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出土之祅教徒雕像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8月15日 (六) 23:17由溫書桓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阿姆河出土之祅教徒雕像
  • 發現地: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奧克蘇斯河附近出土
  • 製造年代:公元前500~400
  • 材料:黃金
  • 規格:



波斯(Persia)帝國為2500年前的超級強權,此對金人雕像出土於遠東邊界的奧克蘇斯河岸。雕像人物服裝精緻,間上披掛刺繡外袍,為祅教(Zoroastranism)祭司或教徒。祅教徒視火為聖物,是以雕像人物手握成束之燃火用枝條(barsom)。他們覆蓋嘴部,係避免呼吸汙染神聖火焰。

波斯帝國由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建立,橫擴張為世界第一大帝國。祅教為官方宗教,然其他宗教信奉者只要遵守各項規定,波斯皆予以包容。尊重多重信仰文化的統治方是為帝國逾兩百年的勝是奠下基礎,故此一時期間或成為波斯治世(Pax Persica)。

歷史說明

  • 公元前500年地圖.png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

主條目: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 ‎)

伊斯蘭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白頭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論,有學者認為它對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區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響。 此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聲稱受到神的啟示,破斥當時的多神教,宣說拜火教,但受到當時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瑣羅亞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傳播,77歲時他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中被殺身亡。另有說法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教義:阿胡拉·馬自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阿里曼則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自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自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種植是善行,所以種地人又叫雅利亞人。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根據後來瑣羅亞斯德教的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的波斯 ​​人太勇於作戰,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