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本質
生成條件
第 11 行: 第 11 行:
 
#大氣溫度隨高度急遽降低。這容許潛熱被釋放,而這些潛熱是熱帶氣旋的能量來源。
 
#大氣溫度隨高度急遽降低。這容許潛熱被釋放,而這些潛熱是熱帶氣旋的能量來源。
 
#須在離赤道超過五個緯度的地區生成,否則科氏力的強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壓中心的風偏轉並圍繞其轉動,環流中心便不能形成。大部分在南北緯10至30度之間形成,而有87%在10至20度以內形成。
 
#須在離赤道超過五個緯度的地區生成,否則科氏力的強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壓中心的風偏轉並圍繞其轉動,環流中心便不能形成。大部分在南北緯10至30度之間形成,而有87%在10至20度以內形成。
#垂直風切(風速與風向的劇烈變化)不強,如果垂直風切太強,會阻礙熱對流的發展,使其正反饋機制未能啟動。
+
#垂直風切(風速與風向的劇烈變化)不強。如果垂直風切太強,代表氣柱通風良好,釋放的潛熱很快被帶走,不會累積,會阻礙熱對流的發展,使其正反饋機制未能啟動。
 
#在對流層的中下層有潮濕的空氣。中對流層的大氣不能太乾燥,相對溼度必須大於40~50個百分點。
 
#在對流層的中下層有潮濕的空氣。中對流層的大氣不能太乾燥,相對溼度必須大於40~50個百分點。
 
#一個預先存在的且擁有環流及低壓中心的天氣擾動。
 
#一個預先存在的且擁有環流及低壓中心的天氣擾動。
 +
#*夏季,太陽直射區域北移
 +
#*致使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
 +
#*西南季風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擠迫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
 +
#*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
 +
#*空氣上升加上旋渦,且不斷加深,使四周空氣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動
 +
 
==全球分布==
 
==全球分布==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3/Global_tropical_cyclone_tracks-edit2.jpg/800px-Global_tropical_cyclone_tracks-edit2.jpg' width='760px' height='380px'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3/Global_tropical_cyclone_tracks-edit2.jpg/800px-Global_tropical_cyclone_tracks-edit2.jpg' width='760px' height='380px' />

2016年9月17日 (六) 22:34的修訂版本

本質

  1. 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熱機。
  2. 受科氏力所影響,在北半球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以順時針旋轉。
  3.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英語: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科學家估計一個熱帶氣旋每天釋放5×1013至2×1014焦耳的能量,比所有人類的發電機加起來高200倍,或等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1000萬噸的核彈。
  4. 維持全球熱平衡分布:把太陽投射到熱帶,轉化成海水熱量的能量,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
  5. 維持全球大氣角動量平衡:把赤道所積存的東風角動量輸送往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內。

生成條件

  1. 海水的表面溫度不低於攝氏26.5°,且水深不少於50米。這個溫度的海水造成上層大氣足夠的不穩定,因而能維持對流和雷暴。
  2. 大氣溫度隨高度急遽降低。這容許潛熱被釋放,而這些潛熱是熱帶氣旋的能量來源。
  3. 須在離赤道超過五個緯度的地區生成,否則科氏力的強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壓中心的風偏轉並圍繞其轉動,環流中心便不能形成。大部分在南北緯10至30度之間形成,而有87%在10至20度以內形成。
  4. 垂直風切(風速與風向的劇烈變化)不強。如果垂直風切太強,代表氣柱通風良好,釋放的潛熱很快被帶走,不會累積,會阻礙熱對流的發展,使其正反饋機制未能啟動。
  5. 在對流層的中下層有潮濕的空氣。中對流層的大氣不能太乾燥,相對溼度必須大於40~50個百分點。
  6. 一個預先存在的且擁有環流及低壓中心的天氣擾動。
    • 夏季,太陽直射區域北移
    • 致使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
    • 西南季風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擠迫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
    • 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
    • 空氣上升加上旋渦,且不斷加深,使四周空氣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動

全球分布


每年發生颱風或颶風佔全球百分比:

  1. 北太平洋西部:26%,北上暖流
  2. 北太平洋東部:16.6%
  3. 南太平洋西部:7.3%
  4. 南太平洋東部:極低
  5. 北大西洋西東部:12.1%
  6. 南大西洋西東部:極低
  7. 北印度洋:4.8%
  8. 南印度洋西南部:9.3%
  9. 澳洲區域(南印度洋東南部):11%
  10. 孟加拉灣:10%
  11. 阿拉伯海: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