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戒嚴/經濟: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
第 6 行: | 第 6 行: |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 ||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
− | * | + | *因在中國大陸時國民黨高官大部分就是地主,所以土地改革失敗;但在台灣,因國民黨是空手而來,所以剝奪的土地是台灣地主的,國民黨高官認為沒關係,因此土地改革成功。 |
===三七五減租=== | ===三七五減租=== |
2015年7月2日 (四) 18:08的修訂版本
目錄
土地改革
什麼是土地改革?
- 土地改革是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為什麼要土地改革?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因在中國大陸時國民黨高官大部分就是地主,所以土地改革失敗;但在台灣,因國民黨是空手而來,所以剝奪的土地是台灣地主的,國民黨高官認為沒關係,因此土地改革成功。
三七五減租
-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在1951年6月7日以總統令公布施行。
- 三七五減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
- 三七五減租規定了農民繳納給地主的地租,地租限制最高為全年總收的37.5%,如:年產1000斤,最高地租為375斤,且原地租低於此標準不得提高。同時規定了以下的條款:
- 地主不得預收地租,若遇歉收則應調降。
- 佃期不得低於6年。
- 租約期滿後,除非地主收回自耕,否則仍應租給原佃農。
- 地主若要出售土地,原耕作之佃農有優先承購權。
- 各縣市鄉鎮設有租佃委員會,以仲裁調解租佃糾紛。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領
- 准許符合規定之承租農民依照規定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移轉土地所有權給農民(可使用分期付款),扶持自耕農,1951年6月,政府開始實施公地放領,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台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
耕者有其田
- 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的目標原則,執行重點是對大地主執行土地徵收,以國營企業股分換購,徵收土地以無息貸款方式售予佃農,完成土地所有重分割,使所有個人發展權益趨於平等,經濟得予勃發。
輕工業發展
- 這時期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用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並以紡織業為重。
-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
十大建設
- 十大建設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
- 1965年經濟起飛後,對外貿易展開;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公共基本建設缺乏,沒有道路、機場、發電廠等。
- 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
- 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
- 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
- 中山高速公路
- 鐵路電氣化
- 北迴鐵路
- 桃園國際機場)
- 台中港
- 蘇澳港
- 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 第一核能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