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智懷/境外/第一日: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 羽田空港国際線ターミナル駅 12:24
第 1 行: 第 1 行:
 
==第一日 <small>5/26</small>==
 
==第一日 <small>5/26</small>==
 
===#001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 羽田空港国際線ターミナル駅 <small>12:24</small>===
 
===#001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 羽田空港国際線ターミナル駅 <small>12:24</small>===
 +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是位於日本準國門,東京都羽田機場國際航廈地下的一座私營鐵路公司(私鐵)京濱急行電鐵(京急)簡易車站。
 +
 +
雖說是一座構造簡單的車站,但從許多小地方可以看出這座車站在路線上的定位。
 +
 +
首先,車站月台是兩座單側式月台,南下一側通往終點「國內線航廈站」,北上通往那些真的有住人的地方,例如蒲田,從那裏可以轉乘JR(公辦民營的日本國鐵)或其他京急路線,通往橫濱及東京市中心等地。
 +
 +
由於從國際線航廈前往國內線航廈的旅客屬於少數,南下一側的剪票口只有無人閘門,與地下月台同位於地下二樓,顯得較為簡陋;相對來看,通往市區的北上剪票口就設在地上,與國際線入境大廳同層,有派置警衛和說明人員,照明充足、連通道布置簡潔悅目,雖然不及成田機場特急聯絡列車剪票口的服務台和售票機陣仗,在此仍可看出作為重點機場聯絡車站的氣質。
 +
 +
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南下的月台和北上的月台沒有直接連通的途徑,這是說如果搭錯方向的話就必須先出站再進站-不過兩個剪票口相差四層樓、外觀也有極大的差距,除了真的不容易搭錯方向(而且要是真的搭錯也只差一站)以外,也凸顯剛剛提到的、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旅客偏向離開機場而非前往隔壁航廈的乘坐傾向;國際線航廈站的月台門設計也反映了國際線旅客多攜帶容易落下月台的大型旅行箱的傾向,這令其成為京急機場線全線唯一設有月台門的車站(就連國內線航廈站也沒有月台門)。
 +
 +
-照片-
 +
 +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第二月台(北上月台)。通往接下來七天旅程的大門。
 +
 +
筆記》注意到某些車次不會停靠本站,查詢資料後發現是特定車型與月台門不相容的緣故。
 +
===#002 大鳥居站 大鳥居駅 <small>時間不明</small>===
 +
大鳥居站是來到日本後第一個「普通的車站」,它就在這次住的飯店東橫Inn羽田機場館旁,距離機場僅有兩站;由於第一天來到這裡時沒有拍下照片,所以抵達時間不明。站名來自鄰近穴守稻荷神社的大鳥居...雖然有著一個叫做穴守稻荷的鄰站,不過穴守稻荷站比較鄰近神社的本殿。類似許多臺灣寺廟,日本的某些神社會有長短不一的廟口街,在廟口街的起點就會有寫著吉祥語或廟名,主祀神明等等的牌坊;對日本的神社而言這就相當於大鳥居,就是位在廟口街起點的鳥居,通往廟埕的其他出入口則會有普通尺寸的鳥居,穴守稻荷車站前面就有一個。
 +
 +
大鳥居站前後兩站穴守道荷和糀谷都是地上車站,但本站卻是地下車站,被寬廣、充滿工業氣息的環八大道和羽田機場大貨車通道十字路口所覆蓋,東西兩個出入口分別處於路口的斜兩角,如果要從地上走過去的話需要等待兩次漫長的紅綠燈才能相互連通。
 +
 +
