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選/補充: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明朝皇帝的名字
參考資料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17次版本)
第 3 行: 第 3 行: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27日),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27日),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2],自幼聰穎異常,性情奇邁。
+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聰穎異常,性情奇邁。
  
 
泰定元年(1324年: 13歲),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
 
泰定元年(1324年: 13歲),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
第 17 行: 第 17 行: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不容易辨證。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不容易辨證。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
 
===明朝皇帝的名字===
 
===明朝皇帝的名字===
 
朱元璋→(朱標)→朱允炆(ㄨㄣˊ)→朱棣(ㄉㄧˋ)→朱高熾(ㄔˋ)→朱瞻(ㄓㄢ)基→朱祁(ㄑㄧˊ)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ㄘㄨㄥ)→朱載垕(ㄏㄡˋ)→朱翊(ㄧˋ)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朱元璋→(朱標)→朱允炆(ㄨㄣˊ)→朱棣(ㄉㄧˋ)→朱高熾(ㄔˋ)→朱瞻(ㄓㄢ)基→朱祁(ㄑㄧˊ)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ㄘㄨㄥ)→朱載垕(ㄏㄡˋ)→朱翊(ㄧˋ)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第 25 行: 第 26 行:
 
#例外四:朱由校之後接朱由檢,兩人是親兄弟,朱由校23歲死,死時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繼任皇帝。
 
#例外四:朱由校之後接朱由檢,兩人是親兄弟,朱由校23歲死,死時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繼任皇帝。
 
#當西方週期表傳入中國須要翻譯時,科學家就取朱家族譜金字旁的造字來當元素名稱,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當西方週期表傳入中國須要翻譯時,科學家就取朱家族譜金字旁的造字來當元素名稱,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img src='https://i2.kknews.cc/SIG=uvc30k/pn10002n444rsoq36pr.jpg' />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6year/教學資源/社會/世界史地/明朝16帝.jpg' />
 +
 
 +
===全球化中之蒙古帝國===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Mongol_Empire_map.gif' style='width:550px' />
 +
 
 +
蒙古帝國在鼎盛時期統治了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
 +
#促進了歷史的進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
 +
#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戰亂時期要容易。
 +
#元朝的建立使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獲得了統一,也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元朝的驛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原型。
 +
#蒙古帝國橫跨東、中、西亞和東歐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四大汗國衰敗之後,前欽察汗國屬國的俄羅斯崛起並佔領了從前蒙古帝國中的大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蒙古帝國的因素。
 +
#蒙古人在中、西亞的征伐迫使奧斯曼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半島,並在該地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1300年的歐亞局勢(蒙古極盛)====
 +
<img src='http://jendo.org/wiki1231/images/thumb/a/a9/世界局勢圖3.jpg/1200px-世界局勢圖3.jpg' width='800px'/>
 +
====1370年的歐亞局勢(元被明趕出大都)====
 +
<img src='http://jendo.org/wiki1231/images/thumb/3/31/世界地圖1.jpg/1200px-世界地圖1.jpg' width='800px'/>
 +
 
 
===全球化中之明朝===
 
===全球化中之明朝===
====人類文明之東、西核心====
+
====歐亞大陸文明之東、西核心====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6year/教學資源/社會/世界史地/各洲1.png' width='700px'/><br/><br/>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6year/教學資源/社會/世界史地/各洲2.png' width='700px'/><br/>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World-map(mountains).svg' width='600px'/>
 +
#歐亞大陸文明東核心的中心與特色。
 +
#*大概在長江、黃河流域一帶。
 +
#*因為有山脈阻隔的關係,東核心只維持在同一個地方經歷實力的擴張和收縮。
 +
#歐亞大陸文明西核心的中心與特色。
 +
#*大概起源於西亞肥沃月彎一帶
 +
#*沒有山脈的阻隔,西核心一直向西擴張,直到越過太平洋直到美洲。
 +
#東西核心成敗勝負的關鍵事件:
 +
#:西核心發現了美洲,從美洲取得的資源是東核心遠遠無法企及的。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0/鄭和下西洋世界圖.png/1024px-鄭和下西洋世界圖.png' width='800px'/><br/>
 +
#1405年~1433年,象徵著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高峰。鄭和遠洋時間大約是在探險家達伽馬和哥倫布等人遠征的八十多年前;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的規模及高度,在當時的世界均是前所未見。
 +
#朱見深(明憲宗),皇帝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寶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
 
