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九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的原始碼
←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九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 ===議題一:=== 從這些案例,我可以得到哪些洞察或啟示?這對於我的夢想或我的教育工作有什麼含意? ===議題二:=== '''在早期九年一貫課程的架構下,有些教師或校長(如上述案例)就能進行這類創新,比目前某些「實驗學校」更具實驗精神,並提供體制內學生許多自主學習的空間,為什麼其他教師或校長辦不到?''' '''知剛''':<Br/> 這個議題隱含著一個想法是所有的老師和校長都應該要創新,如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這點的話,那就是體制教育,就不會是實驗教育的範疇。<br/> 為何做不到:時代的開拓者本來就會是少數者,慢慢變多,整個社會氛圍會慢慢接受這件事情,也就是這樣12年課綱才會有所更改和修訂。<br/> 與其說是12年課綱會帶來更多的彈性空間,誘發更多體制內創新。不如說是整個潮流就是走到方向上面,它會越來越多,直到成為體制教育。到時候實驗教育就在去發現需要開創的新大陸。 '''士賢''':<br/> 以教師角度來說他不一定會自主學習,老師一個人要帶那麼多學生如何協助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到每位同學。<br/> 校長的角度是畢竟台灣還是走升學主義要考試,雖然有多元入學方案,但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沒能學好,這股壓力將反撲到學校,校長會有這個壓力在。 '''詹老師''':<br/> 如果有A1的創新,那A1確實就不再創新了。但是大家就可以開始思考A2的創新。所以那個創新是跟過去比較的問題,不是跟其他人比較的問題。的確當你剛推出A2時很獨特很創新,若多數人也都有A2時,你就不再獨特與創新。那就繼續想A3。時間性演化的觀點去看創新,應該永遠存在。對所有的學校應該都存在。<br/> 對體制內學校辦不到的原因: #人數太多 #進度壓力 #升學壓力之類的<br/> 我的問題就是為何這些案例一樣有上述的限制在,仍可超脫這些壓力,這是原先設計此問題目的,其他學校會以此為藉口,因此以上的回答尚未能滿足我的期待。 '''鈴諭''':<br/> 詹老師分享的學校創新的案例中,發現一些特徵:基本上都是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學校可能在經營上遇到困難,要從事教育創新的阻力是否會比較少一些?<br/> 在市區型的學校中觀察到以小學來說的一種趨勢,就是看校風,家長會用腳來投票,想去實驗學校就去實驗精神較濃厚的學校,想去升學的就會去為升學服務較多的學校。到了國中階段就更明顯了,會卡到一個考試。即便國小是活潑多元的,到了國中就要為考試而做努力。<br/> 在國中端的改革是比較難的,我家的孩子在學校就遇到一個很有趣的老師,數學老師評價非常兩極,有一半的家長會覺得老師非常不盡責,是一個不適任的老師;但有一半的家長會覺得這是一為活化教學的老師。每次開學時家長群組會吵架,要不要要求學校把這位老師換掉,一開始還不明白為何會如此,深入了解後發現應試派的家長覺得老師給的作業不多難度不夠難,我的小孩在考會考的那天一定會考不好。反之,就會覺得老師教學非常活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學到數學應該學習到的能力。同一個班級就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佩服這位老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堅持著自己的教學方式,他會不斷的跟家長溝通,他一定要溝通到一個點就是你的孩子去考會考時數學一定不會有問題。他要為自己做出這樣的保證,為自己的實驗教育創新的教學理念爭取權利。<br/> 另一個現象就是高中階段,因為大學入學方式多元,有較多老師會因為108課綱去做更多、有趣、適合學生的課程設計。 '''詹老師''':<br/> 分享的幾所教育創新學校確實是比較中小型的學校。