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古代文明: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新頁面: 分類:簡史 古代美洲文明被稱古代美洲文明被稱為失落的文明,那些建在高山之巔或隱秘在叢林深處的宮殿廟宇,那些運用精湛工藝製作...) |
(沒有差異)
|
2016年4月25日 (一) 07:12的最新修訂版本
古代美洲文明被稱古代美洲文明被稱為失落的文明,那些建在高山之巔或隱秘在叢林深處的宮殿廟宇,那些運用精湛工藝製作而成的、耐人尋味的雕紋和造像、還有那些至今還無法解開的謎團,引來了太多的假想和猜測。中部美洲和安第斯山兩個文化圈,是古代美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中部美洲,我們將繼續延著古代印第安人的足跡,走進安第斯山文化創造的輝煌與奇跡。
在南美洲廣袤的土地上,無疑曾經興起和消亡過許許多多燦爛的土著文明,但其發展的頂峰和最典型的代表非印加帝國莫屬。作為印加的前身,在今秘魯、玻利維亞等地的沿海和山區分佈著許許多多其他印第安文明,包括查文、納斯卡、莫奇、瓦裡、蒂亞瓦納科、奇穆等等。
南美洲最古老的人居地是公元前8000年的奇爾卡部落,那時的人們還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但也已經開始栽培豆類作物。另一處著名遺址是大約四五千年前一座很奇特的廟宇,它因交叉手臂的塑像和圖案而得名為交叉手廟。整個廟宇是用粘土建造起來的,就像是專門為了與中部美洲文化相呼應一樣。
安第斯山文化中也有一個類似奧爾梅克的文明,它因其最重要遺址查文德萬塔爾而被定名為查文文化,它發端於公元前1500年,鼎盛於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00年。查文德萬塔爾是一處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高山上的古廟群,主廟的正前方有一個由層層台階圍繞的四方形廣場,古廟左面還有一個圓形小廣場,周圍有各種石雕,從凶猛的美洲虎到手持利刃的武士,形態各異、頗為傳神。沿著小廣場旁的台階向上走,可以找到兩組地下巷道,距地面約2米、縱橫交錯,其中存放的方尖形巨大石碑是公元前八世紀的文物,高達4米,刻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查文德萬塔爾也只是一個祭祀中心,居住人口不超過3000人,出土文物中包括來自很遠地方的產物,譬如秘魯南方的硃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爾沿海的大鳳螺等等。藝術品中的一些圖案和形象,還說明這裡與亞馬遜盆地也有交往。
帕拉卡斯文化,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五世紀,興衰於秘魯南部沿海地區,它在紡織工藝方面表現出令人驚異的成就,他們的織物色彩豐富艷麗,可以從中分辨出190多種不同顏色,而且,那裡還發現了不少木乃伊,他們身上大多穿著極其鮮艷的服裝,那些服裝在紡織、剌繡、染色等方面無不顯示出令人讚歎的高超技藝。
納斯卡文化有可能是在帕拉卡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的地理位置大體相同。納斯卡文化的發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間。納斯卡的陶藝是非常出色的,納斯卡陶器的底色一般都是磚紅色或橙色,上面以紅、黃、褐、紫、黑、白、灰等多種不同色彩描繪出鳥獸、花草、神怪等等的圖案,造型非常生動。據分析,這些陶器的表面塗釉很可能有8次至10次之多,可見其工藝之複雜和精湛。納斯卡人沒有建造規模巨大的神廟,人口密度也不及北方鄰居,但他們的水利工程成就卻讓人歎為觀止,且百思不得其解。那正是著名的納斯卡地畫,面對那些地畫,人們不禁浮想聯翩,很多人乾脆把它同天外來客聯繫到一起,猜想可能是UFO的機場,並冠之以眾神之車的美名。在秘魯西南沿海一片250平方公里的曠野上,那些碩大無比的奇異圖形,晰蜴、蜘蛛、章魚、蜂鳥、猴子,只有在太陽升起的時候,站在附近的高山之巔才清晰可辨,等到太陽當空它們便消逝無蹤了,人們驚歎這真是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跡。
納斯卡的北方鄰居是莫奇人,他們的勢力範圍比納斯卡要大得多,人口達到數十萬人。莫奇可能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那裡的出土常圍繞戰爭主題,學者們說它是一個好戰民族。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歷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秦海波)「莫奇文化最重要的遺址是塞洛布蘭科,那兒有兩座巨大的金字塔,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它們是美洲特有的平頂土坯金字塔,土坯上還有製作者的標記,說明它們來自不同地區。月亮金字塔附近曾經發掘出一座制陶工場,那兒的陶製品,堪稱印第安文明最傑出的藝術代表,它們向大家展示了更加豐富的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社會生活。」
