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重要地理簡介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3年11月5日 (二) 21:22由溫書桓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亞洲

歐洲

南歐

埃特納火山

世界上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也是歐洲著名的活火山。屬於層狀火山,為於義大利西西里島東海岸。是歐洲最高的活火山,海拔:3326公尺,它的高度隨著噴發而變化。埃特納火山為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匯處,活動很頻繁。置今它以噴發200次。

噴發記錄

埃特納火山被稱為世界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1699年的一次噴發,火山熔岩沖入卡塔尼亞,使整個城市成為火海,造成兩萬人死亡。18世紀後,火山活動更為頻繁,1852年8月的噴發是較大規模的一次,火山連續噴發372天,噴出的熔岩數量甚大,摧毀了附近幾座市鎮。1979年起,火山噴發活動持續了3年,其中1981年3月17日的噴發成為最為猛烈的一次。此後火山在1987、1989、1990、1991、1992和1998年又多次爆發。進入21世紀後,火山又在2001、2002、2011、2012、2013年爆發。

    • 活火山:活火山是火山的一個種類,指現時仍然活躍的火山。
    • 層狀火山:其外觀多為優美、對稱的錐形。它們是由無數熔岩流不斷堆積形成的火山。此種火山的熔岩流動性較低,通常為玄武岩質。
    • 西西里島:是義大利南部的一個自治區,佔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500萬,是義大利最大的區。
    • 卡塔尼亞: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第二大城,為於西西里島東岸,人口306′000。

維蘇威火山

是歐洲大陸為一的活火山,為於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灣。和那不勒斯城相距不到20公里,海拔1′281公尺。維蘇威火山的一次大噴發,催毀了有2萬多人的龐貝城。其他幾個有名的海濱城市如赫庫蘭尼姆、斯塔比奧等也遭到嚴重破壞。 地理成因:維蘇威火山的成因是因為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而成。

    • 赫庫蘭尼姆:赫庫蘭尼姆古城(Herculaneum)即今埃爾科拉諾,維蘇威火山於79年被火山爆發所摧毀的古城。
    • 斯塔比奧: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南部,由提契諾州負責管轄,積6.15平 方公里,海拔高度352米,2011年人口4,371,八成人口信奉羅馬天教,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11人。

龐貝城

為古羅馬城市之一,位於那波利灣岸邊,「龐貝」的詞根來自奧斯坎語中的「五」,可能是此地有五個村落,或者最初是一個龐貝宗族。龐培於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覆蓋。

歷史

龐貝於西元前600年左右在義大利沙諾河畔的一個小丘上建城。這個地方當時已經成為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的良港。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前89年,羅馬執政官蘇拉的軍隊包圍龐貝,前80年,羅馬佔領龐貝,龐貝成為羅馬的一個殖民地。由於龐貝是一個良好的海港,而且位於交通要道亞壁古道的附近,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一個興旺的商業城。63年,一場劇烈的地震給龐貝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龐貝很快就重新建立起來了。79年在經歷幾次地震等火山活動徵兆的一週後,維蘇威火山爆發,一夜之間將龐貝活埋於火山灰下。

    • 那波利:是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於100萬。(稱那不勒斯)
    • 奧斯坎語:奧斯坎語是奧斯坎人所操的語言,它是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奧斯坎人分部在分佈於薩莫內、坎帕尼亞、盧卡尼亞、阿布魯索。
    • 沙諾河:是一條位於義大利半島西南部的河流,長約24公里,流量約13立方公尺。
    • 腓尼基人:是古代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地區,其範圍接近於如今的黎巴嫩。腓尼基人屬於猶太人的近鄰。
    • 亞壁古道:是古羅馬時期一條把羅馬及義大利東南部阿普利亞的港口布林迪西連接起來的古道。

西歐

法國自然邊界

這是由法國君主路易十四提出的概念,即以不同自然地形作為區隔邊界的概念,這樣的區隔邊界可以讓國土易守難攻(其他類型的邊界還有加拿大的不設防邊界和普遍使用的圍牆邊界)。法國的自然邊界,南邊以庇里牛斯山脈與西班牙和安道爾接壤;東南以阿爾卑斯山脈與義大利和瑞士相鄰;東北以萊茵河與瑞士、荷蘭和德國分隔。不過目前東北邊界(即萊茵河)因比利時的獨立,還有德國對於萊茵河流域周邊的領土掠奪而消失。

  • 庇里牛斯山脈:位於歐洲西南部,山脈東起於地中海,西邊末端為大西洋,是法國與西班牙的自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

少女峰

標高4158m,是歐洲的地理最高峰之一,也是少女峰斷層的最高峰。位於瑞士的境內,屬於阿爾卑斯山脈。少女峰於1811年才首次由梅爾兄弟征服。

少女峰上附設餐廳、郵局、硏究站、電影院、商店等。也有隧道通往戶外,可以走到外面的冰原及遠眺歐洲最長的阿萊奇冰川。 可以搭電梯直上海拔3571m的觀景大廳與平台,那是全歐洲最高的天文台,氣象站則是不對外開放。 在晴空萬里的時候,還可以遠眺至德國的黑森林及法國的文森山。而長達22公里的阿萊奇冰川,便是以少女峰為起點。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將少女峰和阿萊奇冰川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 阿萊奇冰川:歐洲最大的冰川,位於瑞士東南,起於少女峰,止於其斷層下部。

阿爾卑斯山脈

歐洲最大的山脈,包含了歐洲兩個地理最高峰(目前仍然有爭議),即白朗峰與少女峰。它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央地區的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仔細看會發現它幾乎就是亞平寧半島的分隔線)、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等數個國家。歐洲許多大河都從這裡發源,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有「歐洲屋脊」的美譽。

