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陸: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地球造陸運動(歐亞大陸)) |
(→板塊運動)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0次版本) | |||
第 2 行: | 第 2 行: | ||
===板塊運動=== | ===板塊運動=== | ||
*[[古代陸塊分布]] | *[[古代陸塊分布]] | ||
− | *[ | +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8/Laurasia-Gondwana-zhtw.svg 勞亞、岡瓦納、特提斯海] |
+ | *[[盤古大陸到今天]] | ||
+ | |||
===歐亞GIS=== | ===歐亞GIS=== | ||
− | *[http://jendo.org/~ | + | *[http://jendo.org/~admin/Eurasia.html 歐亞大陸] |
*google map 找「亞洲」 | *google map 找「亞洲」 |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fro-Eurasia_location_map.svg 歐亞非澳國家空白圖]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fro-Eurasia_location_map.svg 歐亞非澳國家空白圖] | ||
歐亞地形圖 | 歐亞地形圖 | ||
− | + |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8/Euraasia.jpg' width='1141px' height='*' /> | ||
+ | |||
===空白圖=== | ===空白圖=== | ||
−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e/BlankMap-Eurasia.svg/636px-BlankMap-Eurasia.svg.png' width='636px' height='*' /> | |
+ | |||
{{:歐亞大陸/填圖}} | {{:歐亞大陸/填圖}} | ||
===地球造陸運動(歐亞大陸)=== | ===地球造陸運動(歐亞大陸)=== | ||
− | *土耳其的永恆之火,從蛇蚊岩看到古代特提斯海消失。 | + | *土耳其的永恆之火,從蛇蚊岩看到古代特提斯海消失。[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unt_Chimaera 奇美拉山(英文)] |
*印度南方的珍珠斑魚和馬達加斯加的珍珠羅漢魚共有兩項慈鲷特有的特徵: | *印度南方的珍珠斑魚和馬達加斯加的珍珠羅漢魚共有兩項慈鲷特有的特徵: | ||
− | *# | + | *#有 9 根臀鰭。 |
+ | *#鰾和頭骨相連。 | ||
*德干高原(佔印度面積20%),依其小鐵礦顆粒的磁傾角,判斷其曾在南半球經過地函熱柱上方。 | *德干高原(佔印度面積20%),依其小鐵礦顆粒的磁傾角,判斷其曾在南半球經過地函熱柱上方。 | ||
*德干大爆發導致生物大滅絕,之後隕石撞擊才造成中生代大型爬蟲的全面滅絕,造成哺乳動物(如嚙齒類)興起的契機。 | *德干大爆發導致生物大滅絕,之後隕石撞擊才造成中生代大型爬蟲的全面滅絕,造成哺乳動物(如嚙齒類)興起的契機。 | ||
第 23 行: | 第 29 行: | ||
*#特提斯海逐步縮小乃至消失,環繞赤道的溫暖洋流被截斷,造成地球降溫。 | *#特提斯海逐步縮小乃至消失,環繞赤道的溫暖洋流被截斷,造成地球降溫。 | ||
*#高山被冰雪剝蝕後,露出的岩石吸收 CO<sub>2</sub>,也造成地球降溫。 | *#高山被冰雪剝蝕後,露出的岩石吸收 CO<sub>2</sub>,也造成地球降溫。 | ||
− | + | *#*CO<sub>2</sub> + H<sub>2</sub>O + CaCO<sub>3</sub> -> Ca(HCO<sub>3</sub>)<sub>2</sub> | |
− | + | *#*二氧化碳 + 水 + 碳酸鈣 -> 重碳酸鈣 | |
*#南北極形成巨大的冰冠,將海水儲存於冰雪中,陸冰增加導致海平面不斷下降。 | *#南北極形成巨大的冰冠,將海水儲存於冰雪中,陸冰增加導致海平面不斷下降。 | ||
*#法國古代是淺海,堆積出石灰岩(碳酸鈣),2400 萬年前海平面下降到西歐露出水面,潟湖的水排乾則生成石膏(酼酸鈣)。 | *#法國古代是淺海,堆積出石灰岩(碳酸鈣),2400 萬年前海平面下降到西歐露出水面,潟湖的水排乾則生成石膏(酼酸鈣)。 | ||
+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斯特龍伯利火山 斯特龍伯利火山] | ||
*海洋板塊(密度大)「潛沒」到大陸板塊(密度小)之下,將海水和岩漿混合,並將水鎖在安山岩裡,升到地表後噴發。 | *海洋板塊(密度大)「潛沒」到大陸板塊(密度小)之下,將海水和岩漿混合,並將水鎖在安山岩裡,升到地表後噴發。 | ||
*2 億 5 千萬年後,地球各陸塊將再聚合成一塊超級大陸。 | *2 億 5 千萬年後,地球各陸塊將再聚合成一塊超級大陸。 |
2021年7月3日 (六) 15:58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板塊運動
