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自主學習典範的應用/開門辦教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對〈從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
(→應用方法論)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6次版本) | |||
第 9 行: | 第 9 行: | ||
#*#*「教育系統和社會組織結構緊密鑲嵌」小節中,台灣近十年來的實驗教育經驗這段,我讀到的意思是想表達「自主學習典範」在台灣實踐的經驗,以及雖然不是主流價值,但卻是更佳的教育型態。 | #*#*「教育系統和社會組織結構緊密鑲嵌」小節中,台灣近十年來的實驗教育經驗這段,我讀到的意思是想表達「自主學習典範」在台灣實踐的經驗,以及雖然不是主流價值,但卻是更佳的教育型態。 | ||
#*#*段落文字說明上不流暢,看不出因果關係,以及想說的重點。 | #*#*段落文字說明上不流暢,看不出因果關係,以及想說的重點。 | ||
− | #* | + |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反思」前半段 |
#*#是否多說一點「學校教育制度」的樣子?指出它與科層體制類似的地方或架構,以便說到下面科層體制的時候,感受更深刻。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接下來的段落要提到師生的不對稱性這件事。 | #*#是否多說一點「學校教育制度」的樣子?指出它與科層體制類似的地方或架構,以便說到下面科層體制的時候,感受更深刻。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接下來的段落要提到師生的不對稱性這件事。 | ||
#*#<font color='red'>學校受科層體制的影響,學校有一定規模的行政組織,例如:校長、教務處、總務處……等等;教學分級分科;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固定的課本、校規……,如此一來,好處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可以受到形式上平等的受教權利。</font> | #*#<font color='red'>學校受科層體制的影響,學校有一定規模的行政組織,例如:校長、教務處、總務處……等等;教學分級分科;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固定的課本、校規……,如此一來,好處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可以受到形式上平等的受教權利。</font> | ||
#*對傳統教育的反思段落 | #*對傳統教育的反思段落 | ||
− | #*#<font color='red'>除了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之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並未如同原先的構想一般,提供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例如:提供每一個滿7歲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同樣的課本、同樣的教法,對學習者本身而言,並不公平。每個人學習起始點不同、學習風格相異、社會環境不同,如何期待單一教材、單一教法可以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br/>另外,隨著社會變遷,在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的現在社會,過往單一的「教」與「學」的學習模式,已經不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font>下接「細看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師生不對稱性」段落。 | + | #*#<font color='red'>除了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之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並未如同原先的構想一般,提供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例如:提供每一個滿7歲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同樣的課本、同樣的教法,對學習者本身而言,並不公平。每個人學習起始點不同、學習風格相異、社會環境不同,如何期待單一教材、單一教法可以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br/>另外,隨著社會變遷,在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的現在社會,過往單一的「教」與「學」的學習模式,已經不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font> |
− | #*#下接<font color='red'> | + | #*#下接「細看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師生不對稱性」段落。 |
+ | #*#下接<font color='red'>對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反思下半段「四網絡、三目標」段落</font>。 |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 |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請多加一句,以參考過去實驗教育的經驗或例子,分析自主學習典範核心元素如下……之類的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請多加一句,以參考過去實驗教育的經驗或例子,分析自主學習典範核心元素如下……之類的 | ||
第 27 行: | 第 28 行: | ||
*文本脈絡為 | *文本脈絡為 | ||
*#社會背景:「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典範與當代適應的關係 | *#社會背景:「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典範與當代適應的關係 | ||
+ | *#<font color='red'>在300多年來科層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運作下,每一個人變成(破碎的生產力、小螺絲釘)/消費者/飼料雞,無力面對生態浩劫等下世代需要解決的難題--在進入互聯共生網絡的系統中,每一個人有機會變成完整獨立、小型的生產力/生產者+消費者/土雞——自主學習典範訓練/教育出來的人,有當代適應能力</font> | ||
