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出版/柯智懷: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1 行: 第 1 行:
 +
==簡介==
 +
大家好,我是柯智懷。我是一個鐵道迷與維基百科編者,維基百科裡資料很繁雜,所以我沒有特定的編輯範圍。
 +
 +
我在空閒時間常瀏覽維基百科和報章雜誌,從小學起就對兩岸與國際政治議題很感興趣,對於家長和老師經常避而不談感到疑惑。
 +
 +
因此,我總是自行查找資料,歸功於網際網路,除了取得許多資料外,現在我的資料整理能力也有顯著進步。
 +
==為何選擇這個xxx?==
 +
來到了六年制學程之後,透過七年級下學期初的「我國的領土範圍」主題討論,我才對這些領土爭議、中華民國的地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
 +
 +
這樣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從沒有一堂課對於我國的領土範圍進行如此深入的討論-在我印象中,老師都會簡單帶過。
 +
 +
因此,我以班上「我國的領土範圍」的主題討論課程為主題,以下就介紹這個特別的課程,還有我對於課程的看法。
 +
==緣起==
 +
在2014年年初,時任教育部長蔣偉寧「微調」課綱,對社會科「我國的領土範圍」修改除台澎金馬地區之外,將大陸地區甚至早已獨立的蒙古國疆域也包含進來。
 +
 +
於是,我們學程的發起人丁志仁老師就安排了「我國的領土範圍」的主題討論,這是我們七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個主題討論。
 +
==課程安排==
 +
「我國的領土範圍」的大標題下,分成了「總論」、「司法解釋」、「歷史探討」與「觀點與方法」等四大部分。
 +
 +
在各個部分下又有數量不等的子題,用來分開各個關鍵事件或關鍵文件。作為一個需要全班合作的主題討論,各個主題當然要分工合作,因此每一個人會分配到一個子題來撰寫。
 +
 +
因為我國領土範圍在臺灣還是屬於敏感、爭議嚴重的議題,因此在收集資料的時候需要避免偏頗、盡量尋找語氣中立的資料,同時,在撰寫時,也需要將各方觀點收錄進去,所以相較於主題備課的資料收集更有挑戰性。
 +
 +
所有蒐集整理後的資料都必須要放到網路上,網址為http://jendo.org/video6/ourTerritory/。
 +
==課程內容(一):總論==
 +
總論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我國領土範圍的北部邊界部分做界定。
 +
 +
在雅爾達會議過後,英美蘇三國迫使中華民國和蘇聯在1945年簽下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保障了外蒙古舉行獨立公投的權利。
 +
 +
外蒙古終在中華民國、蘇聯與美國保障的獨立公投中,以0反對票成功獨立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改國名為蒙古國。
 +
 +
我認為,外蒙古獨立公投是由中華民國所保障的公投,目前蒙古已經是屬於主權獨立的實體國家,因此再次宣稱外蒙古是我國的領土範圍,已經是違反信誼的行為了。
 +
 +
==課程內容(二):司法解釋==
 +
司法解釋包含了中華民國司法所解釋的我國領土範圍。
 +
 +
首先以三權分立、大法官等子題作為司法解釋的最開頭,先了解中華民國司法權與法律解釋的制度。
 +
 +
在這之後,將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328 號、憲法第4條、憲法增修條文第1條、五五憲草第四條等文件分開說明,透過這些司法文件,真正了解中華民國司法如何解釋我國領土範圍。
 +
 +
中華民國的司法權是由司法院所控制,在中華民國還有行政、立法、考試以及監察四個院,這一制度是中華民國所獨有,稱為「五權分立」,源自於西方國家為防止獨裁者出現,透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開使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制度,並融入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刺史監督,加入考試院及監察院,共有五院。
 +
 +
大法官是司法院的最大單位,大法官有解散政黨、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解釋憲法等權力,解釋憲法時,須透過大法官會議以製作對外發布的解釋稿,目前大法官已解釋728項憲法解釋案,其中第328項解釋提及:
 +
 +
「國家領土之範圍如何界定,純屬政治問題;其界定之行為,學理上稱之為統治行為,依權力分立之憲政原則,不受司法審查。
 +
 +
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對於領土之範圍,不採列舉方式而為概括規定,並設領土變更之程序,以為限制,有其政治上及歷史上之理由。
 +
 +
其所稱「固有之疆域」究何所指,若予解釋,必涉及領 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本件聲請,揆諸上開說明,應不予解釋。
 +
 +
因而我國領土範圍屬於重大政治問題,並非司法所能夠解釋。」
 +
 +
其實從前我並沒有看過328號解釋,身邊的法律資料也舊的可以,所以一直認為我國法律有針對領土範圍作界定,直到在接觸了這份文件以後才知道其實司法是不予解釋的。
 +
 +
整體而言,我很贊同328號解釋的內容。一個國家不應該把領土範圍硬性的規範起來,這是屬於重大政治問題,應由實際統治情形來界定領土。
 +
 +
==課程內容(三)歷史探討==
 +
整個歷史探討子題主要是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臺北合約等歷史事件面向來看我國領土範圍的歸屬。
 +
 +
就探討我國領土範圍而言,也有許多人採用歷史事件的多面向探討,這是一種說服力強的硬性推斷方式,但歷史事件的採用通常並沒有很完全。
 +
 +
我不敢說我們的有比較完全,但這一次採用的歷史事件已經可以算是比較完整的了。
 +
 +
比較可惜的是,雖然波茨坦宣言有保障臺灣的歸屬,但本身並沒有法律效力。
 +
 +
也就是說,除非有其他保障臺灣歸屬的歷史事件存在,子題所選的歷史事件無法作為我國現有領土範圍的界定依據。
 +
 +
==課程內容(四)觀點與方法==
 +
 +
==總結==
 
