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柯智懷: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成語典故
鍾毓與鍾會
第 38 行: 第 38 行:
 
**一樣,即使打贏了淝水之戰也能統一,也會把改革制度和思想的時間拖慢,導致分裂仍將在不久的時間內發生。我的答案是不能。
 
**一樣,即使打贏了淝水之戰也能統一,也會把改革制度和思想的時間拖慢,導致分裂仍將在不久的時間內發生。我的答案是不能。
  
 +
==成語典故===
 +
===雞鳴狗盜===
 +
===狡兔三窟、虛位以待、高枕無憂===
 +
===紙上談兵===
 +
===毛遂自薦===
 +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
===奇貨可居===
 +
===一字千金===
 +
==智庫與兩岸==
 +
*現代的智庫從事哪些活動?
 +
*美國的對台政策對台灣的國家安全至為重要,台灣的政府又不容易直接和美國政府官員交往互動,那台灣要怎樣去影響美國的對台政策?
 +
*台灣在游說美國政府對台政策時,要以何種角度與立場來切入?
 +
*說明為什麼中國攻佔台灣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在2017.10.3出版的新書《中國入侵威脅》中,所指出的解放軍的入侵台灣計畫,請簡單描述一下。
 +
*近來美國許多智庫紛紛建議台灣不要強行推動全募兵制,為什麼?
 +
*今天中國正在舉行所謂的十九大,請說明十九大的完整名稱是什麼?
 +
*說明中國共產黨,黨員、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之間的關係與大約的人數
 +
*說明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目前每幾年開一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全體會議目前每幾年開一次?
 
==鍾毓與鍾會==
 
==鍾毓與鍾會==
 
===注釋===
 
===注釋===

2017年10月24日 (二) 18:06的修訂版本

歷史背景

中國歷史階段

  • 一,共主:夏商周,諸侯共同承認一天子,向其進貢。
  • 二,大分裂:春秋戰國,標新立異,募集人才,改良制度;第一帝國:秦漢,天下大統
  • 三,第二次大分裂:三國,南北朝,標新立異,募集人才,改良制度;第二帝國:隋唐,天下大統;小分裂:五代十國,中土騷動。
  • 四,農牧帝國興起:遼宋金西夏、元、明、清,牧民習農,攻中原以取天下,與漢民輪治中土。
  • 五,現代化: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意識抬頭。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受資訊工具限制及思想不同,並考慮各種制度的利弊,官員的人事任免制度也有所不同。
    • 在夏商周時期,以刀刃將字刻於竹上,資訊幾乎不能向下傳播,只有有錢人才能讀書,官員以家教世襲。
    •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互相吞併,失去官場定位的知識份子成為教師,將知識傳至尋常百姓間,筆墨的發明更讓書寫的整體效益增高,有想法的百姓逐漸能夠向官場自薦而成為官員。
    • 在秦漢帝國時期的統一盛世,居民安定,鄉舉里選制度能夠穩定運行,從當地人中直接推舉當官人選。
      • 官員階級上使用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為百官之首,其中丞相又是三公的頭頭,可以命令同屬三公中的軍事領袖太尉和辦監察的御史大夫;九卿則是中央政府的另外九項核心官職。
    • 進入第二次大分裂後,鄉舉里選不再能在全部地區穩定進行,於是設九品中正官階作為戰亂時期的過渡制度,中正官會在各地尋找人才,推舉為官,逐漸從三公九卿過渡到三省六部制。
    • 第二帝國時期中原重新安定下來,量產紙張的技術終於派上用場,而且紙可拓、印的特性使資訊傳遞更加廣泛、成本更低、更輕便,科舉考試制度施行,向各地廣徵人才並透過考試自動篩選。這個制度相當完美,一用便用到清朝被取代為止。
      • 官員階級上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門下、尚書,負責寫聖旨、檢查聖旨、發布聖旨,六部則是吏部、 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人事、內政、典祀科舉、國防、法律、工程建設。與三公九卿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由丞相控制文武大權,各權分立管制,這樣的制度必須要能幹的人真的很多才能實行,而紙在其中作出了不小貢獻。同樣這被認為是一個相當好的制度,一用就用到清朝被取代為止。
    • 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除了以現代化眼光改良科舉為考試外,另外融入了民主、選舉制度,另有專制強制任命的情況在中華民國某些時期及軍閥門派和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
      • 兩政權中央政府分別為府院制及黨院制。

