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王朝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
展品說明
- 名稱:阿拔斯王朝(750-1258)達拉基拉法後宮壁畫殘片
- 英文名稱:Harem wall-painting fragments
- 發現位置:伊拉克的薩邁拉城
- 經緯度:34.166440, 43.905668
- 規格:高14.4公分,長10.2公分,寬3公分∕高11公分,長10.5公分,寬2.7公分。
- 製造年代:大約西元800~900年
展品故事
殘片上的圖案相當簡單,在赭黃色的背景描出黑色的輪廓,用了幾道粗略的線條抓住神韻,圖畫裡金色斑點暗示著它們早年的榮景。這些殘片就像從拼圖裡隨機取出的幾塊拼片,我們很難據此推測原本更大的畫面,因為這些圖案並不全是人像,有些殘片的圖樣是動物,有些是衣物和軀體的片段。然而,在這裡所捕捉到的面孔,顯然具有某種明確的性格----她們的眼神憂鬱得如此的明顯,從與世隔絕的遙遠世界裡,往外的盯著我們瞧。
這些小灰泥碎片是考古學家從達拉希拉法(Dar al-Khilafa)宮殿的廢墟裡挖出來的,達拉希拉法宮殿是哈里發在撒馬拉的主要居所,也是這座為了成為首都而建造的新城,宗教典禮與活動的中心。從名子看來,就可以知道這座城市絕對是享樂至上,宮廷給這座城市的名稱,從「Surra Man Ra'a」簡話而來,以阿拉伯語來說,就是「快活之城」。
然而嬉鬧作樂的表象之下,其實潛藏著不祥的暗流----西元八三六年之所以決定把首都從巴格達遷往撒馬拉,是為了化解哈里發的武裝禁衛軍與巴格達當地居民之間的緊張態勢----那樣的緊張關係在當時已經引發了一連串的暴亂。建造撒馬拉城的目的,一方面是作為宮廷的避風港,一方面也讓哈里發的軍隊有個安全的基地。
撒馬拉新城規模宏偉,比任何時代的宮殿都要壯觀,而且造價非凡;光是現在已經確認的宮殿,數量就超過六千座。也許從當代的描述,我們能對這些宮殿的壯觀程度有個大略的印象,建造這些宮殿的哈里發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可能是阿拔斯王朝最了不起的建造者:他用了許多許多描金鑲銀的巨幅繪畫裝飾宮殿,還有一個超大的水盆,內外貼滿了銀箔,在上面豎起一顆金樹,樹上有鳥兒鳴叫……他還有一把巨大的黃金寶座,上面會有兩頭大獅子,所有通往王座的臺階都畫滿了獅子、老鷹和其他圖案,宮牆內外則貼滿了馬賽克與鍍金的大理石。這根本就是別有用心的建造狂,企圖讓這座首善之都的宮殿與兵營,看得訪客目眩神迷,成為令人難忘的大伊斯蘭地國中心。
後宮的居所,就隱身在哈里發的宮殿裡,有如迷宮的小房間密密麻麻,房間裡裝飾著展現歡愉與享樂景象的壁畫,我們的壁畫殘片就是在這裡找到的。殘片上可以看到這些奴僕的臉孔,這些女孩以及可能是男孩的臉孔,都是哈里發用來享受聲色之娛的。住在這些房間裡的女性都是奴隸,卻能享有相當大的特權。
歷史背景
阿拔斯王朝-王朝簡介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語: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於750年取代伍麥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國(新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學術文化
阿拔斯王朝是伊斯蘭學術文化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全盛時期。哈里發奉行正統派(遜尼派)教義為國教,全面推行伊斯蘭教法,大批歐萊瑪(宗教學者)被吸收參政,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哈里發採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措施,大力傳播和強化伊斯蘭教,吸引各地順民大量歸信了伊斯蘭教,完成了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培養了大批官吏、學者和教職人員。阿拉伯語逐步在帝國境內推廣,它不僅為宗教語言,而且成為學術研究、著書立說、社會交際的通用語言。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學、聖訓學、教法學、凱拉姆學、誦經學完整體系已經建立。遜尼派和什葉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別發展為宗教派別,各自確立了教義學說體系。遜尼派的四部《古蘭經》注、六部聖訓集編纂成書,四大教法學派學說形成。什葉派的四大聖訓經輯錄成冊,教法學說和伊瑪目教義日趨完善。穆爾太齊賴派由於馬蒙的推崇得到很大發展,其學說曾一度占統治地位。蘇菲派的學理得到廣泛傳播,后被安薩里引入正統派教義,成為正統信仰的組成部分。艾什爾里派的學說,經塞爾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的思想。教派分化加劇,學派林立,教義論爭同教派間的政治鬥爭交織進行。哈里發大力倡導和贊助學術文化的發展。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圖書館、天文台、各類學校和醫院,以巴格達「智慧館」為學術中心,開展了大規模的翻譯運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學者輩出,巨著珠聯,豐富多采,在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伊斯蘭學術文化傳入歐洲,對近代科學文化的興起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后通過他們輾轉傳入西歐。
阿拔斯王朝-王朝衰退
9世紀後半期起,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逐漸衰落時期,突厥奴隸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或殺害哈里發。836年迫使哈里發遷都薩馬拉達56年之久。各地封建主或總督擁兵割據,獨佔一方,脫離中央而獨立。波斯、中亞、西亞先後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北非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艾格萊卜王朝;敘利亞等地建立了哈姆丹王朝和贊吉王朝;埃及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中北非及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及西班牙的后伍麥葉王朝同阿拔斯王朝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王朝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使民族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教派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有穆蓋奈爾起義、巴貝克起義、贊吉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給王朝統治以沉重打擊。10世紀中葉,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域只剩巴格達及其周圍的一小塊地區。945年,布韋希人入主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最高統帥」稱號,剝奪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存宗教領袖地位。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率軍佔領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素丹」稱號,發號施令,哈里發由其完全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里發,阿拔斯王朝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