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柯智懷: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惡搞改作
=注釋
第 118 行: 第 118 行:
  
 
==將進酒==
 
==將進酒==
===注釋==
+
===注釋===
 
*樽:酒杯
 
*樽:酒杯
 
*且:注意一下
 
*且:注意一下

2017年10月3日 (二) 15:54的修訂版本

歷史背景

中國歷史階段

  • 一,共主:夏商周,諸侯共同承認一天子,向其進貢。
  • 二,大分裂:春秋戰國,標新立異,募集人才,改良制度;第一帝國:秦漢,天下大統
  • 三,第二次大分裂:三國,南北朝,標新立異,募集人才,改良制度;第二帝國:隋唐,天下大統;小分裂:五代十國,中土騷動。
  • 四,農牧帝國興起:遼宋金西夏、元、明、清,牧民習農,攻中原以取天下,與漢民輪治中土。
  • 五,現代化: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意識抬頭。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受資訊工具限制及思想不同,並考慮各種制度的利弊,官員的人事任免制度也有所不同。
    • 在夏商周時期,以刀刃將字刻於竹上,資訊幾乎不能向下傳播,只有有錢人才能讀書,官員以家教世襲。
    •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互相吞併,失去官場定位的知識份子成為教師,將知識傳至尋常百姓間,筆墨的發明更讓書寫的整體效益增高,有想法的百姓逐漸能夠向官場自薦而成為官員。
    • 在秦漢帝國時期的統一盛世,居民安定,鄉舉里選制度能夠穩定運行,從當地人中直接推舉當官人選。
      • 官員階級上使用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為百官之首,其中丞相又是三公的頭頭,可以命令同屬三公中的軍事領袖太尉和辦監察的御史大夫;九卿則是中央政府的另外九項核心官職。
    • 進入第二次大分裂後,鄉舉里選不再能在全部地區穩定進行,於是設九品中正官階作為戰亂時期的過渡制度,中正官會在各地尋找人才,推舉為官,逐漸從三公九卿過渡到三省六部制。
    • 第二帝國時期中原重新安定下來,量產紙張的技術終於派上用場,而且紙可拓、印的特性使資訊傳遞更加廣泛、成本更低、更輕便,科舉考試制度施行,向各地廣徵人才並透過考試自動篩選。這個制度相當完美,一用便用到清朝被取代為止。
      • 官員階級上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門下、尚書,負責寫聖旨、檢查聖旨、發布聖旨,六部則是吏部、 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人事、內政、典祀科舉、國防、法律、工程建設。與三公九卿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由丞相控制文武大權,各權分立管制,這樣的制度必須要能幹的人真的很多才能實行,而紙在其中作出了不小貢獻。同樣這被認為是一個相當好的制度,一用就用到清朝被取代為止。
    • 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除了以現代化眼光改良科舉為考試外,另外融入了民主、選舉制度,另有專制強制任命的情況在中華民國某些時期及軍閥門派和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
      • 兩政權中央政府分別為府院制及黨院制。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有令譽:年少就有美譽
  • 語其父鍾繇曰:語讀作ㄩˋ;叫(兩人的父親)鍾繇說
  • 敕見:敕讀作ㄔˋ,被皇上召見
  • 對曰、復問:對(對方)說、再去問

大意

鍾毓和鍾會年少就有美譽,大約十三歲。魏文帝曹丕聽說了就叫他們的父親鍾繇說能否叫這兩個孩子來,於是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他為什麼臉上有汗,鍾毓回答因為非常恐慌的關係就一直出汗,然後魏文帝又問鍾會為什麼不流汗,鍾會回答因為非常害怕的關係連汗都不敢出來。

惡搞改作

鍾毓與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

會面無難色,輕拂衣袖,對曰:

「鍾記吸汗衣,大秦舶來,先進科技神速吸汗,包君毛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七步成詩

注釋

  • 東阿王:阿讀作ㄜ
  • 漉菽以為汁:浸泡豆子(菽,ㄕㄨˊ,豆類總稱)作羹底

大意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能的話就重刑處置。曹植應聲就口頭作詩,其意如下:用豆莖來煮豆作羹,浸泡豆子作為羹底,豆莖在鍋下燃燒的同時豆子在鍋中哭泣,本就是同一個根所生的,何以如此急迫地煎熬。魏文帝聽了,便有慚愧之色。

惡搞改作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一啜,加宮中司庖矣。

陳元方答客問

註釋

  • 期:期許
  • 舍:捨去
  • 乃:才
  • 不:否的原字,與其同音
  • 相委:單方面拋棄
    • 相:可作單方面用、可作雙方面用(相信、相愛),此作單方面用
    • 委:棄之不理
  • 引:拉
  • 顧:理會

大意

陳元方七歲時他父親與朋友相約出遊,朋友遲到所以自己出去了,朋友到了後就在陳元方面前罵他父親,但被陳元方反過來訓斥無信。

惡搞改作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墜而折。

晉明帝數歲

註釋

  • 潸:哭泣
  • 涕:眼淚
  • 致:導致
  • 以:由於
  • 謂:告訴
  • 然:如此
  • 異:詫異
  • 重:重新再來
  • 乃:竟然。與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有異,見該篇註釋
  • 色:此解作面相(臉色),另可解作顏彩(顏色)、美貌(美色)、風景(景色)等
  • 邪:語尾助詞,表質疑
  • 夙:早年

大意

晉明帝只有幾歲時見其父元帝流淚,於是問為什麼哭,就把東渡的事情告訴他,再問太陽遠還是長安遠,此時明帝答太陽遠,因未見有人自太陽來,元帝便感到詫異、但在隔天宴會上卻答太陽近,元帝失色追問,答抬頭能見太陽,但看不見長安。

寓意

答太陽遠是因為要安慰其父,答近是要諷刺大臣。

惡搞改作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

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爸爸就像我的太陽一樣。」

床頭捉刀人

註釋

  • 以:以為。與晉明帝數歲「具以東渡意告之」有異,見該篇註釋
  • 形:外貌
  • 使:使者
  • 床:椅子
  • 既:剛剛
  • 令:命令
  • 然:然而
  • 乃:是

大意

魏王曹操要會見匈奴使者,覺得自己不好看,不能威嚇他國,使一家臣代理,而他另外拿刀站在帝座旁。會見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稱魏王非常好看,但在帝座旁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知道了以後追殺此使者。

惡搞改作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劫此使入宮。

將進酒

注釋

  • 樽:酒杯
  • 且:注意一下
  • 將:請
  • 鐘、鼓:編鐘和鼓,此指樂聲
  • 饌、玉:食物、玉,此形容食物珍貴
  • 鐘鼓饌玉:樂聲與珍貴的食物,形容此酒局的可貴

問題

  • 「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接「千金散盡還復來」?
    • 我們每個人都有才能,酒錢給他花下去,花掉千兩銀子也能再賺回來。
  • 「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要接「陳王昔時宴平樂」?
    • 引用過去曹植在平樂縣砸錢辦酒宴的例子,說明愛喝酒真的能在歷史上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