車站所在的京急機場線本來是條地上路線,原本沒有接駁羽田機場旅客的任務,稱為穴守線的一般通勤鐵道路線,那時整條路線都是地上軌道,進入大鳥居站前會通過環八大道的平交道,出站後就繼續行駛於鋪設在民宅狹縫之間的地面軌道。
 +
 +
這個路段的所有地面軌道今天都還存在著,唯獨大鳥居站這邊被地下化了,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是羽田機場大貨車通道的開通。在大貨車通道開通前,大鳥居站前的那個十字路口只是一個T字路口,也就是說鐵道從今天的角度進入的話,只需要通過一次道路(環八大道),而非兩次。為了羽田機場的貨運通暢,環八大道平交道最終面臨拆除,大鳥居站也地下化成為現在的樣子。
 +
 +
雖然大鳥居站地下化了,不過最初地上時代的站房今天還在,那是現在的大鳥居站西口,是一棟外型方正的建築,樓上有廣大的營業空間(是後來加蓋在混凝土平房式站房上頭的),也就是商店進駐的地方。如名稱所說,它位於車站的西側,與東橫Inn在十字路口的反側,由於灰色的外貌非常不引人注目,我們也幾乎沒有給它注意,所以大鳥居站西口-「最開始的那個建築物」,不但一張照片也沒有拍下來,連進去也沒進去過,算是本次旅程的第一個遺憾。
 +
 +
另外就是靠近飯店一側的車站東口,它是一棟較小的方形建築,與西口有一定程度的反差,不過卻成為了七天下來對這個車站的基本印象...也是把它當作單純的「起點站」而忽略它擁有一個「普通日本市郊尺寸大小」站房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它的二樓也有營業空間,不過只能容納一座商店,並且不能從車站本身的營運區域進入,而是擁有一個獨立的門口。
 +
 +
-照片-
 +
 +
大鳥居站。每天早晨出發的起點站。發現西口方向的人比較多這件事的時間太晚了。
 +
 +
筆記》第三天早上出發時想問車掌當班列車有沒有經過品川(日本鐵路具有複雜的互駛系統,先問為妙),忽然忘記了品川的漢字讀音而只能打開地圖給他看。
 +
 +
===#003 羽田黑貓宅急便物流中心 羽田クロノゲート <small>13:12</small>===
 +
雖然主要目標和鐵路有關,不過看看周圍市街和建築物的樣貌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不管怎麼說,我們在日本的第一天就有了一個不小的發現。
 +
 +
第一天的下午沒有特別安排行程,就在大鳥居站附近繞繞,同時也尋找晚上可以吃飯的地方,於是在飯店放下行李後,便沿著環八大道往大鳥居車站的反方向(穴守稻荷神社那邊)走。
 +
 +
當時沿著環八大道沒有看到什麼引人注目的東西,走了十分鐘後看見了這座被稱為羽田CHRONOGATE的巨大建築物。
 +
 +
CHRONOGATE,諧音KURONO CAT(黑貓),是黑貓宅急便-大和運輸的子公司,在羽田區域的物流中心,如果繼續往下走的話就會來到海老取川邊,再過去就是羽田機場了。
 +
 +
蓋在原本京急穴守線末端調車場上的這座物流中心具有優良的位置和廣大的可用土地,包含作為主建築,沒有取名的終端大樓,還有被草坪覆蓋、設有各種外部設施的門戶區域「和之里」,以大和運輸的「和」(日文漢字與「輪」同音)作為設計意象,外部設施的建築樣貌、草坪上的假山、就連總合服務台和終端大樓的連結走廊都是圓形的,有總合服務台、接待所、商務資訊中心、輕食館和作為論壇或體育場的展演空間。
 +
 +
總合服務台為進入終端大樓的主要途徑,開放一般民眾直接進入和拍照,以電扶梯與通往終端大樓的環狀走廊連通,那裏未經允許則不能拍照,不過接受集體參觀申請,也有特定日子一般民眾可以進入終端大樓參與導覽;環狀走廊分為上班和下班兩個方向,是相當特別的設計。
 +
 +
終端大樓五層樓高,量體巨大,覆蓋面積是和之里的整整三倍,實際近看的話除了可以感受到設計感之外,也可以感受到十足的整體氣勢。
 +
 +
-照片-
 +
 +
從和之里的左下側看見的終端大樓。左邊螺旋通道是給大貨車走的。
 +
 +
筆記》雖然在物流中心的對面看見了一家Suki家,不過決定走回飯店的另一個方向走去找吃的東西。最後還是吃了很接近的松屋(與吉野家、Suki家同屬「牛丼御三家」)就是了。