台灣的千人大型學校,能否有學校型教育創新可能會比較困難。如果是局部課程、局部領域或者是部分教師是比較有可能,如丁丁要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Br/> 至於教育階段來說,整體觀察國中階段是較困難的,比小學階段困難許多倍,當中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升學壓力。 升學壓力確實會導致教師和家長在教育理念上的分裂,升學派和反升學派的分裂。策略會有很大的不同,在策略、生態、價值觀、教學態度、課程內容等會完全不一樣。 ====知剛提問==== '''誰來承擔實驗教育實驗失敗的結果?'''不論在主客觀來說的實驗教育失敗,這件事情會對現場的老師、家長、學生和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以自學現場的家庭來說,遇到家長無時無刻面臨著龐大的壓力,不論時來自自己內心的,我這樣的選擇對小孩的未來真的是好的嗎?還是來自於周遭社會的。 如果今天是一個學校,它怎麼能夠代表這些孩子去決定學校要轉做實驗教育? 難道是把所有小孩的家長都找來,一起討論過一遍嗎? '''丁丁回饋''':<br/>前年均優論壇找了台灣教師工會聯合會的理事長、秘書長,還有實驗教育中心的鄭同僚,在同一個場合中對談,因當時體制教育的教師會長的論調:誰來承擔實驗教育白老鼠受害的責任? 我當時特別強調:禁言「白老鼠」三個字。 全部體制學校的學生都是灰老鼠,已經驗證失敗了。那需要承責,為什麼我不要做灰老師,當白老鼠就要有承責問題,而灰老鼠就不用有承責問題。<br/> 這件事情的邏輯,設想和提問本身是謬誤的。<br/> 現實壓力確實是巨大的,當一個家長幫他家小孩選擇實驗教育,他家的親朋好友確實是會給蠻多的壓力,小孩要考試名列前茅。我想這是社會慣性,這些親戚朋友還活在舊的時代,未發現到台灣社會相較幾個東亞社會已經邁入多元社會的門檻,也就是台灣社會已經相當程度的「去金字塔化」。<br/> 他是用高度金字塔化社會,像韓國的社會想像當成台灣的社會,最近韓國非常紅的電視劇:SKY Castle天空之城,可看到韓國整個社會金字塔化結合政治、教育金字塔化,導致老百姓沒有出入。台灣已經過了那個階段,是一個相對多元的社會,假使認為考贏了就能在台灣社會佔到多少便宜,會是一個預測上的偏差。<br/> 考贏的可能去科學園區爆肝,可能不到40歲就健康耗竭了。 相對來說在台灣做哪些事情會比較有保障的,像水電工、以前是清潔阿姨現在是清潔妹妹,生意好到應接不暇。在日本叫做家政婦,在台灣幾個大的勞動合作社都是清潔業的。<br/> 如果希望台灣小孩有前途,做那些AI無法取代的,絕對是職涯上的首選。 '''詹老師回饋''':<br/>用我的話來說,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實驗。傳統教育也在進行某種實驗,因無法百分百確定目前所採用的教學課程和方法是絕對有效的,因此有某種不確定性存在,有這種不確定性存在時,就會有某種程度的實驗。我們也是因為對傳統教育有些不滿意,才會追求創新與進步。也就代表說傳統教育或體制教育有某種程度的失敗,才會導致想要追求創新與進步。<Br/> 廣義來看所有教育都在某種的實驗當中,不只是教育這樣,嚴格去看,國家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都是在某種程度的實驗之中。 如推動全民健保是一個社會福利的制度,能說它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嗎?它也是有一大堆的問題,如有人浪費健保資源等,也是拿全民當白老鼠。<Br/> 嚴格講有很多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還是社會民主政治制度比較好? 兩岸的政治制度都在進行一種實驗 大陸在進行所謂的社會主義或者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在進行一種實驗 台灣在進行所謂的民主或者是某種版本的自由主義、自由民主主義或者某種程度的資本主義結合,這些也都是一種政治實驗。我的觀點是實驗無所不在。<Br/> 第二觀點是成敗的指標,傳統教育:升學指標,用分數來看可能是成功的。如果換一個指標,如學生未來終身學習的素養、學習的動機、動力、未來適應的能力、未來的想像力創造力、美感素養等等,也許實驗教育就會有成功的機會。 