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黃鈴諭: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table class=nicetable width='680'> <tr bgcolor=#ffff66> <th width='100'>系統分類</th> <th width='240'>科學觀念</th> <th width='200'>活動名稱</th> <th wid...)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28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table class=nicetable width='680'>
+
===以我們這門課為對象,分析「丁丁、詹志禹」與其他同學的不對稱性,並探討:===
<tr bgcolor=#ffff66>
+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什麼?/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th width='100'>系統分類</th>
+
<BR/>第一組:
        <th width='240'>科學觀念</th>
+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BR/>帶一個基礎方案進場,起到開頭作用;打破僵局<BR/>節省時間<BR/>方便早期的組織工作<BR/>提升效率<BR/>問-不對稱性的持續時間
<th width='200'>活動名稱</th>
+
#可以怎樣重新安排?<BR/>每次課重新洗牌【資深學習者】和【資淺學習者】
<th width='140'>設計者</th>
+
#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BR/>開頭和破僵;操作工具與互動設備<BR/>有“引言人”和“主持人”<BR/>掌握時間,“節奏”
</tr>
+
<BR/>第二組:
<tr>
+
#學習典範受「師生比」影響。
        <th rowspan=8>原子與分子</th>
+
#善用師生間的不對稱性,創造好的結果。
<td>1.原子</td>
+
#資深學習者表現出學習態度的典範,學生看到老師在不斷自我進修和學習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帶動。
<td rowspan=2>[[穿不過去]]</td>
+
#資深學習者會帶領,但能欣賞資淺學習者的差異性和創造性。
<td rowspan=5>丁志仁</td>
+
#師徒制中老師有壓力,學生也有壓力。
</tr>
+
#如何在課程中教授生命自覺、需求自造?
<tr>
+
<BR/>第三組:
<td>2.包立不相容原理</td>  
+
#有一方對整個過程全貌是了解的,而我是懵逼的。
 +
#決定分組:平均分配台灣、大陸、線上、實體的同學在各組別,預測同組的人可以激起討論的火花,有助於課程進行,導向他想要導引我們去的方向。
 +
#決定議題設定(學習內容):
 +
#決定課程流程:
 +
#決定課程目標:
 +
<BR/>第四組:
 +
#不對稱性指權力關係/只能選擇要或不要
 +
#自願性放棄還算有不對稱性嗎?
 +
#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可提出反對意見,進行討論。
 +
#不對稱性是一定會出現的,不一定是有誰非要怎樣怎樣,而是在一個權力結構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
#不對稱性沒有好或不好,要看怎麼運用,不是說具不對稱性就不好,沒有不對稱性就是好。
  
</tr>
+
<br/>小結:不確定性
 +
#權力關係
 +
#功能上:方便早期的組織工作。
 +
#存在於組織運作上
 +
#存在於學習內容上
 +
#不對稱性性質上為中性,沒有好不好,只有怎麼用。
 +
#改變不對稱性結構的因素為,是否有權提出異議
 +
 
 +
===以兩岸體制教育為對象,分析顯著與隱微的不對稱性,並探討:===
 +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什麼?/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
<BR/>第一組:
 +
#台灣體制教育:<BR/>顯著:師徒範式明顯;<BR/>隱微:投票表決(看起來很民主,少數服從多數);ZF介入教育已經比較少了
 +
#大陸體制教育:<BR/>顯著:師徒範式明顯;升学渠道和标准的单一(在变化中);ZF介入體制教育;民族主義越發盛行<BR/>隱微:学习内容的单一价值取向;教育资源激烈竞争带来的自我阉割式学习(犧牲多元智能的優勢發展);民族主義越發盛行
 +
<BR/>第三組:
 +
#由學校/老師決定學習者的內容<br/>優點:便利、效率。<BR/>缺點:沒有實際尊重學習者為主體的思考。
 +
#家長參與度:家長與學校得不對稱性。大多數的老師在社會網絡、社會經驗上遠不及家長,面對衝突,跟老師的關係會很不對等。
 +
#家長的社會資本:課後補習、才藝……
 +
#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BR/>改變權力結構跟分配結構。<BR/>設定在校成績計算系統的公平量尺。<BR/>扭轉競爭跟合作之間的心態偏重
 +
 
 +
 
 +
<br/>小結:不確定性
 +
#權力關係:政府、學校、家長(參與度、社會資本)、老師、學生。
 +
#不對稱性如何調整:<br/>改變權力結構跟分配結構。<br/>設定在校成績計算系統的公平量尺。<br/>扭轉競爭跟合作之間的心態偏重<br/>價值觀的改變
 +
 
