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同時間的世界大勢力) |
(→同時間的世界大勢力-宗教改革的發展) |
||
第 41 行: | 第 41 行: | ||
===同時間的世界大勢力-宗教改革的發展=== | ===同時間的世界大勢力-宗教改革的發展=== | ||
+ | ====發展==== | ||
+ | 1527年薩克森將路德宗的改革教派定為官方信仰,到1530年,德意志境內有一半的地方成為新教的領地。路德一生致力於制定完善路德宗教會的禮儀、信條、音樂等各個方面。1546年去世。 | ||
+ | |||
+ | 與此同時,宗教改革在歐洲各地紛紛湧現,簡單概括一下在路德去世以前的一些發展:[[慈運理]]在瑞士邦聯的蘇黎世州進行相對獨立的宗教改革,1523年蘇黎世接受新教。英格蘭國教會1529-1537逐漸從羅馬教會獨立出來,開始自己的宗教改革(改革程度較低)。1537年[[加爾文]]發表論基督教教義,以日內瓦為根據地,後來他的影響達到歐洲各地。1537年丹麥-挪威接受路德宗作為官方信仰,並繼續在北歐傳播。法國以天主教為主,但加爾文派的新教仍然成長。意大利、西班牙仍然是天主教的重鎮。 | ||
+ | ====戰爭==== | ||
+ | {{See also|德国农民战争}} | ||
+ | [[File:Bildbauernkrieg.jpg|thumb|16世紀的農民起義]] | ||
+ | |||
+ | 1524-1525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出現農民起義,有很多經濟的原因,他們也反對羅馬教會,奉路德為精神領袖,但路德並不贊成武力,反而發表文章,支持貴族動用武力,鎮壓起義,最後農民失敗。1531年瑞士的新教與天主教領地之間爆發{{link-en|卡佩爾戰爭|Second War of Kappel}}。他1546年去世以後100年內,歐洲經歷了{{link-en|更多的戰爭|European wars of religion}}都與宗教矛盾有很大的關係。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2016年3月20日 (日) 11:28的修訂版本
- 時間:15世紀~18世紀
目錄
航海術發展
- 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巔峰時期是鄭和七下西洋,由1405年至1433年, 艦隊由62艘大船(每艘長約110公尺、寬18公尺)、27800人組成,遠航至東非以及阿拉伯半島。 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規模。(鄭和死後中國航海沒落)
- 文藝復興(公元1200起)時代,歐洲開始恢復對藝 術和知識的重視。此時,東方的航海術以及羅盤等也傳入了西方。藉助於羅盤 的幫助,西方水手開始克服了看不到北極星的恐懼,重新向外探索。1275年的 歐洲航海圖上已標示了羅盤的方向。1420年葡萄牙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創設航海學校,聘請有經驗的義大利航海員、製圖員教導葡萄牙 水手。同時代,西班牙人迫使莫爾人退出西班牙南部並且虜獲了伊斯蘭圖書館, 從這些藏書中西方人重新獲得了遺忘的知識,例如1482年重刊Ptolemy 150AD的世界地圖。 1453年默哈穆德二世蘇丹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切斷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因此 歐洲急需尋找替代的貿易通道,另外由君士坦丁堡撤出的希臘人也帶回了西方早已 遺忘的世界地理知識。這些因素促成了歐洲人向外發展。
- 1416年葡萄牙人「發現」加那利群島,1430年亞述爾群島 ,1487至1488年狄亞士(Bartholomew Diaz)繞過好望角,1497年達伽馬 (Vasco da Gama)繞行菲洲航行至印度。1474年義大利佛羅侖斯天文學家Toscanelli 寫信給葡萄牙王,建議向西航行可抵印度,但他所附地圖卻大大低估了相對的距離。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則向Toscanelli要了一份複本,然後向西班牙 獻策西行。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了三條船、88人離開加那利群島,10月12日 抵達巴哈馬群島。1497年英國人John Cabot由高緯區西航至北美東北部。
- 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帶領五條船 以及230名水手西航,由大西洋繞經麥哲倫海峽至太平洋、印度洋、菲洲南端,最後於 1522年9月8日返回Seville時僅剩一條船以及18名衣衫襤褸的水手,麥哲倫本人則死於菲律賓。 麥哲倫航次証明地球為圓形。這一段時期對歐洲人而言,可稱為「新世界發現期」,歐洲各國 紛紛向外洋探測、開發殖民地,不斷「發現」「新」的土地,相對也增加了歐洲人 對世界地理、海洋分佈的了解,同時對造船工藝、航海技術均有長足發展。
- 十五世紀中葉以後航海術突飛猛進,1567年包爾乃 (William Bourne)發明計程儀(log)可計算航程,1569年麥卡脫(Geradus Mercator) 發明圓柱投影法(又稱麥卡脫投影),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基布特(Sir William Gilbert) 認知到地磁之兩極並發現在陰天可應用磁傾角測定船之緯度。1609年天文學家伽利略 (Galileo Galiloi)發明天文測天術,同年克卜勒(Johnn Keppler)發明天文航海的三定律, 迄今猶在使用。1772年英國海軍柯克上校(James Cook)繞南極航行一週並作測量, 自此世界海洋之概略形勢便被完全明瞭。
西方與中國航海的不同
- 西方:為了利益,想找一條可以到東方貿易的航道(當時路上貿易通道已被伊斯蘭教管制)
- 中國:為了宣揚皇帝國威
航海家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Christopher Columbus ( Crist帙bal Col帙n)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于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4次出海遠航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瞭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繫。
斐迪南·麥哲倫
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人,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菲律賓的部族衝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