成敗的判斷要看用什麼指標來認定。<br/> 實驗學校的機構或團體,在選擇學生時,非常重視跟家長的晤談,讓家長清楚知道理念,將來家長或學生要來看成敗,或為孩子選擇的教育究竟是對的或錯的選擇,要用對指標來評斷。 用錯指標用錯的標準,成敗的判斷會完全不一樣。 ====目前的12年國教課綱帶來更大的彈性空間,會誘發更多的體制內創新嗎?==== '''士賢''':<br/>會有多一點,還是會卡在應試教育的問題。如果沒有應試教育的話,體制內的創新教育將會蓬勃發展。 '''典義''':<br/>108課綱之後會更好,適性揚才終身學習,關鍵點開始間接強迫高一開始啟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已開啟一扇窗,只是校長、老師、家長不清楚。升學方式多元,目前台灣多元申請入學已經約50%,學測+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是跟家長論述學生多元發展評量、行行出狀元的機制,甚至說高中畢業不一定馬上升學,用一套淺顯易懂的方式提供新的資訊讓家長明白,那108課綱的創新會持續發展。透過適性發展、學習歷程,每個學生都是唯一的取代過去的拚第一。 '''詹老師''':<Br/>12年國教剛開始,而且推動學習歷程檔案,因未被納進升學的考量之一,是大學參考選才的資料之一,以致於學習歷程檔案變成高風險測驗之一、高風險評量之一,這樣在某些學校已經帶來考試壓力所扭曲的景象。<Br/>本來學習歷程檔案是一件好事,是多元評量的一種,比較能呈現歷程,讓其他人看到學生成長的軌跡,讓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的變化進而產生信心,有很多的好處。可是當它被納入升學的架構,有升學的壓力有競爭性存在的時候,被產生很多瑣碎的要求、被禁止了很多的東西,然後被增加很多奇奇怪怪的條件等等,就開始產生一些扭曲的現象。<br/>我發現了被扭曲的現象,擔心這些扭曲,但是還想不到有什麼方法可以導正或防範,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台灣數十年來的教育改革都有這個問題,不管原先的目的是多麼的良善,或原先的設計是多麼的良好,只要一遇到升學壓力,只要一被納入升學的架構,就會開始被扭曲,這個問題一直都無法被徹底解決。 '''典義''':<br/> #被扭曲那段的關鍵點只要在大學端設計選才遊戲規則時,不要被高中學習歷程綁架,保持那個良善面。高教量尺指標多元價值選材,不要變動變成單一價值,就不會惡性循環。 #將這些觀念推廣到高中,高中教務處會把這個搭配升學,高中輔導室當做生涯輔導當作適性揚才在談,簡單來說輔導室談唯一每個獨一無二,教務處談的是從升學拚第一要轉換成唯一會有一段陣痛期。 '''知剛''':<br/> 大學鬆綁是沒意義的,進了社會後公司行號在選擇人才時,即使可以教育部的力量去控指大學端的選才,但大學畢業後公司企業選材時是無法控制的。這件事情可能20年後就有解了,因為將來是大數據就會自動挑人了。 '''典義''':<br/> 對企業用人有誤解,越大型或有人力資源部門的公司企業選才,第一步驟不是看學校,會用人格特質測驗,類似國中賴式人格測驗,測EQ情緒穩定度,不是所有公司都看學歷來評斷的。 '''詹老師''':<br/> 社會價值觀多元化是最大的關鍵,價值觀更多元的話,就會更鬆綁企業和大學選才的考量。 觀察多年來邀請企業到大學分享選才的標準、對大學生有什麼期待,觀察的結果是企業界的選才標準比大學更寬廣,企業界比大學還要更多元化,大學有點陷入排名結構,以至於在選才方面多元化程度還是遠遠不及。<br/> 寄望丁丁一開始的判斷是對的,台灣已經進入多元文化的社會,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是最大的關鍵。 ===議題三:=== 即使是體制內學校的學生,也需要大量的自主學習,為什麼?<br/>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動力對於他們的未來會有何影響?<br/>有些體制內學生被養成「飼料雞性格」,上課時只期待被餵養知識或灌輸觀念,卻討厭需要主動學習的任務或懶得花時間思考,這類態度對於他們的未來又可能產生何種影響?
返回到
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九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