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早期: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中國) |
(→臺灣政治) |
||
第 17 行: | 第 17 行: | ||
==臺灣政治== | ==臺灣政治== | ||
日本投降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 日本投降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 ||
+ |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大使館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未遂政變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 ||
==經濟== | ==經濟== |
2015年4月13日 (一) 10:43的修訂版本
目錄
國際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圍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第一次柏林危機
隨著德國二戰後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占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占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併占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的合併。
第二次柏林危機
隨著德國二戰後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占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占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併占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的合併。
第三次柏林危機
隨著德國二戰後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占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占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併占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的合併。
中國
中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進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已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土地。9月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與社會各界人士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名稱不同於中華民國的新中國,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新國家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占領該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三十二軍船隻分發給第二十八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在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
臺灣政治
日本投降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大使館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未遂政變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經濟
臺灣銀行於1946年5月20日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改組而成後,於5月22日開始發行舊臺幣,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剛開始僅發行一元、五元、十元三種面額,以一比一的比率與臺灣銀行券進行兌換,但1946年9月1日發行五十元與一百元面額後,收換工作才順利進行,此外事實上雖然5月22日臺灣銀行便開始發行舊臺幣,但行政院在同年6月15日才正式核准授權給臺灣銀行。 但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輸出大量貨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連帶也使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水準急遽上揚,引爆經濟危機。1948年上半年開始發行五百元、一千元的鈔券,年底發行了一萬元的鈔券,而由於中央印製廠因趕印法幣、金圓券等問題而影響到臺幣的印製,臺灣銀行在1948年開始自行印製鈔券。 然而由於1949年舊臺幣仍大幅貶值,於是為了恢復經濟秩序而進行幣制改革,臺灣省政府在1949年6月15日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與〈新臺幣發行辦法〉,其要點為:1.照中央指示臺銀發行新台幣總額二億元(摺合美金四千萬元)。2.新臺幣以美金為計算單位。3.新台幣對美金之匯率以新臺幣五元摺合美金一元。4.新臺幣對舊臺幣摺合率定為舊臺幣四萬元摺合新臺幣一元;舊臺幣於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遭到淘汰。
教育文化
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是台灣歷史上曾經存在的1個文化、教育機關,專責推廣國語和「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這些語言文字工作。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簡史
- 1945年末,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派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議魏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畢,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周樹人、胡適、蔡元培、陳獨秀等的學生,原任教育部國語會簡任專門委員)開始主持籌建,魏的副手是北京大學學弟何容(兆熊)。
- 1946年4月2日正式成立,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直屬機關。
- 1947年5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國語推行委員會由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平行的直屬機關變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的所屬機關。不久(約在1947年6月或以後),魏建功永遠離開台灣,何容升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