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良渚文化玉琮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3月2日 (一) 14:37由柯智懷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十八節簡化獸紋玉琮

中國良渚文化玉琮,是一件十八節的簡化獸紋玉琮。

琮(讀音ㄘㄨㄥˊ),是古代用於祭祀的玉器,呈方筒狀。最早的玉琮發掘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約是距今五千一百年前的文物。

在各種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璧是一種環狀的玉器,象徵天圓地方中的天圓;圭上尖下方,象徵中國東方高大尖聳的高山;璋形如半個圭,象徵中國西南方相對較矮的山麓;琥是一種老虎形狀的玉器,象徵西北方山林居住的虎;璜呈半璧形,象徵北方高低形勢變化較大的山峰。

而琮乃是呈方筒狀,內通常有圓孔或方孔,象徵天圓地方中的地方,圓孔用以盛水或盛酒以祭地。

琮的外型與筆筒相似,外型方筒內有圓洞,一直到清乾隆年代還沒有人知道用途,乾隆翻查史書找尋相似的物品,自行考證誤認為是古人搬運重物用的配重品 ,而且還自行取名為「槓頭」並加裝銅製內壁作為筆筒和宮廷插花用的花瓶,直到乾隆去世九十多年後才考證出是禮器琮。

良渚文化玉琮

十八節簡化獸紋玉琮發掘於一個良渚文化遺址,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在石山下、秧田門、何仙坊、廟底下、筍山村、何口塘、小山橋、邱家塢及徐家灣街道(中國一種行政區單位,相當於里)間,目前由中國文化部定為良渚國家考古地質公園,其中設有良渚博物院,經緯度為北緯30.380507度、東經120.030559度。

十八節簡化獸紋玉琮高四十九點五公分,上寬六點四公分,下寬五點六公分,高於二十公分,高琮多半都是上大下小呈立柱狀。該玉琮約在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時代製作,是世界最高的玉琮之一,該玉琮深碧泛赭斑而近黑,共十九節每節四個面紋的裝飾相同,重複層疊,皆以四個邊角為中心;面紋全同,是由兩長一短、寬條之間兩個小圓圈構成一個單元的面紋,二長為頭額,一短為鼻紋,故稱「簡化」獸紋玉琮。

製作此等物品費時甚久,需熟練技巧,說明製作琮的社會擁有支持工匠的資源。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遺址。該文化遺址於西元一九六三年被發現,於西元一九五九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 ,是為良渚文化。

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的考古地點也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亦有許多的文化交流。

良渚文化存續之時間約為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兩百年前,即西元前三千三百至兩千兩百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該文化玉禮器數量甚多,陶器出土較少,但亦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但其他的學者推測,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西元兩千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杭州市政府與浙江省文物局在良渚遺址管委會聯合召開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重大消息。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約兩百九十餘萬平方米,面積和北京頤和園相當,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