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爪哇皮影戲偶: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印尼皮影戲偶) |
(→皮影戲偶) |
||
第 13 行: | 第 13 行: | ||
皮影是我國傳統戲劇,又名「燈影戲」,和布偶戲傀儡戲並列為三大偶戲,但其間和布偶戲及傀儡戲最大的不同點是皮影受限於平面表演,且因為 它的視覺效果和光線息息相關,所以皮影戲偶的設計和製作就更著重在圖騰設計和透光度及操控性,而三大偶戲之中也只有皮影 戲偶是採平面美術的,其它如布偶和傀儡均為立體設計,當然皮影戲偶也因為時代和地區風土物產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大陸 所常見的就有牛、馬、驢、羊等獸皮所製成,而在台灣傳統皮影戲偶亦經常以牛皮為製作素材,但因現代工商時代,畜牧業萎縮 ,相對獸皮來源也相對減少,而且牛皮的使用需動用尖刀利刃,也就較具危險性,故現代皮影大多以紙或膠板為素材。 | 皮影是我國傳統戲劇,又名「燈影戲」,和布偶戲傀儡戲並列為三大偶戲,但其間和布偶戲及傀儡戲最大的不同點是皮影受限於平面表演,且因為 它的視覺效果和光線息息相關,所以皮影戲偶的設計和製作就更著重在圖騰設計和透光度及操控性,而三大偶戲之中也只有皮影 戲偶是採平面美術的,其它如布偶和傀儡均為立體設計,當然皮影戲偶也因為時代和地區風土物產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大陸 所常見的就有牛、馬、驢、羊等獸皮所製成,而在台灣傳統皮影戲偶亦經常以牛皮為製作素材,但因現代工商時代,畜牧業萎縮 ,相對獸皮來源也相對減少,而且牛皮的使用需動用尖刀利刃,也就較具危險性,故現代皮影大多以紙或膠板為素材。 | ||
+ | |||
+ | ====皮影戲製作過程==== | ||
+ | #製皮 | ||
+ | 中國各地影戲所使用的皮偶材料,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多以牛皮、驢皮或羊皮為材,臺灣則以牛皮為主,除了取得較易,也因為牛皮耐高溫、質地堅韌且透光性強。 | ||
+ | |||
+ | 首先,取用牛表面的皮,將其泡入石灰水三、四天(亦有不浸泡石灰水的),取出洗淨,再漂白後,將牛皮撐在架上曬乾。 | ||
+ | #刻製 | ||
+ | 由於劇本較為固定,因此,皮偶造型大多依循傳統、固定的圖樣,演師們通常依演出的需要,照著已完成的造型來描繪製作。 | ||
+ | |||
+ | 首先,把人物藍圖放在皮革下,用鋼針畫出周圍的輪廓線,並以雕刻刀沿輪廓線割下,再泡入水中。直到溼度適中時,用刀刻製,細雕出眼、鼻、口、頭髮、衣裳,接著修邊,最後用木板壓平。 | ||
+ | #染色 | ||
+ | 主要的顏色有黑色、綠色、紅色等 | ||
+ | #熨燙 | ||
+ | 熨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染色的顏色經過加溫,讓它吸入皮內,同時也有封閉牛皮毛孔的作用,使皮偶不捲翹、不變形。 | ||
+ | |||
+ | 染色完成後,將其陰乾,然後使用木板壓平再熨燙,使影偶服貼光潔,燙好後用紙夾起來以保持平展,就成了半透明的影偶了。 | ||
+ | #定綴與裝桿 | ||
+ | 為了讓操演時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的影偶,從頭到腳通常可分為頭、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等十個構件。(頭部包括顏面、帽、頸等。) | ||
==印尼皮影戲偶== | ==印尼皮影戲偶== |
2015年11月30日 (一) 10:48的修訂版本
印尼爪哇皮影戲偶「比瑪」
基本資料
- 名字:比瑪(Bima)
- 來自印尼爪哇
- 西元1600-1800年
- 高度:74.5公分
- 寬度:43公分
- 特徵:黑色的臉、超長的鼻子、細長的手臂、雙手各長著一個大爪子,並穿戴著金色的衣服,配戴色彩鮮豔的裝飾