莫奇陶器兼具生活器具和塑像的功能,被製成人像、人頭像、動物、果實、傢具、船隻、房屋等等的造型。手持武器的戰士,脖頸上套了繩索的赤身裸體的俘虜或奴隸的陶像特別多,其中有些被認為是人祭中的劊子手。一些表現性生活的生育的陶像闡釋了當時社會中的性別角色,還有表現各種病患的陶像,專家們甚至可以看出患者得的是什麼病。
在海拔更高的內陸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古代印第安文明遺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處是蒂亞瓦納科,它位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第亞瓦納科的太陽門與納斯卡地畫同樣的神秘和著名,它是用一整塊巨石雕琢而成,高近3米、寬約4米、重量估計近百噸,門上有許多神秘的雕刻,每年秋分,太陽總是沿門洞的中軸線升起,據說這一天黎明的第一縷曙光必定準確地從太陽門的中央射入。
南美洲著名的巨石建築可能就是從這裡起源的,那些不規則的巨石被拼接得天衣無縫,石與石之間不用任何粘結劑,卻連一個刀片也插不進去。
奇穆王國曾經與印加並存,他們的土地南北跨度約1000多公里,1465年被印加征服。奇穆手工藝非常著名,包括金銀飾品、木刻和編織等等。奇穆的水利工程浩大,行政管理層次分明,相對而言,他們的社會等級也劃分森嚴,奇穆貴族的尊嚴是神聖而令人生畏的。奇穆的首都昌昌城被考古學家稱為城堡之城。
(秘魯學者 安娜‧露西亞‧穆托‧德‧凱西)「昌昌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土磚城遺址,它是由秘魯北部的奇穆王國建造的,在全盛時期人口達到十萬,面積約20平方公里,在奇穆的語言中,昌意思是太陽,因此這個城市的名字意思是太陽城。整個城市被分成10個城堡,據推測每一位奇穆國王都會建造一座城堡,死後就葬在裡面,每個城堡中又分割成不同的區域,有用於舉辦儀式的還有用來放置靈柩的,還有儲物間以及住人的居室。這些城堡用很高的牆分割開來,現在看起來它們很矮但那時候是很高的,而且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他們用土磚塊建成,然後覆蓋一層平滑的表面,這樣他們可以用雕刻來裝飾牆體,裝飾花紋有兩種,一種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鳥、魚以及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另一種是用抽像的手法表現同一主題。」
的的喀喀湖,世界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面積8830平方公里,海拔3812米,平均水深100米,最深處達250余米,它無疑是安第斯山文化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當地印第安居民至今保持著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為人們生動地展示著古老的印第安社會的方方面面。
烏魯族印第安人用當地盛產的香蒲蘆葦草在湖面上堆積起一個個浮島,世世代代在上面繁衍生息。蘆葦草便是他們重要的生活資源,他們用蘆葦草建造房屋、船隻,青嫩的蘆葦根也成了他們每餐必備的食物,他們沿襲立腳點古老的生活習慣,男人個個都是捕魚能手,女人們都能信手編出各式各樣色彩艷麗的具有濃郁印加風格的紡織品。由於島上的資源有限,為了獲得必須的生活用品,他們依然沿襲著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交易完成之後,雙方還友好地揚致意。勤勞淳樸的印第安人就這樣在美麗的的的喀喀湖上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
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聖湖,傳說印加的祖先曼科、卡帕殼和瑪瑪‧奧克略就出生在這裡,他們是太陽神的兒女,他們按照太陽神的旨意離開聖湖來到庫斯科,在這裡建立首都,並進而統一四方,形成龐大帝國。庫斯科,印第安語的意思是世界的肚臍,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帝國的疆土被稱為塔萬廷蘇約,意即四方一統。塔萬廷蘇的約北起厄瓜多爾,南至亞馬遜平原和查科地區,綿延4000多公里,總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而關於總人口,專家們提供了從200余萬到600余萬幾種不同的說法。
印加在文字曆法等方面不如中部美洲,但他們的社會組織和國家機構更為發達。
(秘魯學者 安娜‧露西亞‧穆托‧德‧凱西)「帝國最重要的人物是Sapa Inca,他被認為是太陽神的兒子,通常情況下簡稱他為印加,帝國由許多不同的民族組成,後來被克丘亞征服,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個民族,只有印加的後代才能繼承,印加的王位成為帝國的統治者,印加王有很多妻妾,第一夫人是Coya,相當於王后,克丘亞語稱整個帝國為塔萬廷蘇約,它被分4個大區,每個大區有一個地方長官,社會最基層的單位是艾柳,它就像一個擴大化的家庭,土地歸艾柳所有,土地產出要被分成3份,分配過程在地方長官的監督下進行,一份給印加王,一份給貴族,第三份留給艾柳。」