北京話與河洛話

北京話與河洛話差異

  • 北京話無入聲
  • 河洛話無唇齒音
  • 北京話有四聲,河洛話七聲
  • 河洛話無翹舌音
  • 北京話在外族輪治的北方被許多胡音影響,在南方發展的河洛話相對保存較多原音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

  • 晉朝分裂後,胡人從漢人欺辱下起身反抗,出現了各種處理胡漢關係的想法和策略:
    1. 互砍:五胡十九國時,某些胡人會統合起來打漢人,引致漢人反擊,關係愈趨緊張。
    2. 漢化:北魏以其全面的漢化政策聞名,孝文帝在遷都後的三年間推動漢化運動,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並與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採漢制。漢化運動為南遷的鮮卑人提升文化素質,為北魏的政治與經濟帶來發展,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由尚武精神趨向奢侈及文弱。這令社會分裂成胡化和漢化兩個集團,最終撕裂了北魏,北方統一不再,漢化終告失敗。
    3. 胡化:北魏分裂後,漢化集團成為了西魏,胡化集團則成為了東魏,雙方在南北朝接近末期的階段持續對峙。東魏推行胡化政策,他們往南攻佔領土,對統治區的漢人進行胡化政策,可是胡化推行無力,趨於失敗,北齊取代東魏後,制度重回北魏初期,胡化運動終止了。
    4. 府兵制:北齊文宣帝時改革胡兵漢農的制度,令漢人也能夠上戰場殺敵立功。在南北朝接近末期的幾十年中北齊和西魏都逐步變更制度,令部分胡人習農、漢人習武來填補其中的不平衡,為府兵制的肇始。府兵制為隋文帝所頒布,其令所有漢人及胡人分別在平時及戰時均需務農及習武,每個人不管是屬於什麼族裔,都要耕田和上戰場,促成了胡漢之間的平等,府兵制成功了。隋帝國統一了中原,並日後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陸權帝國之一—唐帝國。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西晉司馬家沒有內鬨(八王之亂),天下仍能維持統一嗎?
    • 即使沒有八王之亂也能統一,也會把改革制度和思想的時間拖慢,拖慢的時間裡晉朝極有可能也會再發生內鬨。我的答案是不能穩定維持。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前秦符堅打贏了淝水之戰,他就能夠統一天下,建立長期穩固的王朝嗎?
    • 一樣,即使打贏了淝水之戰也能統一,也會把改革制度和思想的時間拖慢,導致分裂仍將在不久的時間內發生。我的答案是不能。

成語典故=

雞鳴狗盜

狡兔三窟、虛位以待、高枕無憂

紙上談兵

毛遂自薦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奇貨可居

一字千金

智庫與兩岸

  • 現代的智庫從事哪些活動?
  • 美國的對台政策對台灣的國家安全至為重要,台灣的政府又不容易直接和美國政府官員交往互動,那台灣要怎樣去影響美國的對台政策?
  • 台灣在游說美國政府對台政策時,要以何種角度與立場來切入?
  • 說明為什麼中國攻佔台灣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在2017.10.3出版的新書《中國入侵威脅》中,所指出的解放軍的入侵台灣計畫,請簡單描述一下。
  • 近來美國許多智庫紛紛建議台灣不要強行推動全募兵制,為什麼?
  • 今天中國正在舉行所謂的十九大,請說明十九大的完整名稱是什麼?
  • 說明中國共產黨,黨員、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之間的關係與大約的人數
  • 說明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目前每幾年開一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全體會議目前每幾年開一次?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有令譽:年少就有美譽
  • 語其父鍾繇曰:語讀作ㄩˋ;叫(兩人的父親)鍾繇說
  • 敕見:敕讀作ㄔˋ,被皇上召見
  • 對曰、復問:對(對方)說、再去問

