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探索華人教育的新典範 的原始碼
←
探索華人教育的新典範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教育政策]] ==活動說明== 希望這 90 分鐘是大家一起來探討,不是單方面的講。 又,教育是鑲嵌在母社會組織中的子系統,許多層面必須從母社會的的特性回看過來,才能理解。 ===前言=== 自1717年以來近代公共教育興起,便與「科層化」與「市場化」結合,鑲嵌在擅長「垂直整合」的社會組織中。但網際網路發達後,人類社會組織由「垂直整合」主導,日漸滑入由「水平整合」主導的新型態,學校在新時代中,顯得過度儀式化,且複製社會權力與資源的支配關係,既妨礙同學們適性揚才,也無助社會朝向誠實、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所以全球才會興起這一波教育改革運動,以:尋找取代舊範式的「公共教育新範式」。 新範式應該會以「人在網絡中學習」去取代或混搭「人在科層中學習」及「人在市場中學習」。但華人社會有其特有的困難與不同的發展路徑,所以藉此次交流會,匯聚兩岸華人的經驗與才智,讓這個發展路徑更加清楚。 ==時代== 關於時代邅變的簡約描述是:由「科層暨市場體制」走向「科層暨市場體制」與「互聯共生網絡」混搭。由擅長「垂直整合」的時代走向「擅長水平」整合的新時代。 簡單描述這個擅長「水平整合」的新社會: <table style='border:none;'> <tr> <td style='border:none;' rowspan='3'>新<br/>能<br/>源</td> <td style='border:none;' rowspan='3'>┌<br/>│<br/>┤<br/>│<br/>└</td> <td style='border:none;text-align:center;border:none;'>物聯網</td> <td style='border:none;' rowspan='2'>┐<br/>├<br/>┘</td> <td style='border:none;' rowspan='2'>自<br/>動<br/>化</td> <td style='border:none;' rowspan='2'>產<br/>消<br/>合<br/>一 </td> </tr><tr> <td style='border:none'>自造運動 </td> </tr><tr> <td style='border:none'>共享經濟</td> <td style='border:none;' colspan='3'>社企/公社 </td> </tr> </table> ===「科層暨市場體制」與「公共教育體制學校」興起=== 過去三百年來,人類以化石能源為基礎,建立起一套社會組織典範,我把它稱之為「科層暨市場體制」。這套體制以大型科層組織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石,非常擅長「垂直整合」,也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社會組織型態。這套體制甚至成功到讓大家以為這就是人類社會組織的最進步型態,儘管缺點很多(例如全球暖化、搞爛地球生態),大家還是覺得害相權取其輕,仍然必須擁護這一套社會組織體制。 為什麼使用化石能源的時代,就需要高效的「垂直整合」體制呢?以石油為例,人類要有效使用石油必須同時進行探勘、開採、精煉、廣設輸配與加油系統,上、中、下游必須大規模綿密配合,單一個人或家庭拿到原油是沒有多大用處的。為了有效整合化石能源使用上、中、下游無數的環節,所以大型科層組織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然順天應人,成為人類社會組織的主流架構。 在此「科層暨市場體制」盛行的三百年間,公共教育體制學校同步興起,成為馴化公民適應這個體制的最重要機制。所以體制學校不論在人事或課程內容的組織上都是「科層式」的,而教學上則採「工業大量規格化生產」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公共教育學校系統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許諾提供所有公民普遍的就學機會,而且還近乎免費。在中國,即使文治最昌盛的宋朝,能夠提供給人民的就學機會,也就約百分之一,免費的公學更少。 然而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公共教育體制學校是科層式,是將人自生活實踐中剝離以調教成馴服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會高度儀式化以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觀與支配關係。這與各國教育治理的品質良窳無關,而是公共教育體制學校的本質使然。 