 +
====全球海上貿易興起====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c/16th_century_Portuguese_Spanish_trade_routes.png/800px-16th_century_Portuguese_Spanish_trade_routes.png' width='800px'/><br/><br/>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6year/教學資源/社會/世界史地/荷蘭殖民地擴張.jpg'/><br/><br/>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3/Triangle_trade.png'/>
 +
#1580~1640間,國際貿易圖,藍線為葡萄牙控制航線;白線為西班牙控制航線。
 +
#17世紀,荷蘭擁有全世界海上貿易的霸權。當時世界性的貿易圈正在形成,只要誰壟斷了海上貿易,就是霸佔了世界貿易。荷蘭雖然是新興國家,但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在造船業上,成為歐洲的造船中心。荷蘭有著造船業以及強大的金融支援還有良好的制度,1670年時,荷蘭擁有的商船噸位超過英、法、德、葡、西等西歐主要國家擁有噸位的總和,幾乎壟斷了世界貿易。馬達加斯加旁的毛里球斯島、印尼柔佛州、印尼爪哇島北部還有台灣都是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公司就位在爪哇島。<br/>荷蘭船隻的傳統路線沿著非洲往南繞過南美洲之後到毛里球斯島補給,接著往馬六甲海峽,再往北到台灣,然後到日本進行貿易。在中南半島也進行貿易。
 +
#18世紀歐洲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
 +
 
 +
====白銀流入中國250年====
 +
#1550年代(明中葉)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巨量白銀流入有兩個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
 +
#有四個地區長期保持著商品貿易逆差:美洲、日本、非洲和歐洲。
 +
#*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銀來彌補它們的貿易逆差,
 +
#*非洲則靠出口黃金和奴隸彌補逆差。
 +
#*歐洲幾乎不能生產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來彌補其長期貿易赤字。於是,歐洲只能靠「經營」其他三個貿易逆差地區的出口來過日子,從非洲出口到美洲,從美洲出口到亞洲,從亞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歐洲成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中介。
 +
#*為了平衡中國長期保持著的順差,世界白銀流向中國。
 +
#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
#除了品質優越之外,明代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也很突出。一方面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恰在此時,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歐洲各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涉及所有工農業商品、持續約一個世紀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這場通貨膨脹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價從16世紀30年代到17世紀普遍上漲3倍左右,英國、法國、德國物價從16世紀中期開始上漲兩倍左右。這大大削弱了歐洲各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當時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對比如下:
 +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
 +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
 +
#*銅、鐵製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產品的1/4,致使秘魯總督卡涅特於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製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後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採購一批台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
#*肉類、蔬菜、水果:當時的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歎中國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像是分文不取一樣。
 +
#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據索薩的研究,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菲律賓的數額,在1590—1602年估計為2010噸,1602—1636年約2400噸,1636—1644年約210噸,總共達到4,620噸。艾維泗指出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每年125噸,在1597年,也就是萬曆二十五年,高達300噸。<br/>另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僅1631年一年內,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致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
#為什麼中國需要這麼多的貨幣?為何這麼多貨幣沒有像歐洲那樣導致通貨膨脹?根本原因是「貨幣支撐和製造著有效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刺激著供給」。貨幣只有在已經具備生產能力,因此「有通過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來擴張生產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貨幣才能製造有效需求。中國這種能力是基於它在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中國的生產力、競爭力及中心地位表現為高額的貿易順差。這主要基於它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些出口商品反過來使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
 +
====白銀流入導致中國商品經濟發展====
 +
#商品經濟發展有兩項直接結果:大家不種田;貧富差距加劇和土地兼併加速。
 +
#張居正變法,容許農民以白銀納稅(之前是實物稅),短期內國庫收入增加,其實是使商品經濟更加積重難返。
 +
#到明朝末年,農業人口下降、農業生產基地破碎化,即使是好年頭,也到處缺糧。糧食安全一差,流寇就難以壓制。所以後金的邊患一起,糧食一吃緊,便沒有餘糧安定社會。
 +
#明朝的人口:朱元璋洪武廿六年(1393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估計實際人口有6500萬人。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之後,人口達一億以上。朱翊鈞中期的1580-1590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62億人,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1640年實際人口大約1.3億人。1650年實際人口大約1.23億人。1660年實際人口大約1.35億人。
 +
====重點年表====
 +
#1369:蒙元被逐出中國北方,成為「北元」。
 +
#1372~1369:明六次北伐至北元滅亡。
 +
#1399~1402:明叔姪內戰,朱允炆死,朱棣上位。
 +
#1405~1433:鄭和七次遠航。
 +
#1492:發現新大陸。
 +
#1522:完成環地球航行。
 +
#1580~1640:葡萄牙、西班牙建構全球商業航路。
 +
#1573~1582:張居正變法。
 +
#1619:蕯爾滸戰役,後金擊敗明軍興起。
 +
#1629:後金入塞,明裁驛卒,流寇擴大。
 +
#1644:明亡,朱由檢上吊。
 +
#十七世紀:公司、銀行、保險、證券交易所,在荷蘭出現,阿姆斯特丹成為是國際貿易中心,港內經常停泊的商船多達兩千艘。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史稱「海上馬車夫」。
 +
#十八世紀:英國稱霸海上。
 +
====悲催朱元璋====
 +
*他讓孫子繼位,結果兒子殺孫子。
 +
*他廢宰相,希望皇權獨攬;子孫偷懶,讓內閣首輔成為有實無名的宰相。
 +
*他以小農經濟為國策,卻擋不住國家走向商品經濟的潮流。
 +
*他最恨貪腐,以剝皮嚴懲之,他的朝代,卻成為貪腐最盛行的朝代。文官混日子+土地兼併+貪腐=國家得政府癌
 +
<table class=nicetable>
 +
<tr><th></th><th>小農經濟</th><th>商品經濟</th></tr>
 +
<tr><th>樣態</th><td>小自耕農分布在每一處</td><td>農,工,商區域、角色分工</td></tr>
 +
<tr><th>生活</th><td>生活簡單</td><td>有錢後生活滋潤</td></tr>
 +
<tr><th>人群流動</th><td>小</td><td>較大</td></tr>
 +
<tr><th>貧富差距</th><td>小</td><td>日益擴大</td></tr>
 +
<tr><th>價值觀</th><td>知足常樂</td><td>追求成長→需索更多</td></tr>
 +
<tr><th>糧食安全</th><td>堅固</td><td>脆弱</td></tr>
 +
<tr><th>當今類比</th><td>自造經濟</td><td>資本主義</td></tr>
 +
</table>
  