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國著名探險家、航海家和製圖學家。他由於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通過這些探險考察,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
達·伽馬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于印度科欽。青年時代參加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戰爭 ,後到葡宮廷任職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裏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好望角,經莫三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離開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裏斯本。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
鄭和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海上霸權
葡萄牙
葡萄牙人為了打破被阿拉伯商人壟斷香料貿易,在恩里克王子的主持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系統研究航海科學和技術。他們還不斷派出船隊,從羅卡角出發,沿著非洲西岸向南探索,把當地的黃金,象牙,非洲胡椒運回里斯本。公元1487年7月,迪亞士率領三艘帆船沿大西洋南下,經過半年的航行,他們繞過非洲的最南端 -好望角。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抵達印度,最終打通了與東方的貿易通道。
西班牙
受葡萄牙人的成功的影響,它的鄰國西班牙也開始了海洋的探索。由於葡萄牙人壟斷了向東的航線,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決定贊助哥倫布向西航行,希望開闢到印度的新航線。雖然哥倫布沒有最終到達印度,他卻意外的發現了美洲大陸(1492年10月12日),並由此給西班牙帶回了數量可觀的白銀和黃金。1519年9月20日-1521年9月5日,西班牙贊助的航海家麥哲倫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他帶領了5艘船和265名船員出發,僅剩18人返回。麥哲倫本人在航程中死於與菲律賓人的戰鬥。
隨著航線的開闢,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壟斷了東、西方的海上貿易,並通過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但是,大部分的國家財富被用於支持宗教和殖民戰爭。兩國的王公貴族都不支持本國的工商業,國內工業萎縮,最終導致國力的逐漸衰落。
荷蘭
17世紀,只有150萬人口的荷蘭,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和海上第一強國。本集探索其中原因。
荷蘭人通過捕撈和加工鯡魚和海上貿易開始自己的致富之路。在與英格蘭的貿易競爭中,荷蘭人通過建造造價低、速度快的船隻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而逐漸占據有利地位。為了解決開闢新航線的資金問題,荷蘭人進行一系列金融和商業上的創新。1602年,第一間股份公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1609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成立,同年,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並第一次引入銀行信用。這些新的金融和商業體系,使荷蘭的財富快速增長。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的貿易額占據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英國
本集講述英國如何擊敗西班牙和荷蘭,逐漸取得海上的霸權。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承繼英國王位。她通過鼓勵雷利、弗朗西斯·德雷克等海盜來發展國家的海上力量。英國海盜的掠奪行為一方面帶回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卻加劇了與西班牙的矛盾。1588年,英西海戰爆發。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英國艦隊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由此迅速成為海上強國。
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後,開始繞開議會直接向社會徵收新稅,完全破壞大憲章的規則,不斷激發與議會的矛盾。1629年,查理一世強行解散議會。1642年,英國革命爆發。議會軍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帶領下,擊敗國王軍。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在此後幾十年裡,英國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並在王權和民權的鬥爭中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同時間的世界大勢力-宗教改革的發展
發展
1527年薩克森將路德宗的改革教派定為官方信仰,到1530年,德意志境內有一半的地方成為新教的領地。路德一生致力於制定完善路德宗教會的禮儀、信條、音樂等各個方面。1546年去世。
與此同時,宗教改革在歐洲各地紛紛湧現,簡單概括一下在路德去世以前的一些發展:慈運理在瑞士邦聯的蘇黎世州進行相對獨立的宗教改革,1523年蘇黎世接受新教。英格蘭國教會1529-1537逐漸從羅馬教會獨立出來,開始自己的宗教改革(改革程度較低)。1537年加爾文發表論基督教教義,以日內瓦為根據地,後來他的影響達到歐洲各地。1537年丹麥-挪威接受路德宗作為官方信仰,並繼續在北歐傳播。法國以天主教為主,但加爾文派的新教仍然成長。意大利、西班牙仍然是天主教的重鎮。
戰爭
1524-1525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出現農民起義,有很多經濟的原因,他們也反對羅馬教會,奉路德為精神領袖,但路德並不贊成武力,反而發表文章,支持貴族動用武力,鎮壓起義,最後農民失敗。1531年瑞士的新教與天主教領地之間爆發模板:Link-en。他1546年去世以後100年內,歐洲經歷了模板:Link-en都與宗教矛盾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