*#公共教育所提供的資源盤點 | *#公共教育所提供的資源盤點 | ||
*<font color='red'>是不是需要多一段論述說明</font> | *<font color='red'>是不是需要多一段論述說明</font> | ||
*#為了要提供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習資源,所以需要開門辦教育? | *#為了要提供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習資源,所以需要開門辦教育? | ||
*#開門辦教育與Illich 人在網絡中學習的概念 | *#開門辦教育與Illich 人在網絡中學習的概念 | ||
+ | |||
+ | ===應用方法論=== | ||
+ | #組課共學的段落 | ||
+ | #*起草開課公告段落 | ||
+ | #*#建議把開課公告的例子,放在本章的附錄中,只要說明開課公告的目的,及為什麼學習者需要學習做這件事的理由就好。 | ||
+ | #行動學習的段落 | ||
+ | #覺得需要補大英百品、數位學習的段落。 | ||
+ | #內容沒有問題,但需要調整說明的順序,怎麼調讓我想一下。 | ||
===108課綱是導入自主學習典範的好機會=== | ===108課綱是導入自主學習典範的好機會=== |
2021年7月29日 (四) 17:03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黃鈴諭意見
對〈從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 每一個硬硬的論述之間,需要一些連接或過場的段落。
- 串連各個概念的論述,如:
- 第一段說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下一段就跳到教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緊密相嵌
- 多說幾句,串一下「學習」—「教育」,再串「教育」—「社會制度
- 如果學習是人類的本能,教育呢?糸統化的教育指的是與培植人才,訓練技能的過程。
- 下接教育系統和社會組織緊密鑲嵌段落
- 「教育系統和社會組織結構緊密鑲嵌」小節中,台灣近十年來的實驗教育經驗這段,我讀到的意思是想表達「自主學習典範」在台灣實踐的經驗,以及雖然不是主流價值,但卻是更佳的教育型態。
- 段落文字說明上不流暢,看不出因果關係,以及想說的重點。
-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反思」前半段
- 是否多說一點「學校教育制度」的樣子?指出它與科層體制類似的地方或架構,以便說到下面科層體制的時候,感受更深刻。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接下來的段落要提到師生的不對稱性這件事。
- 學校受科層體制的影響,學校有一定規模的行政組織,例如:校長、教務處、總務處……等等;教學分級分科;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固定的課本、校規……,如此一來,好處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可以受到形式上平等的受教權利。
- 對傳統教育的反思段落
- 除了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之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並未如同原先的構想一般,提供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例如:提供每一個滿7歲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同樣的課本、同樣的教法,對學習者本身而言,並不公平。每個人學習起始點不同、學習風格相異、社會環境不同,如何期待單一教材、單一教法可以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
另外,隨著社會變遷,在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的現在社會,過往單一的「教」與「學」的學習模式,已經不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 - 下接「細看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師生不對稱性」段落。
- 下接對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反思下半段「四網絡、三目標」段落。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
- 除了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之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並未如同原先的構想一般,提供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例如:提供每一個滿7歲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同樣的課本、同樣的教法,對學習者本身而言,並不公平。每個人學習起始點不同、學習風格相異、社會環境不同,如何期待單一教材、單一教法可以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
-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請多加一句,以參考過去實驗教育的經驗或例子,分析自主學習典範核心元素如下……之類的
- 第一段說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下一段就跳到教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緊密相嵌
對〈開門辦教育〉
- 論述「同村共養」......等想法,
- 回扣反思,為什麼現在格式化學生的教育體制不恰當。
- 用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課綱,來論述自主學習典範下,也需要有基礎科目/能力培養這件事。
從內文看
- 開門辦教育這個章節,並沒有清楚論述什麼是「開門辦教育」,在108課綱是導入自主學習典範的好機會,教育現場仍然堅持「關門辦教育」的段落,略為提到一些。
- 文本脈絡為
- 社會背景:「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自主學習典範」--自主學習典範與當代適應的關係
- 在300多年來科層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運作下,每一個人變成(破碎的生產力、小螺絲釘)/消費者/飼料雞,無力面對生態浩劫等下世代需要解決的難題--在進入互聯共生網絡的系統中,每一個人有機會變成完整獨立、小型的生產力/生產者+消費者/土雞——自主學習典範訓練/教育出來的人,有當代適應能力
- 公共教育所提供的資源盤點
- 是不是需要多一段論述說明
- 為了要提供自主學習典範的學習資源,所以需要開門辦教育?