 +
===中式木構建築===
 +
{{:中式木構建築}}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郁離子 維基百科對《郁離子》的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郁離子 維基百科對《郁離子》的介紹]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郁離子 維基文庫中對《郁離子》各篇的收錄]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郁離子 維基文庫中對《郁離子》各篇的收錄]

2018年10月16日 (二) 10:33的最新修訂版本

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27日),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聰穎異常,性情奇邁。

泰定元年(1324年: 13歲),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

泰定四年(1327年:16歲),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劉爚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

至順年間(1330年5月 - 1333年10月:18歲 - 22歲),劉基考中進士,擔任江西行省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獲得廉潔正直的名聲。行省要提升他,劉基謝絕離去。後來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之罪,被台臣所阻,劉基兩次上奏彈劾,後棄官還鄉。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尤其精於天文。西蜀趙天澤在評論江右人物時,首推劉基,將他比作諸葛亮。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歲)時,方國珍起兵海上,搶劫郡縣,相關部門無法控制,行省復任劉基為元帥府都事。劉基建議修築慶元諸城威逼方國珍,方國珍為之氣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兒招降方國珍時,劉基說方氏兄弟首先作亂,不殺他們無以懲後。方國珍心裡害怕,重賄劉基,劉基拒不接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路行船至京,賄賂掌權者。於是朝廷下詔招撫方國珍,授予他官職,而責怪劉基濫用權力,擅作主張,並讓劉基離京去管理紹興,方氏於是更加驕橫。不久,山寇蜂擁而起,行省又召劉基前去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一起駐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將其功勞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壓制劉基,授他為總管府判,卻不讓他掌握兵權。劉基於是棄官歸隱青田,在他47至50歲時著《郁離子》一書以明志。當時躲避方氏的人都紛紛投靠劉基,劉基稍做部署,賊寇便不敢來犯。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 《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火龍神器陣法》、《滴天髓》、《多能鄙事》。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不容易辨證。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明朝皇帝的名字

