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約拿故事羅馬時期棺柩: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簡介) |
(→刻有約拿故事的棺柩) |
||
第 6 行: | 第 6 行: | ||
*材料:石頭 | *材料:石頭 | ||
===簡介=== | ===簡介=== | ||
− | <table valigh="top" border="1" width="95%" height="210" | + | <table valigh="top" border="1" width="95%" height="210"><tr>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
− | <img style="width: | + | <img style="width:150px" src="http://www.kornbluthphoto.com/images/BMJonahSarc1.jpg" /> |
<br>約拿被丟下海,約拿在葫蘆藤下 | <br>約拿被丟下海,約拿在葫蘆藤下 | ||
</td> | </td> |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
− | <img style="width: | + | <img style="width:150px" src="http://www.kornbluthphoto.com/images/BMJonahSarc4.jpg" /> |
<br>羊羔、船、海怪 | <br>羊羔、船、海怪 | ||
</td> | </td> |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
− | <img style="width: | + | <img style="width:150px" src="http://www.kornbluthphoto.com/images/BMJonahSarc5.jpg" /> |
<br>孔雀,葫蘆藤 | <br>孔雀,葫蘆藤 | ||
</td> | </td> |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
− | <img style="width: | + | <img style="width:150px" src="http://www.kornbluthphoto.com/images/BMJonahSarc2.jpg" /> |
<br>船、海怪,約拿在葫蘆藤下 | <br>船、海怪,約拿在葫蘆藤下 | ||
</td> | </td> |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td align="left" valign="top" height="132"> | ||
− | <img style="width: | + | <img style="width:150px" src="http://www.kornbluthphoto.com/images/BMJonahSarc3.jpg" /> |
<br>海怪,葫蘆藤 | <br>海怪,葫蘆藤 | ||
</td> | </td> | ||
− | </tr | + | </tr></table> |
− | + | ||
*[[檔案:刻有約拿故事的棺柩.png|400px]] | *[[檔案:刻有約拿故事的棺柩.png|400px]] | ||
*這個棺柩之中所描繪的是[約拿的故事],在棺柩的左上角就可以看見一隻坐著休息的羔羊。 | *這個棺柩之中所描繪的是[約拿的故事],在棺柩的左上角就可以看見一隻坐著休息的羔羊。 |
2015年6月21日 (日) 13:23的修訂版本
刻有約拿故事的棺柩
基本資料
- 時間:西元260年到300年
- 地點:義大利
- 材料:石頭
簡介
|
|
|
|
|
- 這個棺柩之中所描繪的是[約拿的故事],在棺柩的左上角就可以看見一隻坐著休息的羔羊。
- 但是這個棺柩只是描述約拿的故事,這棺柩裡是一位12歲的小男孩,棺柩的左上角有一隻「羔羊」,由此可知這主人是基督教徒。
- 這是閃族宗教的故事,因此在聖經、可蘭經都會看到此故事
- 在《聖經》中所記載的[約拿的故事]說:
- 亞述帝國是猶太人不共戴天的敵國,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亞述人曾起兵滅掉猶太王國,大肆屠殺並燒毀耶路撒冷及其他城邑。
- 由於尼尼微城的居民作惡多端,上帝十分惱怒,決定要對他們降下災禍。
- 上帝要求約拿自己一人前往尼尼微,並親自向當地的居民提出警告,但是,約拿從心眼裡仇視這個國家,巴不得它趕快被上帝消滅,豈能通風報信讓他們逃國劫難?所以不想要去警告尼尼微城,決定違背上帝的旨意,而且乘著一艘船而逃離了。
- 上帝為此發怒,用強大的狂風暴雨,要把這一艘船上的所有船員給淹沒。驚嚇不已的船員知道是因為約拿的關係,便將約拿拋下了船,結果大海就馬上回復了平靜。
- 後來約拿就被一隻大魚吞下了肚子,由於知道錯了的約拿便在這一隻鯨魚的肚子之中待了三天三夜,在這三天三夜之中以懺悔還有禱告度過。然後大魚就把他吐在旱地上。
- 之後約拿便去尼尼微,向尼尼微人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 尼尼微人聽了約拿的這麼一句,竟然通國披麻坐灰懺悔,就連國王都脫下朝服來懺悔,甚至吩咐連牲畜牛羊也不可以吃喝,通通都要回轉。
- 由於尼尼微人懺悔了,上帝決定不向尼尼微降禍,然而約拿再度質疑上帝,因為他認為尼尼微的居民不值得給予救贖。
- 後來上帝種下了一株葫蘆樹,為約拿遮擋了烈日。約拿就心存了感激,然而上帝讓這一株葫蘆樹再一次的枯萎。他為了這一株葫蘆樹枯萎抱怨不已,隨後上帝就告訴了約拿:「你若不在乎尼尼微人民,即不必在意樹。」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約拿,如果你並不在乎尼尼微的人民,你就不需要在意這一株幫你遮擋烈日的葫蘆樹。』上帝藉由這一個事件趁機教導了約拿:「罪人亦得被原諒,獲得救贖。」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犯過罪的犯人也可以被神給予原諒,重新獲得救贖。』
-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因此不要以為做錯事就無法被原諒,而一直感到內疚,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要鼓勵我們盡力改過向善。
- 棺柩上說明著約拿搭乘船,要逃離定違背上帝的旨意,因此有一隻海怪要吃他。左上角為「羔羊」,並代表著此物是基督教的,因「上帝的羔羊」為《聖經》之中耶穌的稱號。
宗教與意識形態
- 一世紀的時候基督教不被看好,因為基督徒不願意向羅馬皇帝的雕像行禮,因為基督教的十誡之中,其中一項為不可崇拜偶像,後來羅馬帝國就將基督教徒抓去關、受刑、餵獅子、受劍士砍殺,但是基督徒寧死不屈,因此有許多基督徒去世,在二世紀羅馬人漸漸不禁止基督教,而且信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四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就將基督教設為國教。
三世紀危機
- 三世紀危機又名軍事無政府狀態或帝國危機是指羅馬帝國在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間受到三項同時發生的危機而衰落甚至接近崩潰的過程。這三個危機分別是:外敵入侵、內戰及經濟崩潰。在這段期間,羅馬帝國的組織、社會、日常生活以至宗教均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包括承認基督教,因此該危機被視為古典時代前期和後期之間的分水嶺。
- 內戰時間有50年,都是賄絡將軍去砍殺當時的皇帝。
四帝共治制
- 四帝共治制(英語:Tetrarchy)是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一個治理模式。由於他看出羅馬帝國過去兩、三百年間世襲制度的缺點,整個國家積弱不振,甚至引發空前絕後的三世紀危機。於是他大規模地將全國的政治體制整個翻轉,即廢除了帝位世襲及君王獨裁的制度,創新一個四帝共治制的治理模式:兩位最高級的領導人任職為奧古斯都,及兩位次級領導人任職為凱撒,即全境總共有四位領導人去分治東、西羅馬帝國。而奧古斯都的任期是有期限的,屆滿後得自動退位由統帥繼任。
- 西羅馬
- 皇帝(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黃色)
- 副皇帝(凱撒):君士坦提烏斯(紅色)
- 東羅馬
- 皇帝(奧古斯都):戴克里先(綠色)
- 副皇帝(凱撒):加列里烏斯(紫色)
優點
- 區域聯合-四個地方有不同治理方式
- 不世襲-皇帝的任期有時間限制,時間到了讓下一任賢人繼位治理國家。
西元280年
參考連結
- 搜尋關鍵字:「Sarcophagus showing Jo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