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曾明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惡搞改作
第 43 行: 第 43 行:
  
 
===惡搞改作===
 
===惡搞改作===
 +
*
  
 
===故事寓意===
 
===故事寓意===

2017年9月26日 (二) 11:11的修訂版本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令譽:美好的名聲
  • 聞之:聽聞
  • 敕:皇帝的召書

大意

  • 鐘毓、鐘會在小時候就有美名,在鐘毓13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了,跟他們的父親鍾繇吩咐[請你兩位兒子來]。於是見到皇上,鍾毓的臉上流汗。曹丕問鍾毓:[你怎麼汗流滿面?]鍾毓說:[皇帝很有威嚴,我嚇得一直流汗!]曹丕又問了鍾會:[你怎麼沒有流汗?]鍾會說:皇帝很有威嚴,[我嚇到汗流不出來。]

  • 表達皇帝的威嚴
  • 鐘毓和鐘會利用話術把甚至反意的東西譬喻成正向的意思
  • 所有臣子面對皇上都必須表達皇上很威嚴

惡搞改作

  • 鐘毓與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苦笑:[我是跑步過來的]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皇上,我叫她背我]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應聲:話聲未落就發話
  • 漉菽:濾去殘渣
  • 萁:豆莖
  • 釜:鍋子

大意

  • 魏文帝曾經命令東阿王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作不出來的話就重刑處置。話一說完東阿王就口頭作詩,詩的意思為:用豆莖來煮豆作羹,浸泡豆子作為羹底,豆莖在鍋下燃燒的同時豆子在鍋中哭泣,本就是同一個根所生的,何以如此急迫地煎熬。魏文帝聽了,便覺得慚愧。

惡搞改作

  •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東阿王走了七步便曰:[再會],東阿王卒。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期:約定
  • 相委:丟下、丟棄
  • 引:拉

大意

陳太邱和朋友約定在中午時要一起出門,因為朋友未到,就自己先去了。友人過了一陣子才到,並問陳太邱的兒子(陳元方),才知道陳太邱已經自己去玩了。聽了非常氣憤,明明約好了,卻拋下他自己先出發。陳元方聽了後說道約定時間未到已經很無理,當著小孩面罵小孩的父親更是無理。友人聽了很羞愧,便伸手去拉元方,元方不理就進家門了。

惡搞改作

故事寓意

  • 講一個人在批評別人時會先撇去前提,但只要前提加上去就知道這個人是在強辯。

晉名帝

注釋

  • 潸:然而
  • 涕:眼淚
  • 以:因此.所以
  • 謂:認為
  • 異:訝異
  • 乃:竟然
  • 邪:呢?
  • 夙:早

大意

  • 有一日晉明帝做在元帝的腿上,元帝問了來自長安的人,聽到長安的狀況,並流淚了。明帝便問爸爸為何哭泣,聽了便安慰爸爸說:只要努力的收復國土,我們一定可以回到長安的。隔天,元帝把大臣都朝上朝,問了明帝一樣的問題,明帝竟然說出了不一樣的答案,諷刺群臣都沒貢獻。元帝聽了黯然失色。

惡搞改作

故事寓意

  • 明帝說的兩句話分別代表不同意思,第一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這句話是在安慰老爸,就說我們只要努力收復國土,很快就可以回長安了。[第二句話:日近。]是再諷刺群臣都沒有甚麼貢獻。

捉刀英雄

注釋

  • 以:長得.生得
  • 形:形體.形貌.樣貌
  • 床:椅子
  • 然:如此.是
  • 乃:才

大意

  • 曹操要見匈奴的使者,但覺得自己樣貌不佳,便派人假裝自己,然後自己假扮成衛士在旁邊偷聽,會談結束後,請了個使者問匈奴:覺得魏王如何?不料使者卻說:魏王很有威嚴,但是站在旁邊的那個衛士,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聞後不想讓匈奴使者知道自己的真面目,便派人追殺匈奴使者。

惡搞改作

故事寓意

  • 曹操多疑,不願意被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怕這個使者成為他的勁敵,所以先把他殺了。

歷史五個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夏商周)

  • 各有各的地盤,有地盤的人大多會找一個厲害的做老大。然後當老大有甚麼要去打仗,小弟會跟老大一起去揍別人。沒事老大會要小弟要固定到他那裡捐獻和送禮。這就是共主時期。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 第一次大分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地盤,一個都想比一個強。因此在徵求人才改良新的制度。

階段二:第一帝國

  • 第一帝國是在秦、漢帝國,統治了全天下,只求穩定性發展,每一天都要過著一樣的日子。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 第二次大分裂是在三國、魏晉、南北朝。當時也是拚命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帝國

  • 第二帝國是隨、唐,講求穩定發展,沒有紛擾。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 這個階段是游牧民族開始興起的年代,與漢人互相爭天下,與漢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

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

各歷史歷史階段的資訊工具發展和資訊工具對公職人員的選拔影響

  • 共主時期(三代):共主時期的資訊工具是用刀在竹子或竹片上刻字,當時只有貴族會讀書,所以就是都是皇族的人擔任。中央管制採公宰臣尹。
  • 第一次大分裂和第一帝國:接下來筆和墨發展出來了,所以就更方便了,有竹.邸報。貴族下去貧民間教書。春秋戰國時期公職人員都是自我推薦的,各國的都不統一,一國都想比一國強。秦漢帝國則是用鄉里舉選得方式去選拔公職人員,中央管制採三公九卿制。
  • 第二次大分裂和第二帝國:再來就是紙被發展出來了,減低了很多成本,所以文字都寫在紙上,或用拓印,還有報紙,而且可以大量印刷,還可以裝訂。第二次大分裂是公職人員採九品中正,中央管制採過渡制。到第二帝國的時候用科舉考試選拔公職人員,採三省六部制。
  • 農牧帝國興起:這段時期也是用科舉選把制度,資訊工具:紙、印、書、小報。
  • 現代化:發明了報紙、電波、電腦、網路,所以要做很多事都很方便,公職人員用公民選舉、考試和專政。中央管制就是府、院和黨、院制。

三公九卿

  • 隋唐確立後延續到清末。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動,三省制,各不同時期有過一些調整和補充。
  • 三省:中書省(決策,起草皇帝的命令)、門下省(審議皇帝的命令)、尚書省(行政,執行皇帝的命令)。
  •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而且將行政、軍事、監察分開,相互制衡,更方便皇權來操縱和控制。
  • 六部:吏、禮、戶、兵、刑、工。是針對國政分工精準的中央行政機構。
  •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成祖設內閣,內閣大學士沒有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 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設立軍機處。

三省六部

  • 秦漢時期。
  • 三公是指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和太尉(主持軍事)。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
  • 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
  •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

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不同

  • 前者是將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後者分門別類非常精準的一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