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伸/急救相關知識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4月11日 (五) 10:28由郭建伸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山的地形】

【外傷傷患評估】

【休克】

【頭頸部傷】

【燒盪傷】

【切割傷處理】

【止血法】

【骨折】

【高溫傷害】

【低溫傷害】

【雷擊】

【高山症】

  • 高山症,是因為缺氧(正常組織功能缺氧)造成。登山時,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力逐漸的降低,吸入的氧氣也隨著降低。高山症,就是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裡,所產生的病狀,當上升的速度,超過身體適應的能力時,高山症就會發生。它包括了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各種在低壓缺氧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病變。當登高適應時間短暫、登山行程緊湊或者身體適應不良者,多會成為高山症的患者。若未加以治療,嚴重時可能造成死亡
  • 簡單地說,當海拔超過1200公尺時,人體的換氣量增加,有氧運動的效能降低。海拔低於3050公尺處很少有人患上高山症,低於2438公尺處則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了保險起見,可將2438至3050公尺視為高海拔,3050至5486公尺處視為十分高海拔,超過5486公尺則視為極高海拔
  • 登山者的缺氧程度取決於大氣壓力。5486公尺處的壓力約是海平面的一半,也就是說吸進氧氣的壓力只剩一半。同樣吸一口氣,其中所含的氧氣只剩了50%。例如,若人們快速上升至聖母峰(8848公尺)的高度,將在幾分鐘內即喪失意識,然後很快就會死亡。然而,如登山者經過數週的適應後,則有人可在不攜帶氧氣的狀況下,登上聖母峰。可見上升的速度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適應,對於高山症的發生及嚴重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高山症與缺氧不同,通常一到高山缺氧立即發生,但高山症的發生與缺氧的發生,時間上常有一段落差,是同時發生。如在幾小時內即快速上升至七、八千公尺,嚴重高山症可在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就產生,如到達3000公尺,高山症狀則通常會在6-48小時內出現,初上高山時,停留的時間越長,症狀越嚴重,但如是輕或中度症狀,則可在逐漸適應後,症狀漸改善,而嚴重高山症則會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立即下山

高山適應

  • 高山適應是適應大氣壓力逐漸變小的過程,適應速度因每個人的生理狀況而不同,但若能在2438至3050公尺處停留二至三天,之後堅守每天睡覺時上升高度不超過300公尺的原則,大部分的人都能適應,而不至於生病。舉例而言,如果前一晚睡覺時的高度為4267公尺,隔天可攀登至高於4567公尺處,但晚上睡覺必須回到不超過4567公尺處
  • 高山適應的第一個階段,亦即最重要的調整方式,就是增加換氣量。深呼吸可以增加血中溶氧量,供給體內組織較多的氧氣。因此喘氣沒有關係,第二階段,心跳加快。肺循環血管收縮,肺動脈血壓升高,藉以補償體外逐漸下降的壓力。腦部的血管則會舒張。五至七天以後,心跳將恢復正常,但仍維持血液循環的變化。第三階段是刺激骨髓製造更多的紅血球,增加血液的攜氧量。最後一個階段則發生在我們的細胞,微血管密度增加、肌肉細胞縮小,線粒體增加。這些改變讓取得氧氣變得更快更容易。失去高山適應的速度與取得的速度相同

急性高山症

  • 急性高山症,通常發生於上升數小時至數天內(多數發生在24小時內)。一般而言,上升的速度越快、上升的高度越高(尤其是睡眠時的高度)、上升時體力消耗的越多,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越差,高山症就越容易發生且越嚴重。
  • 所有不同形式的高山症都是由高度適應不良所造成,通常在團隊未依照適應力最差的隊友調整行進速度時發生。最常見也最輕微的高山症在快速上升到2438公尺或更高的六個小時以後即會產生。頭痛是第一個徵兆

高山症的類型

  • 高山症: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裡,所產生的病狀,它包括了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病變
  • 急性高山症:只要傷患有登高,且符合診斷指數準則可診斷為急性高山症。如有頭痛症狀,加上頭暈、失眠、噁心或嘔吐、及虛弱等任何一個症狀,或有頭痛、頭暈、失眠、噁心或嘔吐、及虛弱等三個以上症狀
  • 高山肺水腫:可能因缺氧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造成水分滲透到肺血管外的肺泡或肺泡壁中,形成一種非心因性的肺水腫
  • 高山腦水腫:最嚴重的一種急性高山症,逐漸產生腦病變的徵兆,與腦血流量及顱內壓增加有關
  • 高山疾病:在高山環境所發生的高山症及非高山症病況