大意

鍾毓和鍾會年少就有美譽,大約十三歲。魏文帝曹丕聽說了就叫他們的父親鍾繇說能否叫這兩個孩子來,於是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他為什麼臉上有汗,鍾毓回答因為非常恐慌的關係就一直出汗,然後魏文帝又問鍾會為什麼不流汗,鍾會回答因為非常害怕的關係連汗都不敢出來。

惡搞改作

鍾毓與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

會面無難色,輕拂衣袖,對曰:

「鍾記吸汗衣,大秦舶來,先進科技神速吸汗,包君毛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七步成詩

注釋

  • 東阿王:阿讀作ㄜ
  • 漉菽以為汁:浸泡豆子(菽,ㄕㄨˊ,豆類總稱)作羹底

大意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能的話就重刑處置。曹植應聲就口頭作詩,其意如下:用豆莖來煮豆作羹,浸泡豆子作為羹底,豆莖在鍋下燃燒的同時豆子在鍋中哭泣,本就是同一個根所生的,何以如此急迫地煎熬。魏文帝聽了,便有慚愧之色。

惡搞改作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一啜,加宮中司庖矣。

陳元方答客問

註釋

  • 期:期許
  • 舍:捨去
  • 乃:才
  • 不:否的原字,與其同音
  • 相委:單方面拋棄
    • 相:可作單方面用、可作雙方面用(相信、相愛),此作單方面用
    • 委:棄之不理
  • 引:拉
  • 顧:理會

大意

陳元方七歲時他父親與朋友相約出遊,朋友遲到所以自己出去了,朋友到了後就在陳元方面前罵他父親,但被陳元方反過來訓斥無信。

惡搞改作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墜而折。

晉明帝數歲

註釋

  • 潸:哭泣
  • 涕:眼淚
  • 致:導致
  • 以:由於
  • 謂:告訴
  • 然:如此
  • 異:詫異
  • 重:重新再來
  • 乃:竟然。與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有異,見該篇註釋
  • 色:此解作面相(臉色),另可解作顏彩(顏色)、美貌(美色)、風景(景色)等
  • 邪:語尾助詞,表質疑
  • 夙:早年

大意

晉明帝只有幾歲時見其父元帝流淚,於是問為什麼哭,就把東渡的事情告訴他,再問太陽遠還是長安遠,此時明帝答太陽遠,因未見有人自太陽來,元帝便感到詫異、但在隔天宴會上卻答太陽近,元帝失色追問,答抬頭能見太陽,但看不見長安。

寓意

答太陽遠是因為要安慰其父,答近是要諷刺大臣。

惡搞改作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

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爸爸就像我的太陽一樣。」

床頭捉刀人

註釋

  • 以:以為。與晉明帝數歲「具以東渡意告之」有異,見該篇註釋
  • 形:外貌
  • 使:使者
  • 床:椅子
  • 既:剛剛
  • 令:命令
  • 然:然而
  • 乃:是

大意

魏王曹操要會見匈奴使者,覺得自己不好看,不能威嚇他國,使一家臣代理,而他另外拿刀站在帝座旁。會見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稱魏王非常好看,但在帝座旁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知道了以後追殺此使者。

惡搞改作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劫此使入宮。

將進酒

注釋

  • 樽:酒杯
  • 且:注意一下
  • 將:請
  • 鐘、鼓:編鐘和鼓,此指樂聲
  • 饌、玉:食物、玉,此形容食物珍貴
  • 鐘鼓饌玉:樂聲與珍貴的食物,形容此酒局的可貴