[[分類:書籍出版]]
 
[[分類:書籍出版]]

2015年9月15日 (二) 09:37的修訂版本

簡介

大家好,我是柯智懷。我是一個鐵道迷與維基百科編者,維基百科裡資料很繁雜,所以我沒有特定的編輯範圍。

我在空閒時間常瀏覽維基百科和報章雜誌,從小學起就對兩岸與國際政治議題很感興趣,對於家長和老師經常避而不談感到疑惑。

因此,我總是自行查找資料,歸功於網際網路,除了取得許多資料外,現在我的資料整理能力也有顯著進步。

為何選擇這個xxx?

來到了六年制學程之後,透過七年級下學期初的「我國的領土範圍」主題討論,我才對這些領土爭議、中華民國的地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

這樣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從沒有一堂課對於我國的領土範圍進行如此深入的討論-在我印象中,老師都會簡單帶過。

因此,我以班上「我國的領土範圍」的主題討論課程為主題,以下就介紹這個特別的課程,還有我對於課程的看法。

緣起

在2014年年初,時任教育部長蔣偉寧「微調」課綱,對社會科「我國的領土範圍」修改除台澎金馬地區之外,將大陸地區甚至早已獨立的蒙古國疆域也包含進來。

於是,我們學程的發起人丁志仁老師就安排了「我國的領土範圍」的主題討論,這是我們七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個主題討論。

課程安排

「我國的領土範圍」的大標題下,分成了「總論」、「司法解釋」、「歷史探討」與「觀點與方法」等四大部分。

在各個部分下又有數量不等的子題,用來分開各個關鍵事件或關鍵文件。作為一個需要全班合作的主題討論,各個主題當然要分工合作,因此每一個人會分配到一個子題來撰寫。

因為我國領土範圍在臺灣還是屬於敏感、爭議嚴重的議題,因此在收集資料的時候需要避免偏頗、盡量尋找語氣中立的資料,同時,在撰寫時,也需要將各方觀點收錄進去,所以相較於主題備課的資料收集更有挑戰性。

所有蒐集整理後的資料都必須要放到網路上,網址為http://jendo.org/video6/ourTerritory/。

課程內容(一):總論

總論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我國領土範圍的北部邊界部分做界定。

在雅爾達會議過後,英美蘇三國迫使中華民國和蘇聯在1945年簽下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保障了外蒙古舉行獨立公投的權利。

外蒙古終在中華民國、蘇聯與美國保障的獨立公投中,以0反對票成功獨立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改國名為蒙古國。

我認為,外蒙古獨立公投是由中華民國所保障的公投,目前蒙古已經是屬於主權獨立的實體國家,因此再次宣稱外蒙古是我國的領土範圍,已經是違反信誼的行為了。

課程內容(二):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包含了中華民國司法所解釋的我國領土範圍。

首先以三權分立、大法官等子題作為司法解釋的最開頭,先了解中華民國司法權與法律解釋的制度。

在這之後,將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328 號、憲法第4條、憲法增修條文第1條、五五憲草第四條等文件分開說明,透過這些司法文件,真正了解中華民國司法如何解釋我國領土範圍。

中華民國的司法權是由司法院所控制,在中華民國還有行政、立法、考試以及監察四個院,這一制度是中華民國所獨有,稱為「五權分立」,源自於西方國家為防止獨裁者出現,透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開使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制度,並融入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刺史監督,加入考試院及監察院,共有五院。

大法官是司法院的最大單位,大法官有解散政黨、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解釋憲法等權力,解釋憲法時,須透過大法官會議以製作對外發布的解釋稿,目前大法官已解釋728項憲法解釋案,其中第328項解釋提及:

「國家領土之範圍如何界定,純屬政治問題;其界定之行為,學理上稱之為統治行為,依權力分立之憲政原則,不受司法審查。

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對於領土之範圍,不採列舉方式而為概括規定,並設領土變更之程序,以為限制,有其政治上及歷史上之理由。

其所稱「固有之疆域」究何所指,若予解釋,必涉及領 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本件聲請,揆諸上開說明,應不予解釋。

因而我國領土範圍屬於重大政治問題,並非司法所能夠解釋。」

其實從前我並沒有看過328號解釋,身邊的法律資料也舊的可以,所以一直認為我國法律有針對領土範圍作界定,直到在接觸了這份文件以後才知道其實司法是不予解釋的。

整體而言,我很贊同328號解釋的內容。一個國家不應該把領土範圍硬性的規範起來,這是屬於重大政治問題,應由實際統治情形來界定領土。

課程內容(三)歷史探討

整個歷史探討子題主要是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臺北合約等歷史事件面向來看我國領土範圍的歸屬。

就探討我國領土範圍而言,也有許多人採用歷史事件的多面向探討,這是一種說服力強的硬性推斷方式,但歷史事件的採用通常並沒有很完全。

我不敢說我們的有比較完全,但這一次採用的歷史事件已經可以算是比較完整的了。

比較可惜的是,雖然波茨坦宣言有保障臺灣的歸屬,但本身並沒有法律效力。

也就是說,除非有其他保障臺灣歸屬的歷史事件存在,子題所選的歷史事件無法作為我國現有領土範圍的界定依據。

課程內容(四)觀點與方法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