為了對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實行有效統治,印加帝國建立了他們完善的公路網,其中有兩條是相互平等貫穿南北的幹線,印加的公路長達4000多公里、寬約4.5-7.5米不等,並建有百餘座橋樑,每隔7.2公里樹一里程碑,每隔20余公里設一所驛站。
(秘魯學者 安娜‧露西亞‧穆托‧德‧凱西)「驛站裡為經過的旅客準備了食物,這樣不僅便於軍隊轉移,來應付其它省區的叛亂等突發事件,同時也給查斯機提供方便,查斯機是最善跑的人,他們給印加王傳遞來自帝國各地的資訊。」
印加沒有文字,基普是一些打了許多結的彩繩,是典型的結繩記事。或許也是因為軍事的需要,印加人擅修石城、要塞,他們採用蒂亞瓦納科的方式,以形制不一的巨石堆砌建築,不用灰槳粘合,這種建築的表面也不用浮雕裝飾。著名的薩克薩瓦曼城堡修建在庫斯科城北3公里處的一座小山上,有21個稜堡和3層圍牆,每層圍牆高18米,所用巨石最大的長9米,寬5米,山頂修有閱兵場,每年6月24日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
印加的首都庫斯科城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游一處海拔3410米的高原盆地之中,被譽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這裡崇山峻嶺、林木蔥鬱,是印加帝國的發源地,也是今日秘魯庫斯科省的省會和最重要的旅遊勝地。庫斯科城中至今還可以看到許多印加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市中心是武器廣場,四周有一些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天主教堂,而在廣場的東北方,坐落著著名的印加神廟——科裡坎查。在遺址所在地,我們看到的是一座殖民時期的天主教堂,走進教堂,似曾相識的印加巨石建築才呈現在眼前。科裡坎查是印加帝國的一座最重要的神廟,它在印加語的意思是黃金院落。
據說十六世紀西班牙史學家維加曾記述,當時整棟廟宇的牆壁和地面都由金片覆蓋,寬闊的庭院中是黃金打造的玉米、植物、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的塑像。西班牙人到來後,毀掉了神廟、運走了黃金,並用神廟的基石做地基,建起了一座聖多明哥教堂,然而經過了兩次大地震後,教堂被夷為平地。而用印加典型的施工法建造的牢固的地基和圍牆下端卻安然的逃過兩次災難。教堂經過兩次重建後,便形成了今天這樣獨特的景象。走在大殿裡還能清楚的辨別出神殿內部的構造和規模以及太陽神廟、月亮神廟、星神廟所在的位置。那掛在牆壁角落的金太陽殘片還默默的提醒著人們,這裡經歷的輝煌和磨難。
首都庫斯科城西北100多公里佇立著雄偉的維爾卡班巴山,湍急的烏魯班巴河從山中奔湧而出,西班牙人統治秘魯整整300年,卻全然不知在這裡的高山之巔還有一座雄偉的印加城市。印加人最後的抵抗力量可能就曾經在這裡藏匿了許多許多年,他們對這座隱秘城池的遺棄,也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直到1911年,這座城市才被耶魯大學的一位歷史學教授發現,古城的原名已經無從知曉,學者根據當地的山名將它命名為馬丘比丘。2007年,它也被選入了世界新七大奇跡。
馬丘比丘海拔2280米,一面靠山、三面臨河,兩側的懸崖深達600余米。這座城市可能是印加帝國在公元1440至1500年才建造的,它的面積約有13平方公里,估計曾經居住1000余戶人家。馬丘比丘儘管如今僅存殘垣斷壁,但當初壯觀興旺的景象依然依稀可見。古城街道不寬、縱橫有序,街道兩旁的宮殿、廟宇、亭台、堡壘、作坊、民居和蓄水池高低大小錯落有致,人工開鑿的溝渠將遠處的山泉引入城中,以彌補城內供水的不足。馬丘比丘的城牆和各主要建築也都採用巨石無縫拼接的方式修建起來。巍峨的金字塔頂端建有由處女管理的太陽廟,較大住宅的牆壁上留有長方形或三角形的窗子,一條整齊的台階路從古城正門開始延著山勢盤旋而上,想來就是全城的主要街道了。古城的主要建築包括朝向庫斯科方向的大門,掩蔽墓地的曲牆,是印加王室貴族居住的印加之屋。由12座廟宇組成的神殿群等,神聖廣場的北面聳立著高大的主神殿,另一側是三窗殿。傳說印加的祖先是從其中的富饒之窗出發去征服世界的。神聖廣場的中央,有一塊碩大的栓日石,據說那也是一個精準的日晷和石歷。在遠處地勢較低的地方還開闢了一塊專供慶典和閱兵用的大操場。馬丘比丘城外發現的崖間墓葬中,有173人的遺骸,其中女性150人,而且,為數不多的男性都由女性圍繞,難道這些女性都是印加貴族的陪葬。
向西進入太平洋,大約3200海裡,有一個現在歸智利所屬的三角形小島,名曰復活節島。島上沒有河流湖泊,植物很少,除了老鼠幾乎沒有野生動物,可是,卻有600多尊用整塊火山岩雕鑿而成的巨大人像,齊刷刷地站在那裡,面向大海、翹首以望。它們也是印第安人的傑作嗎?
古代印第安人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神秘,也留給我們無盡的猜想,不知要到哪一天,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歷史之謎才能被一一揭底。
資料來源
- 中國「歷史在線」網站,世界历史29-美洲古代文明(下)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