伯語逐步在帝國境內推廣,它不僅為宗教語言,而且成為學術研究、著書立說、社會交際的通用語言。 | |
− | 伊斯蘭學術文化傳入歐洲,對近代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後通過他們輾轉傳入西歐。 | + | |
===阿巴斯王朝-王朝衰退=== | ===阿巴斯王朝-王朝衰退=== | ||
− | + | 第八任哈里發建立突厥近衛軍,在九世紀後半期,阿巴斯王朝逐漸混亂、分裂並走向地方割據,最後演變成三家爭雄。最後被蒙古帝國所滅。 | |
− | + | *9世紀後半期起,阿巴斯王朝進入分裂和逐漸衰落時期,突厥奴隸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或殺害哈里發。836年迫使哈里發遷都撒馬拉達56年之久。各地封建主或總督擁兵割據,獨佔一方,脫離中央而獨立。 | |
− | + | *波斯、中亞、西亞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北非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艾格萊卜王朝;敘利亞等地建立了哈姆丹王朝和贊吉王朝;埃及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中北非及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及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同阿巴斯王朝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
+ | *王朝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使民族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教派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有穆蓋奈爾起義、巴貝克起義、贊吉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給王朝統治以沉重打擊。10世紀中葉,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域只剩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地區。945年,布韋希人入主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最高統帥」稱號,剝奪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存宗教領袖地位。 | ||
+ | *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率軍佔領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素丹」稱號,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巴斯王朝遂亡。 | ||
− | + | ===阿布·阿巴斯=== | |
− | + | *阿布·阿巴斯(721年或724年或727年—754年;全名為:阿布·阿巴斯·阿卜杜拉·薩法赫·本·穆罕默德(阿拉伯語:أبو العباس عبد الله السفاح بن محمد ,「薩法赫」意為屠夫),伊斯蘭教的哈里發(750年—754年在位)。他是阿拉伯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阿巴斯王朝的創建者。 | |
− | + | *阿布·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巴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阿拉伯人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統治的末期,阿布·阿巴斯加入主要爭奪權力者的行列。他在生於呼羅珊的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領導的阿巴斯派武裝力量的幫助下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什葉派人士因為仇恨倭馬亞家族而把他視為救星,對他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努力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他也得到了哈瓦利吉派的支持,儘管這些人在阿巴斯王朝建立之後就不斷發動叛亂以致被消滅。 | |
− | + | ||
− | + | ||
===撒馬拉城=== | ===撒馬拉城=== | ||
[[檔案:Samara spiralovity minaret rijen1973.jpg|300px|thumb|撒馬拉城圖片,沒CC授權]] | [[檔案:Samara spiralovity minaret rijen1973.jpg|300px|thumb|撒馬拉城圖片,沒CC授權]] | ||
撒馬拉 (阿拉伯語:سامراء)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2003年估計人口為348,700。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撒馬拉古城列為世界遺產。 | 撒馬拉 (阿拉伯語:سامراء)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2003年估計人口為348,700。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撒馬拉古城列為世界遺產。 | ||
+ | |||
==西元850年世界局面== | ==西元850年世界局面== | ||
[[檔案:阿巴斯王朝(750-1258)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 850年.png|900px|thumb|center|阿巴斯王朝西元850年世界局面圖片]] | [[檔案:阿巴斯王朝(750-1258)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 850年.png|900px|thumb|center|阿巴斯王朝西元850年世界局面圖片]] |
