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自己的故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分類:領域學習 故事的大致內容: #學習快樂多(終身學習) #安排自己的休閒生活 #人生大事(婚姻與就業) #規畫自己的人生 '''敘事課程系...)
 
(沒有差異)

2014年11月9日 (日) 22:35的最新修訂版本

故事的大致內容:

  1. 學習快樂多(終身學習)
  2. 安排自己的休閒生活
  3. 人生大事(婚姻與就業)
  4. 規畫自己的人生

敘事課程系列

  • 可分成四個學期進行,每學期每兩周上一次課,每次課4小時。
  • 學生學習的順序上,原則上是在時間與空間上由近而遠,由小至大。
  1. 我的故事
    • 透過同學敘說自身的成長經驗,來反思自己與周遭環境、家庭、社會的互動,並透過他人在場的傾聽與回饋,使得彼此有機會欣賞不同生命的豐富樣貌,並在回應「我到底是誰」的反問中,逐漸的浮現出自己的「主體性」。
    • 為什麼要說自己的故事?我們常以「擁有(Having)」的事物來界定自己,例如錢財、美貌、權力地位、能力的高低、知識的多寡與深度…等。而敘說生命故事,讓我們往「存在(Being)」的方向挪動,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理解生命複雜的樣貌。
    • 當一個人在說自己的某一個小故事之時,就好像拾起一片自己內在拼圖的碎片,這些碎片散落在我們的周遭,而每說一個故事就像拾起一片碎片,仔細的端詳它、凝視它,它就會開始起一些微妙的變化,那片碎片會轉變成不同的色調及形狀,也可能會出現新的意義。每拾起一個碎片,就會連帶的發現其他散落周遭的碎片,這樣,就會讓我們逐漸的拾起更多。這些圖片會開始試圖被拼湊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圖像,進而從中發現他的生命意義。然後,你可以再次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去拼湊,發現另一個全新的圖像或意義。在這過程中,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自己生命的詮釋者及創造者,也自然而然的,會再度影響我們對於自己生命該如何走下去,有個不一樣的態度。
    • 要說些什麼呢?我們可以從自身經驗開始、從最近的事情開始、從最想要說的事情開始、從最有感覺的記憶開始、從最想或最願意分享的故事說起、從現在腦海一瞬間閃過的事情說起…。故事的敘說會帶來奇特的效果,剛開始,和別人分享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說出來,故事就產生了某種變化,甚至有一些不同的意義。在說完之後,可以試著寫下來,慢慢的蒐集自己的故事,讓空氣中的震動,有機會凝結成紙上的符號,讓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反身看見自己。
  2. 我的生命史
    • 在經歷過「我的故事」的敘說後,嘗試以更長遠而完整的「歷史」眼光,貫串自己與周遭環境、家庭、社會的互動經驗,延伸與建構更清晰的自我認同。
    • 從之前敘說過的故事中,有沒有發現某一些關聯性?它們可以怎麼樣串連成一條故事的軸線?我有那些故事主軸在過去、現在往未來逐漸的發展中?
    • 如果寫一本書,是關於我的一生的發展過程,那麼書名會是甚麼?我會如何命名?如何看待自己?我到底是誰?我活著的意義是甚麼?在過完一生之前,我要完成些甚麼才不會覺得遺憾?或是,才會覺得滿足?!
  3. 我的家庭與學校
    • 透過敘事取向的心理學概念,來敘說自身的成長經驗,並以薩提爾(Satir)家族治療模式的探索方法,更深入的理解自己與成長環境(家庭)之間的互動,並將自己視為一個「行動者」,透過「反映」自己與他人的行動,進行團體的對話與學習,由此發展出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與體制(學校)的能動性(agency)與介入環境的能力。
    • 本課程是以我們每個人的主要成長環境為探究與學習的主要對象,而探究與學習的主要方法是以「敘事取向」和「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兩種派別的整合運用。
    • 薩提爾模式是強調人性中正向成長力量的人本學派,反對以分析、病理的眼光看待一個人,而且薩提爾女士在數十年的經驗中已經發展出一些有力量的方法,很值得已修過「我的故事」、「我的生命史」等敘說課程、對心理探索有進一步興趣的同學,來嘗試這種接觸自己內在的體驗性課程。
    • 做為一個行動者,他可以怎麼看待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角色與位置?他對於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滿意嗎?他可以怎麼去思考他與學校這個環境或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如果他希望對於自己或是學校這個環境能夠有所突破時,他可以有什麼樣的反思與行動?他可以怎麼進行介入的行動?
    • 反映對談(reflective conversations)是一個行動者相當重要的能力,在這個堂課中,教師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希望透過對話的過程,與學生共同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空間,讓大家各自拿起自己的學習責任。透過反映自己的行動,並且和其他人(包括同學及教師)嘗試進行對談,再透過行動來實驗自己的想像與推論,透過這個「敘說」→「對話」→「行動」→「敘說」的循環過程,使參與者能夠增加自己的批判性與行動力。
  4. 我的家族與社會
    • 本課程是一個「心理敘說」取向的社會心理課程,延續過去「我的故事」、「我的生命史」以及「我的家庭與學校」的課程,探索的焦點從「個人」、「學校」、「家庭」的部分,逐漸擴大到家族與社會、歷史之中,最後再回觀自己的自我認同。
    • 我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父母又是如何相互認識的?我的家是從哪裡搬到現在這個地方的?以自己成長背景為起點,以自己關切的事物為方向,透過對家人的訪談、家中照片及文件的蒐尋,來逐步的建立起自己的家族歷史,同時,探詢社會歷史的脈動對自己家族的影響。
    • 課程會有如下的主題內容:「我聽過的家族傳說」、「家族紀錄片欣賞」、「製作個人與家庭生活年表」、「製作家族樹狀圖」、「親友訪談」、「家族故事書寫」、「認識與家族故事相關的社會歷史事件」…等,最後,逐漸整合成自己的期末報告—我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