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关隘
长城形制与体系
第 8 行: 第 8 行:
  
 
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後晉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因而實際修復長城的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見的大多數殘存。而到了二十世紀,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度參與了一次作戰,在長距投射的熱兵器的發展與後續蘇聯建置空軍和制導飛彈的出現後,萬里長城已經完全失去軍事功能了,現代中國的北防工作由偵查衛星和雷達網等取代之。
 
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後晉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因而實際修復長城的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見的大多數殘存。而到了二十世紀,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度參與了一次作戰,在長距投射的熱兵器的發展與後續蘇聯建置空軍和制導飛彈的出現後,萬里長城已經完全失去軍事功能了,現代中國的北防工作由偵查衛星和雷達網等取代之。
===长城形制与体系===
+
===長城形制與體系===
萬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統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份。
+
萬里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係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份。
  
 
====關隘====
 
====關隘====

2017年2月22日 (三) 14:31的修訂版本

簡介

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隔離牆/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 2009年4月,中國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報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明長城全長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公里,牆體平均高6至7公尺,寬4至5公尺。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和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

歷史簡介

中國北方自古便不安寧,萬里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記載:「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後晉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因而實際修復長城的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見的大多數殘存。而到了二十世紀,只有長城戰役勉強算得上再度參與了一次作戰,在長距投射的熱兵器的發展與後續蘇聯建置空軍和制導飛彈的出現後,萬里長城已經完全失去軍事功能了,現代中國的北防工作由偵查衛星和雷達網等取代之。

長城形制與體系

萬里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係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份。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著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甕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為“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鬥據點。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著名關城

  • 虎山長城: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 山海關:山海關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位於燕山東段與渤海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明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 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於明代,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 玉門關: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 蕭關:蕭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境內,中國古代西北著名關口,也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區段上的名關。與武關、大散關、函谷關並稱為關中四關,處於六盤山、米倉山、隴山交界地帶,絲綢之路南段重鎮。地理位置東望長安、西控涼州、北接河套,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為其中「西三鎮」(嘉峪關、蕭關、懷遠)指揮使駐地。自秦代以來,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先後巡視此地,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就是死於六盤山蕭關附近。蕭關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更是雙方相互爭奪的要塞。蕭關古城經明代擴建後有三重城牆,周圍大小堡寨上百座。在文革時期遭到巨大破壞,僅存部分城牆,2005年後附近盜墓活動猖獗,一直未得到有關部門重視。
  • 陽關
  • 雁門關:雁門關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門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 水關
  • 黃崖關
  • 八達嶺
  • 居庸關
  • 慕田峪長城
  • 金山嶺長城
  • 司馬台長城
  • 大境門
  • 寧夏古長城
  • 紫荊關
  • 古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