2015年12月21日 (一) 08:12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展品說明
- 名稱:阿巴斯王朝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
- 英文名稱:Harem wall-painting fragments
- 發現位置:伊拉克的撒馬拉城
- 經度:43.905668
- 緯度:34.166440
- 規格:高14.4公分,長10.2公分,寬3公分∕高11公分,長10.5公分,寬2.7公分。
- 製造年代:大約西元800~900年
展品故事
- 殘片上的圖案以簡單方式呈現,用黑色描出輪廓用赭黃色當背景。這些殘片就像隨機取出的拼圖,所以難推測原本更大的畫面,因為這些圖案並不全是人像,有些殘片的圖樣是動植物。然而,從她們的眼神看得出憂鬱,她們與世隔絕,正往外的盯著我們看。
- 考古學家們從達拉希拉法(Dar al-Khilafa)宮殿裡挖出這些殘片的,達拉基拉法宮殿是哈里發在撒馬拉的主要居所。從名子看來,就可以知道這座城市絕對是享樂至上,以阿拉伯語來說,就是「快活之城」。
- 看似嬉鬧作樂,但在西元八三六年之所以決定把首都從巴格達遷往撒馬拉,是因為哈里發的武裝禁衛軍與阿巴斯的常備軍起衝突,為了以免開戰所以就把禁衛軍帶往撒馬拉。而撒馬拉城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作為哈里發的宮殿,一方面是禁衛軍的兵營。
- 而哈里發在撒馬拉也才大約50年,宮殿就超過六千座。宮殿內部用了許多描金鑲銀的繪畫來裝飾宮殿,裡面還有一個超大的水盆,內外貼滿了銀箔,旁邊有一顆金樹,樹上還要有鳥兒叫,但絕對是人工打造不可能是真鳥在上方……他還有巨大的黃金寶座,上面會有兩頭大獅子,通往王座的臺階都畫滿了獅子、老鷹和其他的圖案,宮牆內外側貼滿了馬賽克與鍍金的大理石。這哈里發根本就是個建造狂,其實呢蓋得如此華麗,是為了炫耀出大伊斯蘭帝國富庶。
- 而每座宮殿一定都會有後宮,在這些宮殿中有著密密麻麻小房間如同迷宮一樣,房間裡裝飾著許多享樂的壁畫。雖然這些房間裡的女性都輸去自由並且在等哈里發前來享受,但卻能享有食衣無憂。
伊斯蘭帝國簡述
伊斯蘭教簡述
-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Muhammad),西元 570 年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迦城(Mecca)。西元 632 年去世。
- 「伊斯蘭」是閃語中「順從(真主)」的意思,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在閃語中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在中國稱為回教。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人都可以稱為穆斯林,只要他承認真主和服從真主的命令。
- 今日的穆斯林數目是 16 億,約為全球人口的 25% 。伊斯蘭教是今日 53 個國家的主流宗教。在另外 86 個國家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穆斯林當中約 85% 是遜尼派穆斯林,另外的約 15% 是什葉派穆斯林,還有少量其他教派的穆斯林。
- 伊斯蘭教的中心要義分為兩大項,就是信條(Iman)與職責(Din)。信條與職責又分了千百條之多,為了實用起見,各歸併為六點,使大家對伊斯蘭教有些全面的認識。
- 伊斯蘭教徒的職責(Din):
- 念,唸真經 ─ 遵守信條(Shabadah)。除了真主阿拉之外沒有別神,穆罕默德只是祂的使者。如此承認而相信的就是伊斯蘭教徒,信了之後而改變的將被處死。
- 拜,拜讀(Salat)。一個忠實的伊斯蘭教徒每天禱告五次:① 天亮之前 ② 中午 ③ 下午 ④ 日落 ⑤ 睡前禱告。
- 齋,齋戒 ─ 遵守三十天禁食(Sawm)。每年陰曆齋戒月(Ramadan)舉行禁食,每年提早十一天。並不是完全禁食,而是每天從天亮到日落不吃東西,從日落到天亮可以隨意吃喝。齋戒月期間,應該研讀可蘭經,每夜研讀三十分之一。
- 課,捐獻(Zakat)。按照伊斯蘭教規章,伊斯蘭教徒必須捐贈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給窮人或伊斯蘭教事工,此外並鼓勵自由捐獻(Sadaqat)
- 朝,朝聖 ─ 聖地旅行(Hajj)。這是伊斯蘭教徒的責任,每一伊斯蘭教徒(有疾病或經濟困難者例外)一生至少一次到阿拉伯麥迦朝聖,繞行神之屋(Kaaba)七次,用石頭擊打魔鬼,在亞伯拉罕之所在(Station of Abraham)禱告,飲Zamzam 的井水(紀念夏甲及以實瑪利)及其他。
- 部分穆斯林將聖戰視作信仰支柱之一,與上述五功統稱為「六功」。為神奮勇(Jihad,聖戰),運用最大限度的力量、氣力、努力及能力對付不被認可的事物。不被認可的事物可指敵人、魔鬼及私慾,故可劃分為不同種類的聖戰。
在伊斯蘭法學裡,軍事上聖戰常指對非穆斯林採取的軍事行動,以保衛及捍衛伊斯蘭為目的,視為被壓迫下的最後選擇,但戰爭方式則受許多道德條件的約束。聖戰是伊斯蘭法律裡唯一容許使用的戰爭形式,穆斯林可對路霸、暴力團體及攻擊伊斯蘭教的非穆斯林領袖及國家等發動聖戰。大部分的穆斯林只會把聖戰理解為防衛聖戰。
- 伊斯蘭教的信條(Iman):
- 只有一位神。祂沒有夥伴(所以沒有三位一體),祂不生養(所以沒有獨生子),祂有絕對權威,一切都本乎祂(所以惡也是由祂而來)
- 神創造了天使。天使無所不在,一個站在人的右肩,記錄人的善行,另一個在左肩,記錄人的惡行。審判之日來到的時候,人要按照這些記錄受賞或受報。
魔鬼本為天使,因為違背神不肯敬拜亞當,後來變成邪靈(Jinn),是由火創造出來的,可以附在人身上。 - 神在每一時代設立先知。先知的線從亞當開始, 包刮聖經所記載的一些人,如娜亞,亞伯拉罕,以實馬利,以撒,雅各,......等,此外也包括了聖經沒有記載的阿拉伯人及穆罕默德。耶穌在伊斯蘭教只是一個先知。穆罕默德才是最後最大的先知。
- 聖書。神賜給每一位先知一卷聖書,從亞當到穆罕默德共有先知124000位。伊斯蘭教相信這許多聖書都已遺失,只有四卷得已保全就是摩西的律法書(Torah),給大衛的詩篇(Zabur),給耶穌的福音書(Injil),給穆罕默德的可蘭經(Quran)。穆氏相信每卷書都是預先存在(Pre-existent),到了時候賜下來給各位先知,伊斯蘭教徒今日仍相信此說。
- 審判日。神要在[災難日]審判世人。善行多的男人將要享受樂園的賞賜,園中充滿美麗的花朵,果樹,溪流,酒河及黑眼睛的美女。惡行多的人結局是火燒的地獄。
