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人烏爾王族局戲
出自六年制學程
烏爾王族局戲,又名二十格戲,是蘇美文明的圖版遊戲。
局戲
局戲是一種擲賽遊戲,也就是用骰子、陀螺、長斫(讀音ㄓㄨㄛˊ)、貝殼等擲具隨機決定棋子沿棋盤路徑的前進步數或後退步數,最早的局戲是西元前三千一百年的古埃及三十格戲,塞尼特(Senet),在古埃及語是「過關斬將」的意思。
埃及也有所謂的「盤蛇圖」(Mehen),「捲曲的蛇」,亞述帝國統治時期,埃及的版圖遊戲經由亞述的殖民傳到了阿拉伯地區,之後又傳到了歐洲,變成「賽鵝圖」。
中國的擲賽遊戲則自成一格,傳統遊戲「陞官圖」在唐代發明,用意是透過升官意象刺激孩子努力向上。民國初期,科舉廢止,舊式的陞官圖玩家族群減少,於是明代成形的「葫蘆問」便開始流行,葫蘆問自明鄭時期亦傳入臺灣,並以此作賭博工具。
西方的局戲
局戲的起源
從賽鵝圖到大富翁
意識形態與版圖遊戲
東方的局戲
陞官圖
科舉制度
葫蘆問
局戲與臺灣賭博文化
烏爾王族局戲
烏爾王族局戲最早的棋版發現於西元前兩千六百年的烏爾王族古墓,烏爾城廟塔的附近,約在北緯30.922659,東經46.126259的地方。
烏爾王族局戲的詳細規則並不明,推測與古埃及的塞尼特相似。一套烏爾王族局戲包含一個二十格的方格棋盤,格子上會有數種標示事件或象徵的記號;每方會有七枚棋子:暴風鳥、渡烏、雞、鷹、家燕、鴿和麻雀,有些只有 暴風鳥、渡烏、雞、鷹和家燕五種旗子,以顏色區分敵我;擲具則為數根長斫。
棋盤的初始佈置為雙方棋子置於其中一邊縱行,交錯排列,每回合擲一次長斫,然後移動一枚己棋,以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前進。所謂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就是指如同牛在耕地一樣,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來回重複,或反之, 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
當棋子抵達對向縱行的起始格時,將那一個棋子移除棋盤。最先把所有己棋都移除棋盤的,就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