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在實驗教育中發展自主學習 的原始碼
←
在實驗教育中發展自主學習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教育自造者培力]] <p class='c18'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日流程</p> <table class=nicetable style='border:none' align=center><tr><td style='border:none'> #選組 #上課規則與 [http://urclass.net:9001/p/ALinEE etherpad] 使用說明 #台灣實驗教育的由來 #全班簡單討論丁丁的引言 #分組討論(不回全班大的線上會議室) </td></tr></table> ==分組== <mwdetails><summary>三組</summary> #資淺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的30個方法。<br/>召集人:閉思濡 #群學中的共振。<br/>召集人:黃鈴諭 #行動學習可以怎麼做?<br/>召集人:游士賢 <B>召集人的工作:</B> #召集小組聚會並破題引言。 #盡量讓多一點參與者有機會發言。 #找人做會議記錄,可以利用海報和便利貼做 3 分鐘的報告。 <B>名詞解釋:</B> *資淺學習者:就是指同學。另一個相對稱謂「資深學習者」就是指老師。 *群學中的共振: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BR/>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 *##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 *##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 *##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 *##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 *##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BR/>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群學生態系之下,會有兩項常見的發展: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常成為群內個體我優勢的多輪博弈策略,無須說教。 *#「群的成敗由大家共同承擔」,因為不是正能量會共振放大,負能量一樣會共振放大,不自救「群」會瓦解,不會有人來救你們。 *行動學習:是指同時具備「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種元素的「任務驅動式課程」。 </mwdetails> ==台灣實驗教育的由來== 為回答「開門辦教育落花生」大陸同學關於台灣實驗教育立法過程的提問,簡述如下: <mwdetails><summary>一、「常民政治」在台灣</summary> 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所謂「常民政治」,是指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老百姓,參與跟監督公共政策。 不同於「職業政治人物」一定會異化成一心只追逐自身政治前途的政客。「常民政治」中這些社運領袖,始終維持著老百姓的「屁股」,所以可以維持著老百姓的「腦袋」;他們並不是更好的人,只是「屁股決定腦袋」而已。 這些社運頭頭,一沒有「官大學問大」的威風,二沒有滿手的資源,他們的影響力只能來自兩個機制,一是「勤於溝通」,把公共治理的新倡議,由老百姓沒聽過,講到老百姓聽得懂,而且覺得有道理。二是透過被「幹譙」,不斷打磨自己的實施方案,直到可行性很高。 只要做到這兩點,職業政治部門就出來「收割」,把這些老百姓已經聽懂,而且覺得有道理,還有了可行的實施規畫的「公共治理新倡議」,拿過來當成自己的政見和政蹟。 那職業政治部門(官員和民代)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策略呢?因為民主選舉,讓台灣老百姓當中刁民太多,官員自己提倡議,因施政反對過多,被轟下台的風險太高。 不了解台灣「常民政治」的公共治理特色,根本就不可能真的了解台灣實驗教育的立法過程。 </mwdetails> <mwdetails><summary>二、實驗教育的需要</summary> 源自普魯士的近代公共教育系統,曾配合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取得空前的成功。起碼,它讓「人人有書念」成為可能,成為所有現代政權的「標配」。這在人類文明史上絕對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里程碑。但在歷史長河中,任何成功都只能是一時的。近代公共教育會將人民「格式化」,會讓學習儀式化,然後複製社會既有的權力支配關係,並致力於將人民訓練成有效的「勞動力」與馴服的「消費者」。這一切至少在 1970 代伊利許(Ivan Illich)就提出了完整的批判與解方(見《去學校化社會》)。但是伊利許「讓人民由機構中學習走向在網絡中學習」的倡議並沒有成功,因為當然人類社會只有「電傳打字機」。 但在 1990 年柏納李開啟了網際網路(互聯網)時代,走出近代公共教育系統的時代就開始了。人類社會可以讓老百姓自己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慢慢的「自造教育」的時代來了。台灣的公共教育系統先讓出一小塊地盤,允許老百姓自己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而其成果,慢慢讓主流的體制教育去吸收,能走多遠,現在還不知道。但「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的信心是有的。 </mwdetails> <mwdetails><summary>三、經過</summary> #先是鍚安山教派的教義,不想讓小孩去上公立學校,政府嚴厲打壓(1997年)。 #台北市通過單行法規,包容在家自學(1997年)。 #教育社運團體發動《教育基本法》立法成功,其中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1999年) #增訂《國民教育法》第4條第4項「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實驗內容、期程、範圍、申請條件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教育部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後定之。」(1999年) #中央政府訂定《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2011年) #教育社運團體決定以 非營利、兼顧個人,團體,機構,公辦民營等多樣態,推動《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立法(2012.4.28) #丁志仁與陳怡光同時讓國民黨黃志雄與民進黨林佳龍立委辦公室提出立委版本《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草案》並進入委員會審查(2013年)<br/>台灣智庫開始邀各路實驗教育團體整合對條文的歧見。 #中央政府訂定《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2013年) #立委開始壓迫教育部提出對案,否則就以委員版《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草案》進入委員會條文審查。<br/>最終教育部提出自己版本的實驗教育三法版本。 #教育社運體透過 2014 年縣市長選舉,加速推動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教育部與委員版本條文協商(2014年) </mwdetails> <mwdetails><summary>四、後續</summary> #實驗教育以四個群落開始蓬勃發展 #:(1)引入外國理念教育 #:(2)落實父母教育選擇,以讀聖經、佛經、儒經為大宗 #:(3)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典範 #:(4)公立學校以實驗教育名義活化教學 #五、六年後台灣老百姓開始熟悉實驗教育的遊戲規則,開始以自己的動機申請實驗教育 #:(1)財團為規避《私立學校法》的規範,申請實驗教育,以得到低強度低密度的管理 #:(2)補習班開始申請實驗教育 #:(3)課後安親業者開始申請實驗教育 #:(4)大學教授開始申請實驗教育(收費往往太貴族化) #:(5)退休校長和資深老師組團申請實驗教育(收費往往太貴族化) #:(6)學校老師教導學生申請個人實驗教育以衝刺應試教育 #:(7)學校老師教導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家長,申請個人實驗教育以減輕學校的照顧負擔 #:(8)極少數家長,為了得到政府每年近 8 萬元補助,申請高中實驗教育 #教育社運團體繼續發展改善實驗教育治理的機制與方法 #教育社運團體倡議「自主學習公化」,想要配合體制學校前沿教師,將自主學習導入體制教育 </mwdetails>
返回到
在實驗教育中發展自主學習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