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改良公共教育的課程實驗: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2 行: 第 2 行:
 
<table class=nicetable>
 
<table class=nicetable>
 
<tr><th>實驗教育</th><th>體制學校</th></tr>
 
<tr><th>實驗教育</th><th>體制學校</th></tr>
<tr><td><pre>
+
<tr><td>
學習公社:
+
學習公社:<br/>
學習網絡交點
+
學習網絡交點<br/>
生活、經濟、治理融合的有機體
+
生活、經濟、治理融合的有機體<br/>
彈性、成員的動機較好
+
彈性、成員的動機較好<br/>
主要活動聚焦於學習,與學習無關會被質疑
+
主要活動聚焦於學習,與學習無關會被質疑<br/>
親、師、生共學,歡迎參與
+
親、師、生共學,歡迎參與<br/>
透過反省與思考重構權力關係
+
透過反省與思考重構權力關係<br/>
</pre></td><td><pre>
+
</td><td>
科層制學校:
+
科層制學校:<br/>
龐大科層體制末端派出所
+
龐大科層體制末端派出所<br/>
跑課表、考試為主,加有限的生活實踐
+
跑課表、考試為主,加有限的生活實踐<br/>
僵固、成員無力感強、削弱動機
+
僵固、成員無力感強、削弱動機<br/>
paper work 極多,過度儀式化
+
paper work 極多,過度儀式化<br/>
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學校,排斥其他人參與
+
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學校,排斥其他人參與<br/>
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與支配關係
+
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與支配關係<br/>
</pre></td></tr>
+
</td></tr>
 
<tr><td>只有教育人員本於專業所生的保障</td><td>教師鐵飯碗</td></tr>
 
<tr><td>只有教育人員本於專業所生的保障</td><td>教師鐵飯碗</td></tr>
 
<tr><td>人事成本適中,足以養家,不足以遊山玩水</td><td>人事成本過高</td></tr>
 
<tr><td>人事成本適中,足以養家,不足以遊山玩水</td><td>人事成本過高</td></tr>
第 42 行: 第 42 行:
 
<tr><th colspan=2>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此點需要(學校/公社)與家庭共同努力</th></tr>
 
<tr><th colspan=2>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此點需要(學校/公社)與家庭共同努力</th></tr>
 
</table>
 
</table>
 
 
 
 
<sqltbl>
 
sql=select 實驗教育,體制學校 from 典範比較
 
tblhead=實驗教育;體制學校
 
</sqltbl>
 

2017年1月18日 (三) 20:45的修訂版本

實驗教育體制學校

學習公社:
學習網絡交點
生活、經濟、治理融合的有機體
彈性、成員的動機較好
主要活動聚焦於學習,與學習無關會被質疑
親、師、生共學,歡迎參與
透過反省與思考重構權力關係

科層制學校:
龐大科層體制末端派出所
跑課表、考試為主,加有限的生活實踐
僵固、成員無力感強、削弱動機
paper work 極多,過度儀式化
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學校,排斥其他人參與
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與支配關係

只有教育人員本於專業所生的保障教師鐵飯碗
人事成本適中,足以養家,不足以遊山玩水人事成本過高
專、兼的薪酬差距小很多專、兼的薪酬差距過大(剝削)
教育人員和百業交融,多樣性良好學科教師自成封閉的集團,不與百業交流
承認學生的差異、以個別指導為基礎課程對象預設為高度相同規格的學生
由聽課而選課而組課,最後課程與生活結合聽課、寫作業、月考
選修課多,而且開始的較早學科老師會什麼,學校開什麼
領域、主題課程多,大區塊排課學科割裂學生的完整學習,排課破碎
學期排課,會因應學習機會調整課程週課表,很難機動調整
跨校選修很自然學校間合作,困難重重(科層制限制)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適性學習強迫學生依國定課綱學習,跟不上也一樣要
基本能力的單元較少,但重要性較高學科專家濫權,將什麼都塞進課綱中
過程技能的訓練較多過程技能的訓練過少,時間用來應試訓練
務實致用、learning by doing趕完進度、大量考題練習
強調學會,單元少一點沒關係強調學過,沒有真的搞懂沒關係
讓每位學生都能自學習中受益只關心前 5% 的學生,其他人當陪讀沒關係
學習公社與家庭相互滲透,是社會重建的一環很難將正外部性由學校折射到家庭
總成本差不多,差別在「教育哲學」
普遍因家長溺愛子女,讓變得不習慣走正確而辛苦的路
普遍因為時代因素,學習以外會佔據同學注意力
都有社經不平等的因素在內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此點需要(學校/公社)與家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