2018年4月19日 (四) 19:51的修訂版本

第一日 5/26

#001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 羽田空港国際線ターミナル駅 12:24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是位於日本準國門,東京都羽田機場國際航廈地下的一座私營鐵路公司(私鐵)京濱急行電鐵(京急)簡易車站。

雖說是一座構造簡單的車站,但從許多小地方可以看出這座車站在路線上的定位。

首先,車站月台是兩座單側式月台,南下一側通往終點「國內線航廈站」,北上通往那些真的有住人的地方,例如蒲田,從那裏可以轉乘JR(公辦民營的日本國鐵)或其他京急路線,通往橫濱及東京市中心等地。

由於從國際線航廈前往國內線航廈的旅客屬於少數,南下一側的剪票口只有無人閘門,與地下月台同位於地下二樓,顯得較為簡陋;相對來看,通往市區的北上剪票口就設在地上,與國際線入境大廳同層,有派置警衛和說明人員,照明充足、連通道布置簡潔悅目,雖然不及成田機場特急聯絡列車剪票口的服務台和售票機陣仗,在此仍可看出作為重點機場聯絡車站的氣質。

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南下的月台和北上的月台沒有直接連通的途徑,這是說如果搭錯方向的話就必須先出站再進站-不過兩個剪票口相差四層樓、外觀也有極大的差距,除了真的不容易搭錯方向(而且要是真的搭錯也只差一站)以外,也凸顯剛剛提到的、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旅客偏向離開機場而非前往隔壁航廈的乘坐傾向;國際線航廈站的月台門設計也反映了國際線旅客多攜帶容易落下月台的大型旅行箱的傾向,這令其成為京急機場線全線唯一設有月台門的車站(就連國內線航廈站也沒有月台門)。

-照片-

羽田機場國際線航廈站第二月台(北上月台)。通往接下來七天旅程的大門。

筆記》注意到某些車次不會停靠本站,查詢資料後發現是特定車型與月台門不相容的緣故。

#002 大鳥居站 大鳥居駅 時間不明

大鳥居站是來到日本後第一個「普通的車站」,它就在這次住的飯店東橫Inn羽田機場館旁,距離機場僅有兩站;由於第一天來到這裡時沒有拍下照片,所以抵達時間不明。站名來自鄰近穴守稻荷神社的大鳥居...雖然有著一個叫做穴守稻荷的鄰站,不過穴守稻荷站比較鄰近神社的本殿。類似許多臺灣寺廟,日本的某些神社會有長短不一的廟口街,在廟口街的起點就會有寫著吉祥語或廟名,主祀神明等等的牌坊;對日本的神社而言這就相當於大鳥居,就是位在廟口街起點的鳥居,通往廟埕的其他出入口則會有普通尺寸的鳥居,穴守稻荷車站前面就有一個。

大鳥居站前後兩站穴守道荷和糀谷都是地上車站,但本站卻是地下車站,被寬廣、充滿工業氣息的環八大道和羽田機場大貨車通道十字路口所覆蓋,東西兩個出入口分別處於路口的斜兩角,如果要從地上走過去的話需要等待兩次漫長的紅綠燈才能相互連通。

車站所在的京急機場線本來是條地上路線,原本沒有接駁羽田機場旅客的任務,稱為穴守線的一般通勤鐵道路線,那時整條路線都是地上軌道,進入大鳥居站前會通過環八大道的平交道,出站後就繼續行駛於鋪設在民宅狹縫之間的地面軌道。

