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經濟治理問題: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第 132 行: 第 132 行: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原因:
+
*財富越來越集中的原因: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才有能力投資風險高、報酬高的標的。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才有能力投資風險高、報酬高的標的。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可取得較好的資訊。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可取得較好的資訊。
 
*#債務人願意付出代價,馬上取得某種資源。債權人是為了未來的利潤,放棄目前的消費。兩者權力關係不對稱。
 
*#債務人願意付出代價,馬上取得某種資源。債權人是為了未來的利潤,放棄目前的消費。兩者權力關係不對稱。
 +
*#繼承財富佔比的上升。
 +
*#富有階層的生育率低於窮人階層
 
*結果:
 
*結果:
 
*#資本報酬率穩定在 4% ~ 5% 。
 
*#資本報酬率穩定在 4% ~ 5% 。
 
*#經濟成長率穩定在 1% ~ 2% 。
 
*#經濟成長率穩定在 1% ~ 2% 。
 
*#長期導致貧富不均擴大。
 
*#長期導致貧富不均擴大。
 +
*#'''大眾的消費資金不是來自所得而是貸款''',整個社會走入龐氏型融資,以債養債。
 +
*#各國央行增金貨幣供給,1981年美國30年國債的利率為15%,2014年為3%。假設退休金100美元自古不變,則1981年為667美元的孳息(100/0.15),2014年為3333美元(100/0.03),財富成長五倍。而取得暴利者是取得新貨幣者:銀行、避險基金、私募基金。
 +
*解決之道:
 +
*#一次性財富稅。
 +
*#勾銷部分債權。
  
 
==參、賽局與經濟治理困局==
 
==參、賽局與經濟治理困局==

2016年10月17日 (一) 06:24的修訂版本

壹、錢與資本

貨幣的功能

以物易物:人人都是零售商,社會很難有效分工 直接功能:

  1. 交易的媒介
  2. 衡量價值
  3. 儲存價值:被儲存的價值必須被保證能兌換、提取,這就是「信用」。
    • 萬物可換,萬人相信。仰賴人群的共同想像。
    • 最早以物資為貨幣,物資本身的價值就是信用的擔保;後來用貴金屬為貨幣,由於「無法大量濫發」,容易建立人群的信心;最後靠國家發行「法幣」,由國家擔保可兌換的信用。

間接功能:

  • 促成廣大人群的分工合作。
    1. 與別人合作:先分工再交換。
    2. 與未來合作:透過借貸,將自己未來的價值(工作時間)先行支用。

濫發貨幣與「法幣」信用破產

金融史上最貴的一句話「這次不一樣」,從來就沒有不一樣,透支法幣的信用,法幣最後一定崩潰,失去媒介交易、衡量價值、儲存價值等功能。

  • 元朝末年因交鈔發行過量,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 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威瑪共和因戰爭的大量賠款,迫使威瑪政府以大量印製鈔票應付其赤字。在匯率貶值與大量印鈔的雙重衝擊下,德國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根據統計,在1923年10月,德國的月通貨膨脹率達到29,500%,換算成每日通貨膨脹率為20.9%。當時由於適逢冬季,德國人甚至把整疊鈔票丟進暖爐當作木柴使用。
  • 在中國大陸戰敗的國民黨政府:1949年6月15日以舊臺幣四萬元折合新臺幣一元發行新臺幣;舊臺幣於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
  • 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資產 5 兆,負債 20 兆,目前仍有時間搶救法幣的信用。不然「這次也不會不一樣」,法幣的信用透支殆盡之後,也必然崩潰。
  • 惡性通膨的主要受害者是受薪階層不是資本家。

貨幣供給

  • M0 = 發行貨幣的總供應量
  • M1(狹義貨幣) = 商業銀行活期存款。
    1. M1A = 通貨淨額(大眾手中持有的通貨)+存在銀行與基層金融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大額的現金臨時存放,不適合投資)
    2.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現金的較長時間存放,適合投資,利息較活存高)
  • M2(廣義貨幣) = M1 + 準貨幣
    準貨幣(Quasi-money)是指可無條件立即按等價兌換成狹義貨幣的貨幣性資產,其流動性較狹義貨幣低,多以價值儲藏為目的;例如:
    1. 定期性存款
    2. 外匯存款
    3. 郵政儲金等
    惟受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影響,部分準貨幣資產與狹義貨幣間之分際已日趨模糊。

