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與料理: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東、西主食起源) |
(→第一章 穀物料裡 (BC20000~BC300年)) |
||
第 11 行: | 第 11 行: | ||
*#中美:玉米餃(直向傳播,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 | *#中美:玉米餃(直向傳播,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 | ||
*#南美:木薯(直向傳播,南美中部至中美) | *#南美:木薯(直向傳播,南美中部至中美) | ||
+ | ===西元一千年前全球料理分布情勢=== | ||
+ | ====中原==== | ||
+ | *主食:黍(小圓穀類,比粟大)、粟(俗稱小米) | ||
+ | *採收後得先將穀物曬乾,用重杵搗至外殼裂開,再將粟米倒入籃子,置於室外,讓風吹走較輕的殼,留下可食的種子。 | ||
+ | =====民間料理===== | ||
+ | *將加入水和穀物的三腳鍋放在小火上,緩慢蒸熟粟米(節省燃料) | ||
+ | *配菜:鹽、糖漬的醃菜(竹筍、結球甘藍等) |
2018年10月20日 (六) 22:33的修訂版本
第一章 穀物料裡 (BC20000~BC300年)
- 透過篩選和培育適當的草類,人類逐漸馴化出第一批作物,並衍伸出數種提高食物保存、口感和營養價值的手法(研磨、曬乾等)
- 世界上曾有數百種主食,但最終只剩下十多種以根莖、穀類為主的飲食文化。其中穀物又是唯一能支撐大型城市發展的農產品。
東、西主食起源
- 歐亞非(橫向傳播,集中於北緯四十度與赤道之間)
- 中亞兩河流域:大麥與小麥麵包、啤酒(釀造與發酵,範圍遍佈南歐、地中海沿岸、印度)
- 中國黃河流域:稻米(中原地區、印度)
- 臺灣、菲律賓:芋頭泥、亞洲山藥、香蕉(熱帶植物,南島民族的主食)
- 北非:稻米、小米、高梁穀粒、山藥泥(遍布北非同緯度地區)
- 美洲(直向傳播)
- 中美:玉米餃(直向傳播,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
- 南美:木薯(直向傳播,南美中部至中美)
西元一千年前全球料理分布情勢
中原
- 主食:黍(小圓穀類,比粟大)、粟(俗稱小米)
- 採收後得先將穀物曬乾,用重杵搗至外殼裂開,再將粟米倒入籃子,置於室外,讓風吹走較輕的殼,留下可食的種子。
民間料理
- 將加入水和穀物的三腳鍋放在小火上,緩慢蒸熟粟米(節省燃料)
- 配菜:鹽、糖漬的醃菜(竹筍、結球甘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