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招募暨簡易面談工作圈 的原始碼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招募暨簡易面談工作圈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致全體夥伴== 整理這二次討論的結果,我們列出了幾項指標,方便大家思考,哪些人適合參加這個計畫,前三項是參加者一定要有的特質,後面幾項則是,有很好(加分)、或有這樣子的想法,但還不知道怎麼做(慢慢來,一起學)。另外一些,大家雖然提過、但仔細想想,把這些當成中性特質,放在「尊重每個人個別想法」的那一區塊也就可以了。 ===一定要有的三個特質:=== ====一、樂於學習,能夠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 學習並不是好玩而己,事實上,學習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敗與難受,需要來來回回好幾次的練習才能成功。例如烹飪的過程可能割偒手指、可能需要不斷清洗器具,做出來成品可能既不美觀又不好吃。<br/>因此,即使人類的大腦機制設計上,讓我們在解決難題或想通原本不懂的事物時,給予愉悅和喜樂等反饋,期待我們樂於學習也願意挑戰不會的事。但是很多人在離開學校之後其實是討厭、害怕學習的。身為自主學習帶領者的人選,我們期待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能夠從學習中得到樂趣,也樂於學習的終身學習者。<br/><br/> ====二、接納自己也接納學生==== 在班級或學校這個小社會裡,一群互不相識的未成年者,到了一定年紀,突然莫名奇妙地被放在一起(編班),本來就有需要很多互相適應、彼此磨合的事項。另外,在學習上,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與起點行為。<br/>自主學習帶領者除了接納每個學習者的不同樣貌之外,也需要接納自己,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會與不會。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事件時,願意相信凡存在必有道理,也同意天下事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在陪伴學習者的過程中,有能力看見每個人的困頓與微光。<br/><br/> ====三、強大的動機要投入本專案==== 在二年的計畫期間,有意識的將組課、場域實習、成果發表……等活動列入生活重要事項的優先排位,願意把計畫完成列重要目標。 ===除了以上三個必要的條件之外,如果有以下特質,更是我們希望邀請參加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的朋友。=== ====一、立約承責====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承諾的事情負責,例如:老師發出組課公告,只要符合公告中修課者限制的人來選課,老師就不能拒絕這位學生來上課。同樣的,學生按照組課文件上的要求來選課,也要遵守上課規範,依評量方式接受評量。也就是我們利用組課文件共同做了一個約定,立約的每個人都要對約定的內容負責。 ====二、師生間難免有不對稱性,但要有合理性與正當性==== 傳統課堂社會受限於外界結構性的規範,使得師生權力關係產生不對稱的面貌,例如:教師擁有對教學內容的「詮釋權」、教學手段的「選擇權」,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權」。此外,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遠超過「剛好」的程度。<br/> 自主學習典範下,師生關係難免有不對稱性,但應該以具有合理性與正當性為前提。舉例來說,當學習者利用自主權來減低自己的學習強度和學習密度時,教師(資深學習者)可以用以身作則的方式來嘗試影響學生(資淺學習者)。或者在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為他佈置作業、或者要求寫完作業才能回家。但是不能單單用教師身分或我是為你好等理由,要求學生服從。 ====三、喜歡重用學生==== 教師在思考課程設計時,會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並且相信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活動中,創造出訓練許多種技能的空間,讓學生在過程中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設計、組課、策畫行動學習……等等,都是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並且在過程中練習問題解決的設計。 ====四、遇事先想到對不對,而不是容不容易==== 教師們如果選用「組課」共學做為學生習得自主學習的方法,在學生組課的過程中,當遇到學生不知道開什麼課、不知道怎麼寫組課文件、擺爛說隨便你們…的時候,陪伴者心裡琢磨的會是怎麼陪學生完成這個練習,怎麼鼓勵學生試試各種解法,明白學生自己完成比完美更好。而不是覺得自己來比較快,乾脆幫他們做一做,省得麻煩。教師本身就是一種示範,示範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學習者。 ===慢慢來,一起學=== 另外,在尊重學習者主體性與學習者學習治理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理解,學習者主體性的「主體」,除了「自我」也包含「群我」的意涵在內。群體裡某人自私自利,或者消極不學,都會影響身邊的其他夥伴。群體裡如果有人願意多做一些、多付出一些,就會發生比預期中更大的收穫。<br/>例如完成專題報告,我們當然可以自己找資料,自己寫報告,但如果有同學可以一起討論,彼此交換心得,不但可以提升個人的視野,也可以增加報告的豐富度,除了讓大家的報告,都比原來自己準備的時候更精彩,也同時滿足個體的人際需求。<br/>或許老天可以給人兩份本事,但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只有與人合作,才能成事。而習慣用工作圈模式做事,可以讓社群協作更加有效率。 ===其他=== 召募過程中,如果遇見「自私自利愛計較」或者是「自許為菁英,不願意在笨蛋身上花時間」的人,即便符合前三項一定要有的特質,也不適宜邀請來參加培力。<br/>至於是不是懷疑現有體制能不能培養下一代出因應未來世界的能力,又或者是否想利用這個機會求名利,又是否具有特定的價值觀…等等,這個部分,我們予以尊重,不列入是否邀請的判斷標準。 ==目標== 招募並面談學員,達成雙向選擇。 ==工作項目:== #統整學員招募管道 #定期確認招募狀況 #調查並統計志工可面談時間,安排面談 #依據計畫目標與精神,訂定相關面談問題 #面談並記錄報名學員 #回報並討論面談狀況 ==10.17工作圈分組討論== ===價值觀:=== *樂於學習:有強烈動機參(生活前5順位) *智 *#了解這個計畫的重要性與重點 *#用善巧的方法解決問題 *#自我省察 *仁 *#接納與包容 *#秉持慈悲心,能為群體我、為下一代付出 *#接維自己與學生 *勇:有勇氣接觸非主流價值。參與非主流的計畫。 ===作法:=== *先有線上聊聊,再安排實體面談(各縣市夥伴協助安排場地),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 *計畫說明 *#簡單明清楚計畫流程。 *#在網路上公告即可 *要不要收公基金? *#收多少? *#*<方法一>先計算各工作圈運作成本。列出來核算公基金數額。 *#*<方法二>沿用海星公積金標準 *#用途 *#*組課費用與實務浸潤 *#*學員在計畫中的各種支用
返回到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招募暨簡易面談工作圈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