存款準備率

  • 定義:商業銀行,必須放在銀行體系中準備給存戶提領的比重(一般為 20% ),不能放款。
  • 中央銀行會統一保管各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並付利息的給商業銀行。作用是:正常時不會所有銀行都發生大量提款,由中央銀行支援提款量較大的銀行即可。
  • 存款準備制度會「創造」出法幣數倍的錢,稱乘數效應,通常是準備率的「倒數」,實體上是以支票的形式存在。

交易的本質

每一筆交易,最終交易的到底是什麼?

  • 提示:電影「鐘點戰」。
  • 最終交易的是「人類為其他人類服務的時間」。
    1. 生計時間,維生時間,用來獲取生活所需。
    2. 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休閒時間。
    3. 消費時間,一直壓縮個人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拿來投入交易。

產業

  • 製造產業:如農工漁牧、工廠,交易的是「貨物」。
  • 服務產業:醫療、教育、餐飲、觀光,交易的是「勞務」。
  • 金融產業:金指貨幣,融指融通,合起來金融就是指貨幣通融。金融產業交易的是「合約」。能兌現價值連城,無法兌現就是廢紙一張。要保證儲存的價值可以兌還,就必須防止詐騙,所以要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金融機構與金融商品

  1. 銀行:銀行的工作簡單講就是處理借貸;講得有學問一點叫做「授信」(授予信用),讓人可以先支用未來的價值,即以自己未來的價值交換別人過去儲存的價值。
    過去
    未來
    • 分期付款
    • 貸款
  2. 保險:運用「大數法則」控制風險。例如,運用生命表辦理人壽險。
  3. 票券:將人類合力增加的財富,用票券分給大眾,並分擔風險
    • 股票:將公司的所有權分割成一股一股,大眾每個人買下若干股,共同持有公司。
    • 債券:用借據借錢,載明什麼時候還,利息多少。
  4. 衍生性金融商品:買賣的回報率是根據一些其他金融要素的表現情況衍生出來的。比如資產(商品,股票或債券),利率,匯率,或者各種指數(股票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及天氣指數)等。這些要素的表現將會決定一個衍生工具的回報率和回報時間。衍生工具的主要類型有期貨,期權,權證,遠期合約,互換等,這些期貨,期權合約都能在市場上買賣。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作用有:
    • 轉移風險:採取跟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相反的立場(對沖)。例如,小麥農夫和磨坊主人訂定期貨合約,在未來以現金買小麥。雙方因此都能減低風險:小麥農夫能確定價格,而磨坊主人則能確定小麥供應。
    • 投機和套利

資本

例子

農業發明之前的村落,某位村民發明可以在相同面積生產 100 倍食物的生產方法(種春小麥),但是要先 100 天不能去採集漁獵,要怎麼解決收成前不會先餓死的問題?

答案是:需要「資本」。在此例中資本就是 100 天食物(如肉乾、魚乾、野果),或是可以換取 100 天食物的「價值儲存」,或者是可以換取 100 天食物的「兌換保證」(信用),具體的方法就是向其他村民打欠條借食物。

一旦第一批小麥收成之後,就可以將存糧用來歸還:

  1. 地租:用付地租的方式可以向更多人借更多地。
  2. 工資:如果有請人幫忙,也要付小麥給他。
  3. 利息:向出借食物的人,償還比原先商借的食物還要多一些的小麥。
  4. 剩下的就是「利潤」,還可以投入再生產,用食物僱更多人(要付工資)來開墾更多土地(要付地租),種更多小麥。

土地、勞動、資本、管理才能(或稱企業家才能)叫生產四要素,分別能分得生產所得中的地租、工資、利息、利潤。

貳、正當的獲利

正當的獲利來自由自己對生產增加的貢獻:

  1. 勞務與才能的貢獻。
  2. 土地的貢獻。
  3. 資金的貢獻。

不正當的獲利:

  1. 剝削。
  2. 詐騙。

沒有正當與不正當問題的獲利:

  • 賭博(投機)

生產增加的原因

  • 技術進步。研發需要資本。
  • 生產組織改良,生產要素被更有效率的運用。
  • 人口增加。

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技術就一直進步;人類社會的垂直整合也日漸深化(科層化);人口也一直增加,然後造成一個不斷投資與成長的循環。