歐亞GIS
歐亞地形圖
空白圖
近海
- 白令海
- 鄂霍次克海
- 日本海
- 東海
- 南海
- 泰國灣
- 緬甸海
- 孟加拉灣
- 阿拉伯海
- 阿拉伯半島週邊
- 波斯灣
- 阿曼灣
- 亞丁灣
- 紅海
- 地中海
- 北海
- 波羅的海
- 黑海
大型半島
- 朝鮮半島
- 中南半島
- 印度半島
- 阿拉伯半島
- 巴爾幹半島
- 義大利半島
- 伊比利半島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北亞
- 俄羅斯 (Russia)
東亞
- 中國 (China)
- 蒙古 (Mongolia)
- 台灣 (Taiwan)
東北亞
- 日本 (Japan)
- 北韓 (North Korea)
- 南韓 (South Korea)
東南亞
-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 印尼 (Indonesia)
- 汶萊 (Brunei)
- 越南 (Vietnam)
- 寮國 (Laos)
- 柬埔寨 (Cambodia)
- 緬甸 (Myanmar, old name: Burma)
- 泰國 (Thailand)
- 馬來西亞 (Malaysia)
- 新加坡 (Singapore)
南亞
- 印度 (India)
- 巴基斯坦 (Pakistan)
- 孟加拉 (Bangladesh)
- 不丹 (Bhutan)
- 尼泊爾 (Nepal)
- 斯里蘭卡 (Sri Lanka)
中亞五國
- 哈薩克 (Kazakhstan)
- 吉爾吉斯 (Kyrgyzstan)
- 土庫曼 (Turkmenistan)
- 塔吉克 (Tajikistan)
-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西亞(外高加索)
- 喬治亞 (Georgia)
- 亞塞拜然 (Azerbaijan)
- 亞美尼亞 (Armenia)
西亞(連結印度和阿拉伯兩半島)
- 阿富汗 (Afghanistan)
- 伊朗 (Iran)
西亞(灣區)
- 伊拉克 (Iraq)
- 敘利亞 (Syria)
- 約旦 (Jordan)
- 黎巴嫩 (Lebanon)
- 以色列 (Israel)
- 巴勒斯坦 (Palestine)
西亞(半島)
-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Arabia)
- 葉門 (Yemen)
- 阿曼 (Oman)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 卡達 (Qatar)
- 巴林 (Bahrain)
- 科威特 (Kuwait)
西亞(小亞細亞)
- 土耳其 (Turkey)
- 賽普路斯 (Cyprus)
歐洲
- -----西歐(6)-----
- 英國 (Britain, the U.K.)
- 愛爾蘭 (Ireland)
- 法國 (France)
- 荷蘭 (Holland, the Netherland)
- 比利時 (Belgium)
- 盧森堡 (Luxembourg)
-----中歐(7)----- - 瑞士 (Switzerland)
- 德國 (Germany)
- 波蘭 (Poland)
- 捷克 (Czech Republic)
- 斯洛伐克 (Slovakia)
- 奧地利 (Austria)
- 匈牙利 (Hungary)
----北歐(5)------ - 丹麥 (Denmark)
- 芬蘭 (Finland)
- 瑞典 (Sweden)
- 挪威 (Norway)
- 冰島 (Iceland)
-----東歐(6)----- - 俄羅斯 (Russia)
- 白俄羅斯 (Belarus)
- 烏克蘭 (Ukraine)
- 愛沙尼亞 (Estonia)
- 拉脫維亞 (Latvia)
- 立陶宛 (Lithuania)
-----南歐(6)----- - 羅馬尼亞 (Romania)
- 保加利亞 (Bulgaria)
- 希臘 (Greece)
- 義大利 (Italy)
- 葡萄牙 (Portugal)
- 西班牙 (Spain)
地球造陸運動(歐亞大陸)
- 土耳其的永恆之火,從蛇蚊岩看到古代特提斯海消失。奇美拉山(英文)
- 印度南方的珍珠斑魚和馬達加斯加的珍珠羅漢魚共有兩項慈鲷特有的特徵:
- 有 9 根臀鰭。
- 鰾和頭骨相連。
- 德干高原(佔印度面積20%),依其小鐵礦顆粒的磁傾角,判斷其曾在南半球經過地函熱柱上方。
- 德干大爆發導致生物大滅絕,之後隕石撞擊才造成中生代大型爬蟲的全面滅絕,造成哺乳動物(如嚙齒類)興起的契機。
- 此後印度在 1000 萬年內北移 4000 公里。
- 陸塊北移,阿拉伯半島北移。
- 特提斯海逐步縮小乃至消失,環繞赤道的溫暖洋流被截斷,造成地球降溫。
- 高山被冰雪剝蝕後,露出的岩石吸收 CO2,也造成地球降溫。
- CO2 + H2O + CaCO3 -> Ca(HCO3)2
- 二氧化碳 + 水 + 碳酸鈣 -> 重碳酸鈣
- 南北極形成巨大的冰冠,將海水儲存於冰雪中,陸冰增加導致海平面不斷下降。
- 法國古代是淺海,堆積出石灰岩(碳酸鈣),2400 萬年前海平面下降到西歐露出水面,潟湖的水排乾則生成石膏(酼酸鈣)。
- 斯特龍伯利火山
- 海洋板塊(密度大)「潛沒」到大陸板塊(密度小)之下,將海水和岩漿混合,並將水鎖在安山岩裡,升到地表後噴發。
- 2 億 5 千萬年後,地球各陸塊將再聚合成一塊超級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