這個路段的所有地面軌道今天都還存在著,唯獨大鳥居站這邊被地下化了,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是羽田機場大貨車通道的開通。在大貨車通道開通前,大鳥居站前的那個十字路口只是一個T字路口,也就是說鐵道從今天的角度進入的話,只需要通過一次道路(環八大道),而非兩次。為了羽田機場的貨運通暢,環八大道平交道最終面臨拆除,大鳥居站也地下化成為現在的樣子。

雖然大鳥居站地下化了,不過最初地上時代的站房今天還在,那是現在的大鳥居站西口,是一棟外型方正的建築,樓上有廣大的營業空間(是後來加蓋在混凝土平房式站房上頭的),也就是商店進駐的地方。如名稱所說,它位於車站的西側,與東橫Inn在十字路口的反側,由於灰色的外貌非常不引人注目,我們也幾乎沒有給它注意,所以大鳥居站西口-「最開始的那個建築物」,不但一張照片也沒有拍下來,連進去也沒進去過,算是本次旅程的第一個遺憾。

另外就是靠近飯店一側的車站東口,它是一棟較小的方形建築,與西口有一定程度的反差,不過卻成為了七天下來對這個車站的基本印象...也是把它當作單純的「起點站」而忽略它擁有一個「普通日本市郊尺寸大小」站房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它的二樓也有營業空間,不過只能容納一座商店,並且不能從車站本身的營運區域進入,而是擁有一個獨立的門口。

-照片-

大鳥居站。每天早晨出發的起點站。發現西口方向的人比較多這件事的時間太晚了。

筆記》第三天早上出發時想問車掌當班列車有沒有經過品川(日本鐵路具有複雜的互駛系統,先問為妙),忽然忘記了品川的漢字讀音而只能打開地圖給他看。

#003 羽田黑貓宅急便物流中心 羽田クロノゲート 13:12

雖然主要目標和鐵路有關,不過看看周圍市街和建築物的樣貌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不管怎麼說,我們在日本的第一天就有了一個不小的發現。

第一天的下午沒有特別安排行程,就在大鳥居站附近繞繞,同時也尋找晚上可以吃飯的地方,於是在飯店放下行李後,便沿著環八大道往大鳥居車站的反方向(穴守稻荷神社那邊)走。

當時沿著環八大道沒有看到什麼引人注目的東西,走了十分鐘後看見了這座被稱為羽田CHRONOGATE的巨大建築物。

CHRONOGATE,諧音KURONO CAT(黑貓),是黑貓宅急便-大和運輸的子公司,在羽田區域的物流中心,如果繼續往下走的話就會來到海老取川邊,再過去就是羽田機場了。

蓋在原本京急穴守線末端調車場上的這座物流中心具有優良的位置和廣大的可用土地,包含作為主建築,沒有取名的終端大樓,還有被草坪覆蓋、設有各種外部設施的門戶區域「和之里」,以大和運輸的「和」(日文漢字與「輪」同音)作為設計意象,外部設施的建築樣貌、草坪上的假山、就連總合服務台和終端大樓的連結走廊都是圓形的,有總合服務台、接待所、商務資訊中心、輕食館和作為論壇或體育場的展演空間。

總合服務台為進入終端大樓的主要途徑,開放一般民眾直接進入和拍照,以電扶梯與通往終端大樓的環狀走廊連通,那裏未經允許則不能拍照,不過接受集體參觀申請,也有特定日子一般民眾可以進入終端大樓參與導覽;環狀走廊分為上班和下班兩個方向,是相當特別的設計。

終端大樓五層樓高,量體巨大,覆蓋面積是和之里的整整三倍,實際近看的話除了可以感受到設計感之外,也可以感受到十足的整體氣勢。

-照片-

從和之里的左下側看見的終端大樓。左邊螺旋通道是給大貨車走的。

筆記》雖然在物流中心的對面看見了一家Suki家,不過決定走回飯店的另一個方向走去找吃的東西。最後還是吃了很接近的松屋(與吉野家、Suki家同屬「牛丼御三家」)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