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自主學習專題三 的原始碼
←
自主學習專題三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自主學習專題]] #檢查抽籤的籤和塗鴨紙 #英文代課老師 #六年制學程導師 #提醒「學習公社」的推進進度要加快。尤其是當小組要把它當作一門組課處理之後。 #我人不舒服。 #本日志工(四位) ==隨堂討論一:如何「重用」本班同學== #今天的重心是「重用同學」,只有願意且善於重用同學才會「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也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一位「外銷派」的老師對同學的正面影響是小的。同學們不會去相信「專門外銷大道理給他們實踐,自己不實踐的大人」。你們也不會相信! #如何重用「本班同學」?請大家做些什麼最恰當?為什麼? #陷阱一:別忘了找出同學的動機和誘因很重要,不然他們才不要讓你重用哩!但這件事在本班沒那麼重要,因為大家是挑過的。但在公共教育中,我們要成就的同學是沒有挑過的! #陷阱二:運用動機和誘因是有「紅線」的,紅線畫在哪兒?「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分數是個好誘因嗎?關係的誘因,界線在哪兒? '''7/8課堂討論內容''' 疑問:如何重用「本班同學」是什麼意思? 更明確一點:今天這堂課可以請大家一起完成什麼事情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同學回答: #有資訊長才的同學附近坐得很密集,依照專長可以幫忙同學處理不懂的問題。 #要先確定整理出每一個人有什麼才能,才知道要怎麼用 #因為大家都很喜歡思考,到隨堂討論四時可以試試看改成提出議題,然後有正反兩方可以辯論 #覺得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該如何「重用」不如改成:怎麼讓本班同學覺得自己在這堂課是重要的? 老師提出的可能活動: #大家一起對於整個培育計畫提出檢討跟建議 #*可以對未來類似的計畫有所貢獻 #請大家互評其他人的分數 #*完成每堂課原本就必須要達成的條件,對某些人來說是一項動機 #*比老師更了解每個人的狀態,品質會好很多 重點都是要找到「動機跟誘因」但是有紅線的。 這一項對本班可能不重要,因為成員是挑過的。 第一堂討論時有問到「辦學成功的捷徑是什麼?」答案:挑學生來教 但我們要面對的是沒有挑過的學生,所以需要更多的動機與誘因。 舉例:「以關係作為誘因」有些人會為了維持和老師維持良好關係而學習。 但運用這些誘因的紅線在哪裡?下一段會繼續討論。 ==個人 site 使用== #liteSite 建置與使用:更新三級選單(自主學)、匯整表內頁、匯整資源池、對課程寫意見、同學互評 #FTP 的使用 #指定 FTP 中的文件編輯器 #siteConstant修改、檔案上傳與相簿功能 ===對上次隨堂討論的匯整=== #點開「導航列/工具/全班資源池」 #試著瀏覽各個分類。 #說明 tag 的體系。 #試著用蒐尋使用 tag 。 #只有自己新增的資源才可以刪;大家的資源只能編輯(但無法編輯提供者)。 ===另一種安排:「看全班表內頁」與「編看自己的表內頁」=== ===第三種安排:別人的意見連編都不能編=== #意見和說明不同。 #說明蒐集意見的範圍與分類。 #規畫二維架構,用兩個: #*二維皆準確,如「寫看法」。 #*一維準確,另一維模糊,如「本班資源池」。 #*兩維皆模糊,不適合多人協作,適合個人使用。 ===同學互評系統=== #組別次序的邏輯與星狀分配的道理。 #第一點約定寫評價對象是全組、某人、某幾人。 #二維架構說明。 ===圖照與檔案上傳示範=== ===用 FTP 修改上傳檔案的分類架構=== ==開門辦教育== #新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資源海上的浮島」,舊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城堡」與「買賣商店」。 #「老師/社工師/心理師」三方合作 #三層規範: #*法令與制度:消極防止受教者被侵害,如果積極應用,容易扭曲和異化學習的本質 #*結果論:直接由學習者「所得到的幫助」,來評價學習歷程。不是由學習者的「表現」。 #*同行的口碑與自治。 #資深學習者–老師 #資深學習者–家長 #跨校選修 #以天下人為同學 ==個別指導== #選修與社團 #導師與教練 #一生一課表的落實 #專題指導 ==重用同學== #重用同學的好處 #重用同學的風險 #工讀 #上課 #上班 #發表 #改良社會的伙伴 #動機與誘因 ==隨堂討論二:運用分數當誘因== #評量的本質的作用。 #評量與分數對本班同學的意義。 #在班上使用評量與分數的利弊得失與紅線? #要不要對同學使用評量與分數? '''7/8 課堂筆記''' 評量的三種用途: #【診斷】:想了解學習者有沒有學習到要傳達的東西 #【檢定】:檢定能力是否達到某種水準。應找一個適當的通過率作為檢定的難度,當照這樣的原則設計時,代表將有一定比率的人會通過,一定比率的人不會通過。 #【選拔】:作為能力的篩選、分類。 Q: 將本班選拔的目的何在?這三門課評量的目的何在?(必修課、組課、實習) A: 如果是以行政團隊給出這些評量,應該是因為想要知道:透過這些項目,有沒有把資源弄到正確的地方,並且善用,甚至公共化?(有沒有把資源善用的評量最低標) 【總結】:我們身為老師,除了關心診斷、檢定,但這些評量常常是外在的,要叫我們交差,但我們其實是提供誘因、形成節奏。(要把自己定位成“教練”,而非“教師”。)以本班為例,基本上假定,希望大家都通過,但還是跟大家共通約定有哪些作業,但這樣的行動是為了提供誘因。一位同學,在一個是否有評量的情境脈絡當中,有與沒有所帶來的行為不同,與建構之學習的節奏有密切關係;此評量不是為了診斷或是檢定的結果。 ''(1)同儕 (2)節奏 (3)良好的知識/技能樹'' 不是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就會成功;只有極少數,能夠在毫無限制的狀況下成功。因此,辦學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這樣的節奏,而非提供高超的技能或知識,再高的技能或知識,當他習得網際網路時,都能夠找;然而,這樣的學習節奏,將影響他自身能否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Q:為什麼我們不能歡暢的以評量來提供誘因,建構學習節奏? #使得評量過量(太多的評量,變成為了完成評量,讓評量變成了最低的標準;並且造成學習疲乏、反胃) #扭曲學習本質,異化學習(例如:學習被侷限,依照評量的脈絡而窄化) #不當標籤(造成自我貼標籤,而延伸出學習低落、自我評價低落;同時也造成不當的量化) #使得資深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處於不恰當 選拔與否?教育治理中選擇選拔式的評量,起源於:資源有限;因應目的而產生(榮譽同時也是無形的稀有資源) Q:人有語言的本能,沒有文字的本能。請問人有沒有學習的本能?(有)既然有,我們能不能“放任學習”呢? 提出四種的「應然」判準方式參考: *共識:一群人想出覺得哪些相處是應然。 *存在:他假定不應然的東西會消滅,天地中有一種存在,自然會些滅自作孽的存在(大多數為演化主義者) *無知之幕:社會規劃設計,例如:均貧富、左派與右派,假設我們在未知的情況下,在非為既得利益者,我們到底要主張哪個?(分蛋糕的比喻) *功利主義:為大多數人創造最大幸福的選項(請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隨堂討論三,對以下課程反思並提出意見:== #整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組課共學 #實習 #實驗教育概論 #自主學習專題的各項相關內容 ==隨堂討論四,提出「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與「重用同學」的各種點子== ==回家作業:同學之間相互給建議==
返回到
自主學習專題三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