問題

  • 「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接「千金散盡還復來」?
    • 我們每個人都有才能,酒錢給他花下去,花掉千兩銀子也能再賺回來。
  • 「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要接「陳王昔時宴平樂」?
    • 引用過去曹植在平樂縣砸錢辦酒宴的例子,說明愛喝酒真的能在歷史上留名。

感想

將進酒是一首有力的勸酒歌。講述了人生如何短暫逝去,如何享樂才值得,還為灑錢喝酒提供了合理的藉口。不過這個河洛話的版本雖然呈現了接近原音的吟唱,但是感情感覺沒有到位。(雖然如果要要求到這種程度,應該是要醉了的人聽另一個醉得比他更重的人唱才比較有感覺)

總之如果我是岑夫子或丹丘生大概會喝他個奔騰入胃不復還。就這樣。

馮諼客孟嘗君

註釋

  • 使人「屬」:讀音囑,為其本字
  • 客何「好」:喜好
  • 「以」君「賤」之也:以為;看不起
  • 「食」以「草具」:讀音飼,為其本字;粗糙的飲食
  • 有頃:一會兒
  • 鋏:劍柄
  • 比:動詞,使同等
  • 駕:駕車
  • 揭:舉
  • 過:拜訪
  • 客我:款待我
  • 彈:以指敲擊,使之振動
  • 惡:讀音同勿,嫌惡
  • 給:讀音同己,共給
  • 出記:宣示布告
  • 習:擅長
  • 責:讀音債,為其本字
  • 署:署名
  • 負:虧待
  • 謝:賠禮
  • 倦:疲倦
  • 憒於憂:拖垮身心般的憂鬱
  • 懧愚:懧讀音懦,為之本字;懦弱愚笨
  • 沉:埋首
  • 不羞:不介意
  • 約車:整理車馬
  • 以何市而反:買什麼東西回來
  • 寡有:欠缺
  • 驅而之薛:趕路到薛地
  • 矯命:詐稱命令
  • 下陳:後屋
  • 拊愛:拊讀音撫,為其本字;安撫疼愛
  • 賈:讀音古,求取
  • 疾:迅速
  • 休矣:停下吧
  • 朞年:朞讀音幾,數年
  • 就國:回國
  • 乘:讀音勝,車馬量詞
  • 虛上位:空出高層官職
  • 固辭:堅決辭謝
  • 太傅:輔佐大臣
  • 齎:讀音積,為之同意字,堆疊
  • 文車:有花紋的車
  • 駟:四馬拉的高級車
  • 服:佩戴
  • 寡人不祥:都是我害的
  • 被:覆蓋
  • 顧:看管
  • 纖介:纖維和甲蟲,形容細小

理解與思考

  • 第一段課文中,馮諼所有動作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麼?
    • 讓大家記得他。
  • 如果沒有第一段的鋪路,馮諼說他要去收債,孟嘗君就一定會讓他去收嗎?
    • 不一定,因為還沒有在孟嘗君心中留下足夠印象。
  • 第三段開頭,孟嘗君為什麼交代馮諼買:「視吾家所寡有者。」
    • 連自己也想不到要買什麼。大概。
  • 馮諼有哪些出色的地方?每一點都要引述馮諼所做過的事,來印證你的觀點。
    • 擅長吸引人注意:長鋏歸來乎!
    • 擅長自我宣傳:孟嘗君客我!
    • 勇氣過人:在客室中大喊、燒毀孟嘗君的債券
    • 有遠見:知道不賣劍、狡兔三窟、高枕無憂
  • 孟嘗君有什麼過人之處?也要舉出他的表現來印證你的觀點。
    • 大方不易怒:諾!
    • 不羞而謝:向馮諼賠禮
  • 為什麼馮諼都窮到吃不上飯了,還不去典賣他的劍來換食物?
    • 馮諼的劍是他的身分代表,代表他是文人士紳階級,賣了就失去象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