朱元璋→(朱標)→朱允炆(ㄨㄣˊ)→朱棣(ㄉㄧˋ)→朱高熾(ㄔˋ)→朱瞻(ㄓㄢ)基→朱祁(ㄑㄧˊ)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ㄘㄨㄥ)→朱載垕(ㄏㄡˋ)→朱翊(ㄧˋ)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1. 朱元璋除外,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土,五行相生,循環運用。
  2. 例外一:朱允炆之後接朱棣,朱棣是朱允炆的皇叔(燕王),皇帝朱允炆要削藩以鞏固中央集權,朱棣就起兵叛變,內戰三年後,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失蹤,新皇帝朱棣遷都北京,開始「天子守國門」。
  3. 例外二:朱祁鎮之後接朱祁鈺,原因是朱祁鎮在戰爭中被瓦剌(蒙古族)俘虜,朝庭為了免受瓦剌以人質朱祁鎮威協,所以立其弟朱祁鈺為皇帝,進行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
  4. 例外三:朱厚照之後接朱厚熜,兩人是堂兄弟,原因是朱厚照30歲死,無子無兄弟,所以傳位給堂兄弟。
  5. 例外四:朱由校之後接朱由檢,兩人是親兄弟,朱由校23歲死,死時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繼任皇帝。
  6. 當西方週期表傳入中國須要翻譯時,科學家就取朱家族譜金字旁的造字來當元素名稱,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全球化中之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在鼎盛時期統治了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

  1. 促進了歷史的進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
  2. 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戰亂時期要容易。
  3. 元朝的建立使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獲得了統一,也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元朝的驛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原型。
  4. 蒙古帝國橫跨東、中、西亞和東歐巨大的疆域。在蒙古四大汗國衰敗之後,前欽察汗國屬國的俄羅斯崛起並佔領了從前蒙古帝國中的大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蒙古帝國的因素。
  5. 蒙古人在中、西亞的征伐迫使奧斯曼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半島,並在該地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300年的歐亞局勢(蒙古極盛)

1370年的歐亞局勢(元被明趕出大都)

全球化中之明朝

歐亞大陸文明之東、西核心




  1. 歐亞大陸文明東核心的中心與特色。
    • 大概在長江、黃河流域一帶。
    • 因為有山脈阻隔的關係,東核心只維持在同一個地方經歷實力的擴張和收縮。
  2. 歐亞大陸文明西核心的中心與特色。
    • 大概起源於西亞肥沃月彎一帶
    • 沒有山脈的阻隔,西核心一直向西擴張,直到越過太平洋直到美洲。
  3. 東西核心成敗勝負的關鍵事件:
    西核心發現了美洲,從美洲取得的資源是東核心遠遠無法企及的。

鄭和下西洋


  1. 1405年~1433年,象徵著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高峰。鄭和遠洋時間大約是在探險家達伽馬和哥倫布等人遠征的八十多年前;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的規模及高度,在當時的世界均是前所未見。
  2. 朱見深(明憲宗),皇帝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寶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全球海上貿易興起





  1. 1580~1640間,國際貿易圖,藍線為葡萄牙控制航線;白線為西班牙控制航線。
  2. 17世紀,荷蘭擁有全世界海上貿易的霸權。當時世界性的貿易圈正在形成,只要誰壟斷了海上貿易,就是霸佔了世界貿易。荷蘭雖然是新興國家,但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在造船業上,成為歐洲的造船中心。荷蘭有著造船業以及強大的金融支援還有良好的制度,1670年時,荷蘭擁有的商船噸位超過英、法、德、葡、西等西歐主要國家擁有噸位的總和,幾乎壟斷了世界貿易。馬達加斯加旁的毛里球斯島、印尼柔佛州、印尼爪哇島北部還有台灣都是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公司就位在爪哇島。
    荷蘭船隻的傳統路線沿著非洲往南繞過南美洲之後到毛里球斯島補給,接著往馬六甲海峽,再往北到台灣,然後到日本進行貿易。在中南半島也進行貿易。
  3. 18世紀歐洲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