荷蘭

荷蘭: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西鄰北海,東邊與德國、比利時接壤。荷蘭國土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地勢接近甚至低於海平面,因此又常稱低地國。荷蘭以海堤、風車、腳踏車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聞名。首都是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法定的正式首都,但是,政府、國王的王宮和大多數使館都位於海牙。此外,歐洲國際法庭也設在海牙。

「荷蘭」的原意為「低地之國(Neaderland)」,同義於「一個在低地的國家(The country of lowland)」,翻成荷蘭語就是「El Neaderland」,要加冠詞。所以在講英文的時候,要注意必須念成「The Neaderland」。

萊茵河

萊茵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區,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從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約1,232km。萊茵河是歐洲商運價值最高的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萊茵河由於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歐洲早期的商業城市,例如鹿特丹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歷史上,萊茵河與多瑙河共同構成羅馬帝國北界,擔任貿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在法蘭克福段的萊茵河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渡船過河(當然,大部分人也都靠渡船維生。),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非洲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是全球僅次於京杭大運河的無船閘運河。它是由埃及王朝的辛努塞爾特三世為了進行直接貿易,而下令挖掘的一條連接紅海與尼羅河的運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 下一次挖掘運河的嘗試是在一千多年後。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佔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錯誤勘定結果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後拿破崙放棄計劃,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將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的花費高達1860萬鎊,多於最初預算的兩倍。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的重要外匯收入來源,每年約25,000艘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運河管理局統計報告顯示,自1975年6月重新啟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徵收的船隻過境費達300億美元。亞歐之間除石油外的一般貨物海運,80%經過蘇伊士運河。不過由於中東地區的大量輸油管道及公路和鐵路的競爭,蘇伊士運河面臨著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減少的危險,因此近年過境費有所下調。埃及政府在2010年將運河最大允許吃水深度改進至22米,以允許超級油輪通過。

剛果河

剛果河是非洲中西部最長的河流,全長4640公里(以謙比西河為源頭),名列全非洲第二位,僅次於尼羅河。其幹流流經尚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和安哥拉。剛果河的源頭位於尚比亞境內東非大裂谷的高地山區,源頭稱謙比西河,經過姆韋魯湖後稱盧阿普拉河,向北與發源於坦噶尼喀湖的盧阿拉巴河匯合後,過了基桑加尼附近的斯坦利瀑布後稱為剛果河,上遊河段全長約2200公里,後折向西流,進入中遊河段,進入中游後,剛果河逐漸改向西南,接納多條支流,最後與烏班吉河合併,進入斯坦利湖。中遊河段主要位於剛果盆地中部,長度約1700公里,水流平穩,河面較寬,水量豐富,河中有沙洲和島嶼,沿岸多沼澤和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是斯坦利湖,兩座大城市金夏沙和布拉柴維爾隔湖相對。金夏沙以下,剛果河進入下游。 剛果河水力資源豐富,在雨季每秒約有5萬立方米的水流入大西洋,有很大的水力發電的潛力,早在半個世紀以前比利時殖民時期就計劃過修建水壩。在2005年2月,南非國家電力公司宣布要在剛果河下游的英戈瀑布修建一座新的水電站,將可能帶來4萬兆瓦的年發電量,為中國三峽工程發電量的兩倍,可滿足整個非洲的電力需求。此項工程於2010年初被外界懷疑很可能流產。

東非大裂谷

  1. 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則三角形,最達2000尺,寬30~100公里,全長6000公里(3700英里),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谷,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所命名。
  2. 一般會將大裂谷區分成東部和西部,在西部裂谷,又稱為艾伯丁裂谷,主要由高山群組成,其中有世界最深淡水湖之一的坦干依喀湖(1470公尺深),以及世界上第二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位於肯亞的東部裂谷部分,則是整個東非大裂谷區較深的部份。

目前東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動當中,地質學家預測幾百萬年後,東非可能會分裂成不同的版塊形狀。目前地殼活動較旺盛的區域在肯亞和坦尚尼亞的火山區,包括有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扎羅山、卡里辛比山(Mount Karisimbi,非洲中東部雅龍加火山山脈最高峰)、尼拉貢戈火山(Nyiragongo)、梅盧山(Mount Meru)、埃爾貢山(Mount Elgon)、著名的倫蓋火山(Ol Doinyo Lengai,高2890米,世界上唯一一座熔岩溫度不高,並以鈉和碳酸鹽成份居多的火山)等。

  1. 東非大裂谷的另一個特色是,它可能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1950年代到197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東非大裂谷中發現了200萬年前、290萬年前人類的頭骨,而引起世人注目的則是1975年,在坦尚尼亞和肯亞交界挖出了350萬年前的人類遺骨,以及足跡化石,這是目前為止所發現最古老的史前人類證據。

美洲

巴西高原介紹

巴西高原是南美洲東部位於巴西境內的廣闊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高原。巴西高原占巴西一半以上的國土,巴西總人口的80%居住於高原上。高原的海拔平均在500米-800米間。巴西高原南高北低,這種類型稱為「桌狀高地」。高原南跨亞熱帶,接近地球赤道,所以氣候熱,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且量大,大部分位於熱帶草原氣候。主要生長著熱帶稀樹草原植物。南緯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的高原地面上覆有大面積的熔岩。含有鐵、錳、鉛、鋅、鉻、鎳、錫、石英晶、雲母等多種礦藏。

  • 熱帶草原氣候:

緯度較低,太陽高度大,終年高溫 一年中有明顯的旱季與雨季,年雨量在750至1000毫米左右。乾季時受副高或乾燥信風帶控制,氣流乾燥以下沉為主,不易形成降水;雨季時受赤道低壓帶控制,降水豐富,降水類型多為對流雨。

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