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時代: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新石器時代中期) |
|||
第 11 行: | 第 11 行: | ||
*大坌坑文化:來自大坌坑遺址。這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台灣本島與澎湖。 | *大坌坑文化:來自大坌坑遺址。這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台灣本島與澎湖。 | ||
===新石器時代中期=== | ===新石器時代中期=== | ||
− | *圓山文化: | + | *圓山文化:代表遺址有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年代大約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細繩紋陶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相當較少> |
+ | 貝塚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臺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 | ||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 ||
*芝山岩文化:農作有木器、繩索、稻穀、植物種子等等。它主要為農耕用具。芝山岩文化有其兩層定義,一則是指於芝山岩遺跡發現各史前時代文化層的總稱。普遍說法是指1979年,在地表下約兩公尺深處,挖到的新文化層。 | *芝山岩文化:農作有木器、繩索、稻穀、植物種子等等。它主要為農耕用具。芝山岩文化有其兩層定義,一則是指於芝山岩遺跡發現各史前時代文化層的總稱。普遍說法是指1979年,在地表下約兩公尺深處,挖到的新文化層。 | ||
+ |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
* | * |
2014年12月22日 (一) 20:38的修訂版本
代表文化
- 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左鎮人文化等為代表
- 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代表
- 新石器時代中期: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芝山岩文化等為代表
- 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等為代表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等為代表
舊石器時代晚期
- 長濱文化: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人口不會很多,他們不知道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可是已經知道用火。距今50000年以上。
- 左鎮人文化: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距今2萬到3萬年。
新石器時代早期
- 大坌坑文化:來自大坌坑遺址。這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台灣本島與澎湖。
新石器時代中期
- 圓山文化:代表遺址有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年代大約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細繩紋陶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相當較少>
貝塚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臺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
-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 芝山岩文化:農作有木器、繩索、稻穀、植物種子等等。它主要為農耕用具。芝山岩文化有其兩層定義,一則是指於芝山岩遺跡發現各史前時代文化層的總稱。普遍說法是指1979年,在地表下約兩公尺深處,挖到的新文化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