 +
===對學習的重新定義,你有沒有更好的提議?===
 +
第三組<br/>學習=增量×有用×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br/>教育是學習中的一個子集合:學習中能夠「由一個人或一群人幫助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學習」的活動。<br/>所以「『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助人活動』」。
 +
 
 +
===對我們這種教育典範,用什麼名字最合適?===
 +
 
 +
===想出讓本班同學更快彼此認識的提議?===
 +
<br/>第三組
 +
#知道彼此基本背景,比較抓的到跟對方有交集的話題。
 +
#討論內容事先公布

2020年4月1日 (三) 16:05的最新修訂版本

以我們這門課為對象,分析「丁丁、詹志禹」與其他同學的不對稱性,並探討: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什麼?/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第一組:

  1.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
    帶一個基礎方案進場,起到開頭作用;打破僵局
    節省時間
    方便早期的組織工作
    提升效率
    問-不對稱性的持續時間
  2. 可以怎樣重新安排?
    每次課重新洗牌【資深學習者】和【資淺學習者】
  3. 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開頭和破僵;操作工具與互動設備
    有“引言人”和“主持人”
    掌握時間,“節奏”


第二組:

  1. 學習典範受「師生比」影響。
  2. 善用師生間的不對稱性,創造好的結果。
  3. 資深學習者表現出學習態度的典範,學生看到老師在不斷自我進修和學習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帶動。
  4. 資深學習者會帶領,但能欣賞資淺學習者的差異性和創造性。
  5. 師徒制中老師有壓力,學生也有壓力。
  6. 如何在課程中教授生命自覺、需求自造?


第三組:

  1. 有一方對整個過程全貌是了解的,而我是懵逼的。
  2. 決定分組:平均分配台灣、大陸、線上、實體的同學在各組別,預測同組的人可以激起討論的火花,有助於課程進行,導向他想要導引我們去的方向。
  3. 決定議題設定(學習內容):
  4. 決定課程流程:
  5. 決定課程目標:


第四組:

  1. 不對稱性指權力關係/只能選擇要或不要
  2. 自願性放棄還算有不對稱性嗎?
  3. 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可提出反對意見,進行討論。
  4. 不對稱性是一定會出現的,不一定是有誰非要怎樣怎樣,而是在一個權力結構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5. 不對稱性沒有好或不好,要看怎麼運用,不是說具不對稱性就不好,沒有不對稱性就是好。


小結:不確定性

  1. 權力關係
  2. 功能上:方便早期的組織工作。
  3. 存在於組織運作上
  4. 存在於學習內容上
  5. 不對稱性性質上為中性,沒有好不好,只有怎麼用。
  6. 改變不對稱性結構的因素為,是否有權提出異議

以兩岸體制教育為對象,分析顯著與隱微的不對稱性,並探討: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什麼?/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第一組:

  1. 台灣體制教育:
    顯著:師徒範式明顯;
    隱微:投票表決(看起來很民主,少數服從多數);ZF介入教育已經比較少了
  2. 大陸體制教育:
    顯著:師徒範式明顯;升学渠道和标准的单一(在变化中);ZF介入體制教育;民族主義越發盛行
    隱微:学习内容的单一价值取向;教育资源激烈竞争带来的自我阉割式学习(犧牲多元智能的優勢發展);民族主義越發盛行


第三組:

  1. 由學校/老師決定學習者的內容
    優點:便利、效率。
    缺點:沒有實際尊重學習者為主體的思考。
  2. 家長參與度:家長與學校得不對稱性。大多數的老師在社會網絡、社會經驗上遠不及家長,面對衝突,跟老師的關係會很不對等。
  3. 家長的社會資本:課後補習、才藝……
  4. 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
    改變權力結構跟分配結構。
    設定在校成績計算系統的公平量尺。
    扭轉競爭跟合作之間的心態偏重



小結:不確定性

  1. 權力關係:政府、學校、家長(參與度、社會資本)、老師、學生。
  2. 不對稱性如何調整:
    改變權力結構跟分配結構。
    設定在校成績計算系統的公平量尺。
    扭轉競爭跟合作之間的心態偏重
    價值觀的改變

對學習的重新定義,你有沒有更好的提議?

第三組
學習=增量×有用×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
教育是學習中的一個子集合:學習中能夠「由一個人或一群人幫助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學習」的活動。
所以「『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助人活動』」。

對我們這種教育典範,用什麼名字最合適?

想出讓本班同學更快彼此認識的提議?


第三組

  1. 知道彼此基本背景,比較抓的到跟對方有交集的話題。
  2. 討論內容事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