海拔高度區分

  • 高海拔(1500公尺~3500公尺):有這樣的高度下,因大氣壓力降低及吸入的氧氣較低,而開始產生生理上影響,包括運動的表現變差,及休息時換氣增加而產生PaCO2降低。此時動脈氧氣飽合度通常只有輕度降低(SaO290%)。但如快速上升至2500公尺以上,高山症仍非常常見
  • 中高海拔(3500公尺~5500公尺):此時動脈氧氣飽合度降低90以下。運動及睡眠時,會發生極端的低血氧。一般嚴重的高山症,會在這高度範圍發生
  • 極高海拔(5500公尺以上):將產生重度的低血氧及低血碳酸現象,生理功能將繼續惡化,而終將無法適應。雖然有人可在不攜帶氧氣的狀況下,登上埃弗勒斯峰(8848公尺),然此高度實已超過人類能夠長期適應的高度,因此不能在此環境下長期生存

高度多高會發生高山症

  • 根據美國的報告,在科羅拉多州,2100公尺高的會議中心開會的醫生,其中約25%,會發生程度不等的急性高山症症狀,如坐飛機快速登上2800公尺的高山,則高達49%的人會產生高山症
  • 另外有報告顯示,在1850~2750公尺活動,急性高山症發生率約為22%;至3650公尺高度登山,急性高山症發生率為34%。如有一特殊病況如先天性或後天性肺動脈高壓的傷患,甚至1500公尺的高度,就可發生嚴重的症狀
  • 大約244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肺水腫,275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腦水腫。快速上升至2440~2745公尺約25%的遊客有3個或以上的高山症狀,約5%需休息並終止正常溉動

高山症症狀

高山症的誤判

高山症治療

高山症預防

【毒蛇咬傷】

  • 臺灣地區常見的毒六種,依照其毒性可分成:出血性毒蛇(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神經性毒蛇(雨傘節、眼鏡刷);出血性及神經性毒蛇(鎖蛇);另外,抗蛇毒血清則有:出血性抗蛇毒血清(對抗青竹絲、龜殼花);神經性抗蛇毒血清(對抗雨傘節、眼鏡蛇);抗百步蛇毒血清;以及鎖蛇血清

【蜂螫的處理】

  • 臺灣地區每年均發生相當多的膜翅目昆蟲螫傷事件,其中較常見者為蜜蜂及虎頭蜂(胡蜂)。單隻蜂螫反應主要以局部症狀為主,但有時可引起過敏性反應。嚴重過敏性反應發生迅速,若來不及治療,則病人快速死亡;這種反應通常通要先前的致敏感化。多隻蜂螫則另外通能引起各種毒性反應。過敏性及毒性反應均可能死亡
  • 一、蜂螫的臨床表現
    1. 可緩解:如叮到神經,可能導致神經麻痺;叮到眼睛,可能造成眼睛傷害;而如叮到喉部或口腔,則可能造成懸雍垂炎、呼吸困難
    2. 全身毒性反應:通常是被多隻蜂螫到,累積多量的毒素造成全身症狀。臨床症狀包括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發熱、低血壓、抽搐、意識障礙、肌肉痙縮、溶血、橫紋肌溶解症、腎衰竭、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症、擴散性血管內凝血症、肺水腫或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溶血與橫紋肌溶解症,通常發生於24-48小時,其後發生腎衰辦。死亡個案有時可見到心肌和肝細胞壞死。全身性毒性反應與蜂螫隻數有相關性;但個人體質不同,其症狀差異也很大。一般而言,要20隻以上的蜂螫,才容易產生全身性的反應。但有人侵被6隻虎頭蜂叮咬,即造成擴散性血管內凝血症及顱內出血之報告。也有人被數十隻虎頭蜂螫,而只有局部症狀
    3. 過敏反應
      • 局部症狀:紅腫痛,腫脹常超過10公分,可能持續數天。有時與蜂窩組織炎不易區分
      • 全身症狀:一般在螫傷後30分至2小時內產生,有時可能延至6小時或更久才產生。前驅症狀
      • 延遲性的過敏反應
  • 二、診斷
  • 三、治療
  • 四、病人處置原則
  • 五、預防

【植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