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與料理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8年10月20日 (六) 22:39由丁禾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一章 穀物料裡 (BC20000~BC300年)

  1. 透過篩選和培育適當的草類,人類逐漸馴化出第一批作物,並衍伸出數種提高食物保存、口感和營養價值的手法(研磨、曬乾等)
  2. 世界上曾有數百種主食,但最終只剩下十多種以根莖、穀類為主的飲食文化。其中穀物又是唯一能支撐大型城市發展的農產品。

東、西主食起源

  • 歐亞非(橫向傳播,集中於北緯四十度與赤道之間)
    1. 中亞兩河流域:大麥與小麥麵包、啤酒(釀造與發酵,範圍遍佈南歐、地中海沿岸、印度)
    2. 中國黃河流域:稻米(中原地區、印度)
    3. 臺灣、菲律賓:芋頭泥、亞洲山藥、香蕉(熱帶植物,南島民族的主食)
    4. 北非:稻米、小米、高梁穀粒、山藥泥(遍布北非同緯度地區)
  • 美洲(直向傳播)
    1. 中美:玉米餃(直向傳播,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
    2. 南美:木薯(直向傳播,南美中部至中美)

西元一千年前全球料理分布情勢

黃河流域(現今中國北方)

  1. 主食:黍(小圓穀類,比粟大)、粟(俗稱小米)
  2. 採收後得先將穀物曬乾,用重杵搗至外殼裂開,再將粟米倒入籃子,置於室外,讓風吹走較輕的殼,留下可食的種子。
  3. 在等待粟米收成的空檔,農民也會種植小麥充飢(麥類約於BC2500年前從中亞傳進中國)。因纖維較硬,口感較韌,小麥較不受當地民族青睞。
民間料理
  • 將加入水和穀物的三腳鍋放在小火上,緩慢蒸熟粟米(節省燃料)
  • 配菜:鹽、糖漬的醃菜(竹筍、結球甘藍等,醃製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