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重要城市) |
|||
(未顯示1位用戶所作出之9次版本) | |||
第 15 行: | 第 15 行: | ||
*華盛頓州:西雅圖 | *華盛頓州:西雅圖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US_states_map.png'/>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US_states_map.png'/> | ||
+ | |||
==歷史== | ==歷史== | ||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 |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 | ||
+ |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哥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此後,歐洲開始殖民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開始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 ||
+ |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國第一個短暫殖民地。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乃狄克和德拉瓦河谷。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的三次英荷戰爭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新罕布夏、馬薩諸塞、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德拉瓦、馬里蘭、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 ||
+ | |||
===獨立與擴張=== | ===獨立與擴張=== | ||
+ |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獨立戰(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17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組成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 ||
+ | *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 ||
+ | |||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 ||
+ |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 | ||
+ |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奴隸制度。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也確立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2年。 | ||
+ | 1902年美國東岸的移民在紐約埃利斯島創辦工廠,鐵路和農場。 | ||
+ |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 ||
+ |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民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 ||
+ |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於戰爭從未在北美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 | ||
+ |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 ||
+ |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 ||
+ | |||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 ||
+ |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黨專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韓戰、越南戰爭、5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 ||
+ |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後於1969年7月20日(美國時間)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 ||
+ |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隨著時間流逝,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逐漸改善,法律也定下條文禁止任何形式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在2009年1月,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侯賽恩·歐巴馬宣誓就職。雖然如此但種族問題及中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 ||
+ | |||
===當代=== | ===當代=== | ||
+ |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了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 ||
+ |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了美國民眾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了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 ||
+ |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 |
2016年11月9日 (三) 14:17的最新修訂版本
-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U.S.A.、U.S.),簡稱為美國,是由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和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a]。美國本土48州和聯邦特區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還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著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重要城市
- 加利福尼亞洲:舊金山.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聖地牙哥。
- 賓夕法尼亞州:紐約.費城
- 猶他州:鹽湖城
- 華盛頓州:西雅圖
歷史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
-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哥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此後,歐洲開始殖民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開始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 1607年,位於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國第一個短暫殖民地。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蘭在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乃狄克和德拉瓦河谷。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的三次英荷戰爭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新罕布夏、馬薩諸塞、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德拉瓦、馬里蘭、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獨立與擴張
-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獨立戰(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17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獨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組成行使管理權的聯邦政府。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
- 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
-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奴隸制度。南卡羅來納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於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聯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也確立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2年。
1902年美國東岸的移民在紐約埃利斯島創辦工廠,鐵路和農場。
-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戰爭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民眾。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和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於戰爭從未在北美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
-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經濟方面實行資本主義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黨專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韓戰、越南戰爭、5次中東戰爭以及幾乎觸發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以及阿富汗戰爭。
-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後於1969年7月20日(美國時間)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馬丁·路德·金等人領導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隨著時間流逝,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逐漸改善,法律也定下條文禁止任何形式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在2009年1月,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巴拉克·侯賽恩·歐巴馬宣誓就職。雖然如此但種族問題及中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
當代
-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了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了美國民眾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了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瀆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 自2008年底,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經濟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