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青年彈性學習/近未來數位公民/結案報告 的原始碼
←
青年彈性學習/近未來數位公民/結案報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結案報告]]__NOTOC__ <center> <p style='font-size:28pt'>「113年近未來數位公民<br/>課程暨微社群」計畫期末報告</p> <br/><br/><br/><br/><br/> <table style='border:none'><tr><td style='border:none'> <p style='font-size:16pt'>委辦機關:教育部綜合規畫司</p> <p style='font-size:16pt'>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p> <p style='font-size:16pt'>執行期程:112 年 10 月 1 日至 113 年 4 月 17 日</p> <p style='font-size:16pt'>計畫主持人:丁志仁</p> </td></tr></table> </center>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div style='page:handBookA4Catalog'> <P class=ca24 align=center>目錄</p> <P class='ca16'>壹、計畫緣起…………………………………………………… 1</p> <P class='ca16'>貳、主要建議摘要……………………………………………… 3</p> <P class='ca16'>參、文獻與資考資料…………………………………………… 4</p> <P class='ca16'>肆、研究進行與試算…………………………………………… 4</p> <P class='ca16'>伍、結論與建議………………………………………………… 16</p> </div>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計畫緣起== '''聯絡網''',士賢、芸伍 #舉辦四個場次線上座談 #*2023.11.29:全民國防教育向前走 #*2024.01.19: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 #*2024.01.24:推展 AI 教育 #*2024.02.21:近未來數位公民 #聯絡人的名單 ===一、近未來數位公民=== ====(一)、「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近現代公共教育:====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生成式AI對教育帶來的衝擊/投影片8.PNG' width='500' height='281'/></div> *以工業革命為基底 *#大量生產:工廠 / 產品,學校 / 學生 *#教育的末端目標是人民的兩大品質:提供有用的生產力;易洗腦的消費者,必須讓「君子成器」 *#追求「增量」的價值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以生成「職業隔間」為目標 *#社會進行高度科層的金字塔化,擅長垂直整合 *格式化 *#以學齡 / 年齡為基礎建構學制(學校制度) *#以國家課綱或州課綱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 *#以金字塔化的大考、期考、月考、小考落實控制與節奏 *#以分科教材教法訓練教師 *主要工具箱: *#學校 *#教室 *#黑板 / 粉筆 *#教科書 / 考卷 *#師培 / 教師 => 「科本」,老師是一種機器零件,可「對調」「更換」 *教育界陳說的「故事」與「教育現場的事實」有一定落差,不是一回事。 ====(一)策略==== ㄧ、依托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微社群的簡述: 微社群名稱:近未來數位公民 *發起人:丁志仁、林怡廷 *性質:跨境社群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關切焦點: #自然人與 AI 協作 #資訊查找與辨識 #當代的資訊治理 #維護個人福祉 #舉辦活動: *組課 *每月分享會 *工作坊 *高質量的討論 人數上限:30人 成員每半年一次表示是否繼續參加 二、「互聯共生 / 人機協作網絡」對教育現狀的打破 以自然為師。如:人腦與 AI 的「高耗能」。 #大腦平均佔人體總重量的2%,但卻能消耗掉人體內20%的能量 #AI 神經架構搜索(NAS,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參數成長 3.28 倍,耗能成長 23198 倍,後者比前者大 7079 倍。--><b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生成式AI對教育帶來的衝擊/AI參數量與耗能.png' width='600' height='403'/> 改變的走向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768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大混齡 #*年齡學制會被打破 #學習者會走向:自主學 / 動手學 #*自定義福祉 #*才能放寬,斜槓職涯,讓「君子不器」 #學習機構:自組識,能演進 #「網約教育」比重增加 #減科層,增網絡,「格式化」再也框不住學習樣態 ====(三)第一輪組課==== '''設計課程''' '''招生''' ㄧ、籌備步驟: #安排報名介面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報名連結1 或 http://gogopublic.net/ggp/course/signup.php 報名連結2 #找場地 #*已完成:場地在 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3/25~4/29每周一的晚上18:00~21:00 #拉課主 line 群 #*將在3/18建立課主line群:丁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課程助理 #向課主說明狀況<br/>下方文字 #*各位新舊伙伴大家好,邀請大家來擔任「自然人與 AI 協作」這門課程的講師與課主。這門課並不是一般的上課,而是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啟動、活化一群以「探討近未來數位公民」的「微社群」,在各位課主們分享自己的主題後,學員可以自行組課或建立工作坊,去討論更深層次、更細節或是更應用層面的分支課程。<br/>=============本門課程資訊=============<br/>●組課共學是一種透過與他人群學的方式,不斷培力自己的學習方法,期待學員可以透過組課共學去更接近自主學習典範(更多資訊可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組課共學簡介%2F政大三梯 組課共學])<br/>●本課程會是「近未來數位公民」五階段組課的第一階段,每一階段組課結束,會重新開始一輪報名,以微社群成員為優先。新參與課程者可以看到之前的課程資料。<br/>●本課程微社群所討論的過程與成果,將會在五月初的均優進行發表,與大家互相分享這幾周的所見所聞所感。<br/>●本課程共分為六個課次,每課次進行三小時(18:00~21:00),這三個小時共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一小時,如下所示:<br/>1.達人分享<br/>2.分組主題討論<br/>3.全體QA<br/><br/>=============討論課次內容=============<br/>建立本line群的目的就是要討論課程主幹下,各位老師擅長的領域(主題),來協調老師們的日期與課次,也讓學員更了解即將上的課程內容,方便預報名。<br/>我們已經借用場地:<br/>●地點: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靠近捷運中山國小站)<br/>●時間:3/25(說明會)、4/1、4/8、4/15、4/22、4/29、5/13 每週一晚上18:00~21:00<br/>想詢問各位課主們,對於負責課次有沒有甚麼想法?或是是否有意願發起或協助未來的分支課程?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目前丁丁希望負責前兩節,題目如下,其他老師可以再討論想要分享的主題或是子題。 #共商分組題目 #開始: #*預報名 #*課程助理進場,先設定士賢 #*僱陪伴與觀察員 '''參課學員簡述''' 參課生 旁聽生 分享達人 同學報告 建置網路資庫 建置共筆頁 第一課次 第二課次 第三課次 第四課次 第五課次 第六課次 出缺席情形 資料大綱 ===X、青年彈性學習問卷調查=== ===Y、流域學校===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全民國防教育/目標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青年彈性學習/近未來數位公民/結案報告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