這個洞見並不是我提出的,甚至不是台灣的教育社運界提出的,而是在 1970 年代,由教育家 Ivan Illich 反省公共教育的本質所提出的。 Illich 的解方是用教育用品網、技能交換網、伙伴選配網、教育諮詢網等四個教育網絡取代傳統的體制學校。而這一個觀點振鐸在「理想學校企畫」時就已接納服膺,並且在六年制學程中進一步發展。 ===「互聯共生網絡」的復起=== 1989 年柏納李發明網際網路中最重要的 HTTP 協定與 HTML 文件格式,並將其智財權奉獻給全人類;同年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網際網路使得人和機構靠「網絡」進行「水平整合」,其優勢逐步超過擅長「垂直整合」的大型科層,此後的四分之一世紀,人類社會中「微權力」快速興起,在無數的領域中,打得傳統大型科層組織不知如何招架,或者直接淘汰掉無法與時俱進的過時組織與運作。台灣人最熟悉的事例當然是 2014 年 318 的太陽花學運,一群學生靠著靈活的網絡優勢,打得資源是其百萬倍的建制式政府束手無策只能讓步。影響之深遠甚至間接導致政權易幟。 2013 年起,網際網路的超級升級版「物聯網」開始起飛,也促使人類社會再走向新的典範,這個新典範我稱之為「互聯共生網絡」,其物質基礎、優勢的組織型態、盛行的價值觀都有別於「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絡」的主要元素可以用上面的圖示簡單表述。 '''新能源''':如上圖,「互聯共生網絡」的能源基礎是綠能,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生質能等,其中尤其以太陽能最為重要。傳統化石能源電網的電力輸向方向,固定由發電廠流向住家和工廠,而且流量的週期變化也十分穩定。而「互聯共生網絡」必須使用「智慧電網」,因為千家萬戶和每一個工廠都在參與發電,所以電網的每一小段都要能「雙向」傳送電力,而且整體電網也須要知道每分每刻哪些節點有餘電可供輸出,而哪些節點在此刻需要饋入電力,還要能規畫電力的合理「路由」,使傳送損耗降至最低。 '''物聯網''':第一代的網際網路標準叫 ipv4 ,準備了 40 個網路位址,可以將人類社會中的個人和機構連接進一個網路中;而物聯網使用的標準叫 ipv6 ,準備了 340 兆兆兆個位址,足可將人類社會中的所有物品,包括每一個杯子、每一件衣服、每一張椅子…全部連上網路,彼此交換訊息。所以居家將成為「智慧居家」,城市將成為「智慧城市」,地球將成為「智慧地球」。 '''自造運動''':3D 印表機大家都用得起,只要輸入不同數位模型就能印出我們想要的物品;製造流程中自動化的程度極高。這使得家家戶戶可以透過「自造」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再需要依賴規格化大量生產以及市場購買。這個趨勢,甚至進入學習領域,台灣的實驗教育就是這個觀念下的實踐。 '''自動化''':物聯網、機器人的大量使用與以 3D 列印為首的自造運動,導致大多數的生產活動由自動化取代人工,使傳統工作機會消失。「科層暨市場體制」中,人丟失生存能力,必須依附於生產體制,只能出賣時間與勞動力,並異化為「消費者」的秩序瓦解;同時也第一次出現完全不需要人類同類為勞工與消費者的資本家。此時人類歷史邁入最險惡的階段:一條路是通往《[[贍養人類/書摘|瞻養人類]]》小說中的世界;另一條路是通往「產消合一」式的社會。 '''產消合一''':網際網路有一個特性,每增加一位使用者衍生的成本增加(邊際生產成本),幾近於零。如果通過民主制度,讓物聯網成為「公共財」,那麼自動化帶來的新生產力,就會為公民所公平持有。而每個人自己的需求約有 50% 是靠「自造」取得,另外 50% 還是靠交易網絡和別人交換。所以貨幣和市場仍會存在,但功能退回到促進分工的時代,現代的「金融奴役制度」開始式微。 '''共享經濟''':共享經濟的三要素是:閒置的產能、平台、使用者社群。不同於「科層暨市場體制」的揮霍,「互聯共生網絡」習慣用共享經濟系統,將閒置的資源透過分享給充分利用。 '''社會企業與公社''':企業仍然存在,但不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另一種更前衛的組織是「公社」(合作社)。 「互聯共生網絡」中的公社組織有以下特性: #宗旨不違「永續發展」。<br/>-----糾集成立----- #對成員採公開糾團,非歧視加入。<br/>-----內部治理----- #採民主、平等原則。<br/>-----對外關係----- #是自治主體,不是其他組織的附庸。 #與外界適度交流。<br/>-----協作關係----- #經濟協作:公平出資->共有財產 #學習協作:成員間相互學習 ==建議學習場域的新典範––「學習公社」== 也有「學習共同體」…等大同小異的各式倡議。 把學校轉變成「學習公社」來適應未來以「互聯共生網絡」為主流的時代。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正往前摸索。學習公社我想會具有以下的特性: #學習公社本質上是一群人為了在學習上合作與分享,所揪集起來的社群。 #為了有效管理並共用「學習資源」,大家在生活上、經濟上、治理上進行協作。 #為了成就學習的共同目標,內部有調用勞力、資源、資金的明確規則。 #調用規則由受這些規則影響的成員民主的決定與修改。 #資源使用活動的監督者就是使用資源的人,大家對彼此負責。 #違規使用資源的處罰應該分級,以免過度處罰損害大家的參與意願,並彼此產生敵意。 #用低成本程序去調解使用糾紛。 #政府法令接受學習公社自治的合法性。 其中三大變化: #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科層中學習與人從市場中學習。 #學會取代學過。 #師生關係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間的互助關係。 ===主題式學習=== ===工具能力=== #華文 #英文 #算術 #資訊:網際網路與「水平整合」 #團隊合作 #自我管理 ==比較== <table class=nicetable> <tr><th>實驗教育</th><th>體制學校</th></tr> <tr><td> 學習公社:<br/> 學習網絡交點<br/> 生活、經濟、治理融合的有機體<br/> 彈性、成員的動機較好<br/> 主要活動聚焦於學習,與學習無關會被質疑<br/> 親、師、生共學,歡迎參與<br/> 透過反省與思考重構權力關係<br/> </td><td> 科層制學校:<br/> 龐大科層體制末端派出所<br/> 跑課表、考試為主,加有限的生活實踐<br/> 僵固、成員無力感強、削弱動機<br/> paper work 極多,過度儀式化<br/> 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學校,排斥其他人參與<br/> 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與支配關係<br/> </td></tr> <tr><td>只有教育人員本於專業所生的保障</td><td>教師鐵飯碗</td></tr> <tr><td>人事成本適中,足以養家,不足以遊山玩水</td><td>人事成本過高</td></tr> <tr><td>專、兼的薪酬差距小很多</td><td>專、兼的薪酬差距過大(剝削)</td></tr> <tr><td>教育人員和百業交融,多樣性良好</td><td>學科教師自成封閉的集團,不與百業交流</td></tr> <tr><td>承認學生的差異、以個別指導為基礎</td><td>課程對象預設為高度相同規格的學生</td></tr> <tr><td>由聽課而選課而組課,最後課程與生活結合</td><td>聽課、寫作業、月考</td></tr> <tr><td>選修課多,而且開始的較早</td><td>學科老師會什麼,學校開什麼</td></tr> <tr><td>領域、主題課程多,大區塊排課</td><td>學科割裂學生的完整學習,排課破碎</td></tr> <tr><td>學期排課,會因應學習機會調整課程</td><td>週課表,很難機動調整</td></tr> <tr><td>跨校選修很自然</td><td>學校間合作,困難重重(科層制限制)</td></tr> <tr><td>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適性學習</td><td>強迫學生依國定課綱學習,跟不上也一樣要</td></tr> <tr><td>基本能力的單元較少,但重要性較高</td><td>學科專家濫權,將什麼都塞進課綱中</td></tr> <tr><td>過程技能的訓練較多</td><td>過程技能的訓練過少,時間用來應試訓練</td></tr> <tr><td>務實致用、learning by doing</td><td>趕完進度、大量考題練習</td></tr> <tr><td>強調學會,單元少一點沒關係</td><td>強調學過,沒有真的搞懂沒關係</td></tr> <tr><td>讓每位學生都能自學習中受益</td><td>只關心前 5% 的學生,其他人當陪讀沒關係</td></tr> <tr><td>學習公社與家庭相互滲透,是社會重建的一環</td><td>很難將正外部性由學校折射到家庭</td></tr> <tr><th colspan=2>總成本差不多,差別在「教育哲學」</th></tr> <tr><th colspan=2>普遍因家長溺愛子女,讓變得不習慣走正確而辛苦的路</th></tr> <tr><th colspan=2>普遍因為時代因素,學習以外會佔據同學注意力</th></tr> <tr><th colspan=2>都有社經不平等的因素在內</th></tr> <tr><th colspan=2>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此點需要(學校/公社)與家庭共同努力</th></tr> </table>
返回到
探索華人教育的新典範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