白銀流入中國250年

  1. 1550年代(明中葉)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巨量白銀流入有兩個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
  2. 有四個地區長期保持著商品貿易逆差:美洲、日本、非洲和歐洲。
    • 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銀來彌補它們的貿易逆差,
    • 非洲則靠出口黃金和奴隸彌補逆差。
    • 歐洲幾乎不能生產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來彌補其長期貿易赤字。於是,歐洲只能靠「經營」其他三個貿易逆差地區的出口來過日子,從非洲出口到美洲,從美洲出口到亞洲,從亞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歐洲成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中介。
    • 為了平衡中國長期保持著的順差,世界白銀流向中國。
  3. 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4. 除了品質優越之外,明代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也很突出。一方面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恰在此時,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歐洲各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涉及所有工農業商品、持續約一個世紀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這場通貨膨脹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價從16世紀30年代到17世紀普遍上漲3倍左右,英國、法國、德國物價從16世紀中期開始上漲兩倍左右。這大大削弱了歐洲各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當時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對比如下:
    •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
    •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
    • 銅、鐵製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產品的1/4,致使秘魯總督卡涅特於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製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後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採購一批台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 肉類、蔬菜、水果:當時的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歎中國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像是分文不取一樣。
  5. 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據索薩的研究,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菲律賓的數額,在1590—1602年估計為2010噸,1602—1636年約2400噸,1636—1644年約210噸,總共達到4,620噸。艾維泗指出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每年125噸,在1597年,也就是萬曆二十五年,高達300噸。
    另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僅1631年一年內,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致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6. 為什麼中國需要這麼多的貨幣?為何這麼多貨幣沒有像歐洲那樣導致通貨膨脹?根本原因是「貨幣支撐和製造著有效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刺激著供給」。貨幣只有在已經具備生產能力,因此「有通過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來擴張生產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貨幣才能製造有效需求。中國這種能力是基於它在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中國的生產力、競爭力及中心地位表現為高額的貿易順差。這主要基於它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些出口商品反過來使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

白銀流入導致中國商品經濟發展

  1. 商品經濟發展有兩項直接結果:大家不種田;貧富差距加劇和土地兼併加速。
  2. 張居正變法,容許農民以白銀納稅(之前是實物稅),短期內國庫收入增加,其實是使商品經濟更加積重難返。
  3. 到明朝末年,農業人口下降、農業生產基地破碎化,即使是好年頭,也到處缺糧。糧食安全一差,流寇就難以壓制。所以後金的邊患一起,糧食一吃緊,便沒有餘糧安定社會。
  4. 明朝的人口:朱元璋洪武廿六年(1393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估計實際人口有6500萬人。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之後,人口達一億以上。朱翊鈞中期的1580-1590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62億人,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1640年實際人口大約1.3億人。1650年實際人口大約1.23億人。1660年實際人口大約1.35億人。

重點年表

  1. 1369:蒙元被逐出中國北方,成為「北元」。
  2. 1372~1369:明六次北伐至北元滅亡。
  3. 1399~1402:明叔姪內戰,朱允炆死,朱棣上位。
  4. 1405~1433:鄭和七次遠航。
  5. 1492:發現新大陸。
  6. 1522:完成環地球航行。
  7. 1580~1640:葡萄牙、西班牙建構全球商業航路。
  8. 1573~1582:張居正變法。
  9. 1619:蕯爾滸戰役,後金擊敗明軍興起。
  10. 1629:後金入塞,明裁驛卒,流寇擴大。
  11. 1644:明亡,朱由檢上吊。
  12. 十七世紀:公司、銀行、保險、證券交易所,在荷蘭出現,阿姆斯特丹成為是國際貿易中心,港內經常停泊的商船多達兩千艘。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史稱「海上馬車夫」。
  13. 十八世紀:英國稱霸海上。

悲催朱元璋

  • 他讓孫子繼位,結果兒子殺孫子。
  • 他廢宰相,希望皇權獨攬;子孫偷懶,讓內閣首輔成為有實無名的宰相。
  • 他以小農經濟為國策,卻擋不住國家走向商品經濟的潮流。
  • 他最恨貪腐,以剝皮嚴懲之,他的朝代,卻成為貪腐最盛行的朝代。文官混日子+土地兼併+貪腐=國家得政府癌
小農經濟商品經濟
樣態小自耕農分布在每一處農,工,商區域、角色分工
生活生活簡單有錢後生活滋潤
人群流動較大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價值觀知足常樂追求成長→需索更多
糧食安全堅固脆弱
當今類比自造經濟資本主義

中式木構建築

三大類木構建築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的結構體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幹式三種: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擱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

特點是有中柱。

抬梁式

柱頭上擱置梁頭,梁頭上擱置檁條,樑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可達三到五根。

特點是有可以取消中柱,進深加大。

井幹式

建築結構完全由木條十字交叉疊積,用材之間由半刻榫卯相合,形成「井」字平面。

中式建築標準

時代
書名清工部工程做法營造法式
成書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1100年(北宋)
立柱
栿,梁
三架梁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
七架梁六椽栿
八椽栿
十椽栿

抬梁式木構圖示



參考資料

  1. 中國古建築名詞
  2.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綜述
  3. 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區別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對《郁離子》的介紹
  2. 維基文庫中對《郁離子》各篇的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