皮影戲偶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對觀眾來說它具有幻想、唯美的特質同時具有濃厚的鄉土趣味。它是音樂、舞蹈,和戲劇的綜合藝術,內容多半取材於民間所流傳的故事和傳說,很能夠反映民間的人文精神。
皮影是我國傳統戲劇,又名「燈影戲」,和布偶戲傀儡戲並列為三大偶戲,但其間和布偶戲及傀儡戲最大的不同點是皮影受限於平面表演,且因為 它的視覺效果和光線息息相關,所以皮影戲偶的設計和製作就更著重在圖騰設計和透光度及操控性,而三大偶戲之中也只有皮影 戲偶是採平面美術的,其它如布偶和傀儡均為立體設計,當然皮影戲偶也因為時代和地區風土物產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大陸 所常見的就有牛、馬、驢、羊等獸皮所製成,而在台灣傳統皮影戲偶亦經常以牛皮為製作素材,但因現代工商時代,畜牧業萎縮 ,相對獸皮來源也相對減少,而且牛皮的使用需動用尖刀利刃,也就較具危險性,故現代皮影大多以紙或膠板為素材。
皮影戲製作過程
- 製皮
中國各地影戲所使用的皮偶材料,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多以牛皮、驢皮或羊皮為材,臺灣則以牛皮為主,除了取得較易,也因為牛皮耐高溫、質地堅韌且透光性強。
首先,取用牛表面的皮,將其泡入石灰水三、四天(亦有不浸泡石灰水的),取出洗淨,再漂白後,將牛皮撐在架上曬乾。
- 刻製
由於劇本較為固定,因此,皮偶造型大多依循傳統、固定的圖樣,演師們通常依演出的需要,照著已完成的造型來描繪製作。
首先,把人物藍圖放在皮革下,用鋼針畫出周圍的輪廓線,並以雕刻刀沿輪廓線割下,再泡入水中。直到溼度適中時,用刀刻製,細雕出眼、鼻、口、頭髮、衣裳,接著修邊,最後用木板壓平。
- 染色
主要的顏色有黑色、綠色、紅色等
- 熨燙
熨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染色的顏色經過加溫,讓它吸入皮內,同時也有封閉牛皮毛孔的作用,使皮偶不捲翹、不變形。
染色完成後,將其陰乾,然後使用木板壓平再熨燙,使影偶服貼光潔,燙好後用紙夾起來以保持平展,就成了半透明的影偶了。
- 定綴與裝桿
為了讓操演時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的影偶,從頭到腳通常可分為頭、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等十個構件。(頭部包括顏面、帽、頸等。)
印尼皮影戲偶
印尼偶戲主要分佈於爪哇與巴里島,各有特色。爪哇偶戲可分為三種:皮影戲、杖頭偶戲與扁木偶戲。
其中皮影戲歷史最悠久,但由於經歷回教文化壓抑,戲偶鮮艷、造型曲線誇張,以擺脫偶像崇拜禁令。
爪哇皮影戲沒有固定劇場,設備是可移動的。「影窗」由白棉布與紅框構成,演師坐於窗後,金屬油燈掛於演師上方,亦有以燈泡取代。影窗底部置放兩株香蕉桿,下短上長。香蕉桿象徵人世間、影偶、影窗,演師則是付予影偶生命的神。
演師將善者插於影窗右側,由小而大,因此影窗右側為善界,左側為惡界。演師的養成是經由兩種方式:父傳子,師傳徒。演師知曉劇情、操偶、口白、音樂、科儀驅邪。社會地位崇高。
樂團由30人以下組成,樂器有鑼、鼓、笛、箏、弦樂器、木琴等,其中以木琴與手鼓為主要樂器。音樂/開場儀式後,出現「生命樹/高山」象徵宇宙。生命樹出現於影窗中央具備多種功能:
- 宣告正式演出
- 一個場景結束
- 整齣戲結束
- 演出時「生命樹/高山」化為各種地點:森林、宮殿、山巒;或代表各式自然現象,如暴風雨、大火、自然災害等。當移開「生命樹/高山」正戲即開始。
杖頭偶戲深受爪哇回教文化影響。特色是頭部、手臂皆是實木立體雕刻,胸部以布料填充,但腰部以下則僅以布裙圍成,男女皆是。因此演師可以控制裙內的木杖移動人物身體,控制戲偶雙手的木杖進行表演。它的舞臺並不使用影窗,觀眾可以見到演師與後場樂師。 扁木偶戲係以扁平木頭刻製,人物造型依據皮影戲而來。
扁木偶的故事是圍繞著達瑪吳藍這位英雄人物,以及十三、十四世紀的故事。扁木偶僅於白天演出,目地在於娛樂。顯然扁木偶的出現是比皮影戲還晚。 巴里島的皮影戲是傳自爪哇,且保存印度文化的影響。然而巴里島皮影戲仍與爪哇源頭不同。
第一,巴里島皮影戲日夜皆可演出。
第二,巴里島皮影戲偶造型比爪哇戲偶更寫實。
第三,巴里島皮影戲的成員較少,因此樂團也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