- 神的命令。神決定依切,祂是一切(包括善惡)之源,隨己意領人走歧路或走正路,無人能抵拒祂的命令。
伊斯蘭帝國簡史
- 阿拉伯帝國時期
- 穆罕默德創教及散布伊斯蘭教(610-632)
- 正統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四大哈里發分掌宗教、政治、軍事、經濟,四大哈里發都是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的。
- 倭馬亞王朝(661-750):定都大馬士革,共 89 年 14 代哈里發。因不愛民被推翻。
- 阿巴斯王朝(750-1258):定都在巴格達,共 508 年 37 代哈里發。
- 聯合阿巴斯人、波斯呼羅珊人、什葉派人,三者合力推翻倭馬亞王朝。
- 由部落兵制轉向常備兵制。
- 但到了第八代哈里發因常備兵(呼羅珊人)無力,另建突厥禁衛軍,但與原來的常備兵摩擦不斷,所以在巴格達北方 125 公里處的撒馬拉建立兵營和宮殿(836年),成為新都。
- 後來突厥軍人干政,哈里發大權旁落,被突厥軍人廢立,甚至挖去雙眼趕到民間乞討。
- 第十任哈里發的長子唆使突厥禁衛軍殺死第十代哈里發以謀奪王位(861年)
- 892年國都遷回巴格達,撒馬拉遭廢棄,但已在此建了 6000 間皇宮(用後即丟,再蓋新的)。
- 阿巴斯王朝晚期地方割據,最後演變成三家爭雄:
- 阿巴斯王朝,統治亞洲部分,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亡於蒙古。
- 法蒂瑪王朝,統治北非,中國稱之為「綠衣大食」,先被推翻,後繼者也亡於蒙古。
- 後倭馬亞王朝,為倭馬亞王朝之後人所建,統治伊比利半島(今西班牙),自己分裂成許多小國,被西歐的天主教勢力所滅。
- 蒙古滅阿巴斯王朝及北非伊斯蘭諸王朝
- 土其其帝國時期
-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1037-1092),興於十一世紀,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火拼後很快衰亡。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300-1920),重振伊斯蘭帝國雄風,滅亡掉東羅馬帝國。於一次大戰戰敗後解體。
歷史背景
阿巴斯王朝-王朝簡介
- 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阿拉伯語:العبّاسيّون)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
- 阿巴斯王朝始於西元750年,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蒙古的旭烈兀西征所滅。
- 阿巴斯王室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布·阿巴斯的後裔。(全名:阿布·阿巴斯·阿卜杜拉·薩法赫·本·穆罕默德)
- 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尤其在哈倫·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
- 古代中國(新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社會結構
- 隨著阿巴斯王朝的建立,帝國已基本完成阿拉伯化或伊斯蘭化,各族人民皆改信伊斯蘭教。
- 統治階級成分進一步擴展,除阿拉伯貴族之外,伊拉克、敘利亞、埃及、波斯各地貴族也都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
- 帝國政治也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帝國國都東遷至兩河流域的巴格達,經濟重心隨之東移,帝國也更接受了波斯專制主義。
阿巴斯王朝-政治制度
- 阿巴斯王朝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多採用波斯的政治體制。王朝啟用波斯顯貴盤踞要職,並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貴族、學者參政,哈里發集政教大權於一身,具有最高權威。
- 哈里發竭力為其統治賦予神聖的性質,聲稱自己為「阿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繼承者和正統派教義的捍衛者。
- 官僚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維齊爾」,即宰相,輔佐哈里發總理萬機,權勢極大。維齊爾之下,有財政、司法、工商、農業、軍事、警務和驛站(情報)諸部大臣,此外尚有處理日常秘書工作的樞密院,和負責整飾吏治的督察院。
- 為防止地方總督權勢過大,阿巴斯王朝將前朝原有的5大行政區,細分為24個行省,設總督管理,總督在其轄區內具有絕對權力。
- 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篤信伊斯蘭教、精通教義和教法、品學兼優的法學家擔任。教法官只審理穆斯林的訴訟。
- 王朝建有經過嚴格訓練的10萬人的哈里發近衛軍,由騎兵、步兵和弓弩隊等組成,另設有海軍艦隊。全國軍隊總司令稱「大埃米爾」。近衛軍初由呼羅珊人組成,後又新組建突厥奴隸近衛軍。在征戰時從各地區徵募的軍隊稱「穆特瓦爾」(Mutawwi'ah,意為「志願者」)。
- 王朝始設嚴密的警察組織,全國警察署長兼任哈里發警衛長,後由突厥近衛軍將領代替。
阿巴斯王朝-學術文化
阿巴斯王朝對發展學術傳播文化有極大的熱情。由哈里發們開展了「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將各民族的經典翻譯成阿拉伯文,其中頂尖學者的翻譯作品,哈里發以與書籍等重的黃金加以獎賞。這讓伊斯蘭文化在知識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阿巴斯王朝更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吸收後,輾轉傳入西歐。對西歐的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近代化運動產生影響。
- 阿巴斯王朝是伊斯蘭學術文化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全盛時期。