- 開門辦教育與Illich 人在網絡中學習的概念
應用方法論
- 組課共學的段落
- 起草開課公告段落
- 建議把開課公告的例子,放在本章的附錄中,只要說明開課公告的目的,及為什麼學習者需要學習做這件事的理由就好。
- 起草開課公告段落
- 行動學習的段落
- 覺得需要補大英百品、數位學習的段落。
- 內容沒有問題,但需要調整說明的順序,怎麼調讓我想一下。
108課綱是導入自主學習典範的好機會
從內文看
- <提問>:「突破口在哪裡」的段落要討論的主題是不是「自主學習典範在108課綱中如何實現」?
- 如果是的話,突破的方法是?
- 過量課綱(時數) VS 自主學習節數(國中小彈性學習、高中校訂必修)
- 在可使用的時間內,師生一起學習自主學習典範(自組織、群學、立約承責)
- 學習資源 VS 開門辦教育
- 從網絡中學習來取代從機構中學習
- 自主學習帶領者+社會資源(社教館所、社大、達人、高教……)+跨校選修
- 過量課綱(時數) VS 自主學習節數(國中小彈性學習、高中校訂必修)
閉恩濡意見
對〈從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 Q:為什麼有增量,有依據主體性,又能與他人互動,就可以稱為教育?
- A:首先要區分「學習」和「教育」兩者的定義。在本書中,學習的定義之所以優先於教育,在於臺灣談教育,都會落入「群我」大於「個體我」的狀態,甚至是在失去主體性的情況下談論。也就是說,如果將自主學習只視為一種教育方式,那其實容易將自主學下工具化,成為一種教學方法。將自主學習僅視為教學法,只會讓自主學習被其他「更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取代。然而,自主學習的精神遠超過於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實現群我與個體我主體性的價值。因此,才必須將學習,並且強調自主學習典範,優先於教育。
- 新的意見:不過這樣看起來,重要的可能也不是自主學習應落於「教育」還是「學習」的範疇,因為我回想小學在體制內,老師也很強調「自主學習態度」,但他的意思是,「有沒有自主學習學校/課本裡的知識」。或者在看有些家長,無論體制內外,也會希望小孩自主學習他們「希望小孩學的事物」。
對〈開門辦教育〉
Q:「剛好比最好更好」,但是如果每個人的剛好都是不一樣的定義呢?
- A:每個人的「剛好」原本就是不同的定義,這是先決條件。真正的議題在於,有些人在強調自己的「剛好」時,壓迫到他人,這其實是個體我過於龐大,忽視群我的展現。個體我過大的原因,可能來自害怕被忽視、個體我曾受到壓迫、也或者是在成長經歷中不常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也就是對「群我」的概念陌生。「群我」與「個體我」的理想狀態,是兩者互為主體,也可以具象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主體」的意思是,存在本身,即具備意義,不需要透過達成某種目的、實現某種功能,才會體現他的價值。也就是說,無論是「個體我」,還是「群我」,兩者本身都應當被視為主體看待,兩者都不能凌駕於對方。現在的社會不平等,多少也可以視為「群我」和「個體我」的不平衡來看待。
Q:在論述中經常會看到台灣與中國在體制上的相呼應,想問為什麼會與中國對照呢?如此看來,中國和台灣的關係是什麼呢?
- A:首先要提到「人本中國」的理念。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將科層體制與資本的概念落實到極致,讓我們清楚看到一個穩固甚至難以撼動的「金字塔結構」,也感受到在其中的不平等與壓迫愈發的劇烈。金字塔頂端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秉持著併吞台灣的想法,並且其落實的教育方式也是採取「群我」大於「個體我」的理念,若是能將自主學習典範,與其人本教育,重視主體性的概念在中國發芽壯大,期盼中國能以此消除對併吞台灣的想法。除此之外,在台灣落實自主學習典範,也能增加台灣的教育效能,縮小台灣與中國兩者的國力差距。而要做到這件事,除了在教育上落實自主學習典範,建構完整的四大社會安全網也相當重要,分別是「環境安全網」,「健康安全網」,「托育安全網」以及「長照安全網」。
- 關於行動學習作為自主學習典範的具體體現之一,感覺需要更具體的案例,讓大家理解什麼是「行動學習」,因為這是書及裡相對陌生的教育概念
- 這個會在第三章的方法論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