如果未來與過去對稱,成長並不必然,投資本來會變成賺錢與賠錢的機會各半,那麼合理的經濟行為是消費而不是投資。

但地球對人口與生產的負荷均已超過飽和,未來不能再追求量的成長。

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國際貿易對要素價格的影響而得出的著名結論。俄林認為,在開放經濟中,國際間因生產要素自然稟賦不同而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差異將通過兩條途徑而逐步縮小,即要素價格將趨於均等。第一條途徑是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它導致要素價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條途徑是商品的國際移動,它導致要素價格的間接均等化。

第三世界國家脫貧是以已開發國家工人減損工作機會與工資而來。

借錢投資

  • 投資股票面值 100 元,年獲利率 10 元,投報率 10% 。
  • 50 元自有資金, 50 元借來的,借貸利率 5% ,所以要付利息 2.5 元,投報率 7.5元/50元= 15% 。
  • 20 元自有資金, 80 元借來的,借貸利率 5% ,所以要付利息 4 元,投報率 6元/20元= 30% 。
  • 股票面值A元,貸款成數為 x ,股票的獲利率為 a ,借貸利率為 b ,投報率為 (A*a-A*x*b)/A(1-x)=(a-b)/(1-x) - b ,

金融機構的基本活動就是借錢投資。

財務槓桿

用自身有限的財力,以借貸成數為支點,撐起巨額投資和高投報率。

龐氏騙局

用後來的「投資者」的本金繳給前面的「投資者」當作利息。利用高投報率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付錢,以支付上線投資者,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但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流入不足,騙局泡沫爆破時,最下線的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

直銷、老鼠會常使用的手法。

追高使價格持續上漲,其實就是一種龐氏騙局的變形。

鬱金香泡沫(Tulip Bubble)

在1636年10月之後,不僅珍貴品種的價格被抬高,幾乎所有的鬱金香的價格都飛漲不已。在下表中給出了在1637年1月2日和2月5日以及1639年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的價格。從表中的數據可見,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期間內,鬱金香的價格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鬱金香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輝煌。好景不長,鬱金香泡沫只維持了一個冬天,在開春之前,鬱金香泡沫崩潰了。鬱金香市場一片混亂,價格急劇下降。1639年的數據顯示出,有些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0.005%。

投資與投機(賭博)

  • 票券市場運作的基本道理
    1. 十家新創公司,有九家會失敗,有一家會成功,金融市場可以將失敗的損失分攤給投資大眾,而不是讓創業者獨自承擔。
    2. 但整個人類經濟規模是會成長的,所以投資大眾長期平均還是有賺。
    3. 但衡量哪一所新創公司會成功的客觀工具(如財報)作用有限,所以本質上無法區分投資與投機。
    4. 高風險者高報酬,高報酬者高風險
  • 保險也無法事先判斷自己是用大家的保費來渡過難關的人還是多繳了保費讓別人渡過難關的人。

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 財富越來越集中的原因:
    1.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才有能力投資風險高、報酬高的標的。
    2. 龐大財富的持有人,可取得較好的資訊。
    3. 債務人願意付出代價,馬上取得某種資源。債權人是為了未來的利潤,放棄目前的消費。兩者權力關係不對稱。
    4. 繼承財富佔比的上升。
    5. 富有階層的生育率低於窮人階層
  • 結果:
    1. 資本報酬率穩定在 4% ~ 5% 。
    2. 經濟成長率穩定在 1% ~ 2% 。
    3. 長期導致貧富不均擴大。
    4. 大眾的消費資金不是來自所得而是貸款,整個社會走入龐氏型融資,以債養債。
    5. 各國央行增金貨幣供給,1981年美國30年國債的利率為15%,2014年為3%。假設退休金100美元自古不變,則1981年為667美元的孳息(100/0.15),2014年為3333美元(100/0.03),財富成長五倍。而取得暴利者是取得新貨幣者:銀行、避險基金、私募基金。
  • 解決之道:
    1. 一次性財富稅。
    2. 勾銷部分債權。

參、賽局與經濟治理困局

公共財

外部性

公有地的悲歌

全球暖化的管理

自動化與少子女化

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