- 哈里發大力倡導和贊助學術文化的發展。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圖書館、天文台、各類學校和醫院,以巴格達「智慧館」為學術中心,開展了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學者輩出,巨著珠聯,豐富多采,在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
- 伊斯蘭學術文化傳入歐洲,對近代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後通過他們輾轉傳入西歐。
- 哈里發奉行正統派(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全面推行伊斯蘭教法,大批歐萊瑪(宗教學者)被吸收參政,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哈里發採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措施,大力傳播和強化伊斯蘭教,吸引各地順民大量歸信了伊斯蘭教,完成了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培養了大批官吏、學者和教職人員。阿拉伯語逐步在帝國境內推廣,它不僅為宗教語言,而且成為學術研究、著書立說、社會交際的通用語言。
阿巴斯王朝-王朝衰退
第八任哈里發建立突厥近衛軍,在九世紀後半期,阿巴斯王朝逐漸混亂、分裂並走向地方割據,最後演變成三家爭雄。最後被蒙古帝國所滅。
- 9世紀後半期起,阿巴斯王朝進入分裂和逐漸衰落時期,突厥奴隸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或殺害哈里發。836年迫使哈里發遷都撒馬拉達56年之久。各地封建主或總督擁兵割據,獨佔一方,脫離中央而獨立。
- 波斯、中亞、西亞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北非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艾格萊卜王朝;敘利亞等地建立了哈姆丹王朝和贊吉王朝;埃及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中北非及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及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同阿巴斯王朝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王朝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使民族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教派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有穆蓋奈爾起義、巴貝克起義、贊吉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給王朝統治以沉重打擊。10世紀中葉,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域只剩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地區。945年,布韋希人入主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最高統帥」稱號,剝奪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存宗教領袖地位。
- 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率軍佔領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素丹」稱號,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巴斯王朝遂亡。
阿布·阿巴斯
- 阿布·阿巴斯(721年或724年或727年—754年;全名為:阿布·阿巴斯·阿卜杜拉·薩法赫·本·穆罕默德(阿拉伯語:أبو العباس عبد الله السفاح بن محمد ,「薩法赫」意為屠夫),伊斯蘭教的哈里發(750年—754年在位)。他是阿拉伯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阿巴斯王朝的創建者。
- 阿布·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巴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阿拉伯人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統治的末期,阿布·阿巴斯加入主要爭奪權力者的行列。他在生於呼羅珊的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領導的阿巴斯派武裝力量的幫助下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什葉派人士因為仇恨倭馬亞家族而把他視為救星,對他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努力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他也得到了哈瓦利吉派的支持,儘管這些人在阿巴斯王朝建立之後就不斷發動叛亂以致被消滅。
撒馬拉城
撒馬拉 (阿拉伯語:سامراء)是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2003年估計人口為348,700。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撒馬拉古城列為世界遺產。
西元850年世界局面
參考資料
- 關鍵字中英對照
- harem 後宮
- wall-painting 壁畫
- fragments 殘片
- Abbasid 阿巴斯
- Caliphate 哈里發
- Samarra 撒馬拉城,阿巴斯王朝 832-892 年間的國都
- Dar al-Khilafa 的英文翻譯是 The Seat of Caliphate 哈里發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